馬應奎
【摘要】2018年語文新課標指出,抓住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優勢,加強學生對中華優秀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達到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華傳統文化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經過漫長的歲月,在日積月累中匯聚著先人們的智慧,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語文教學是一種文化行為,語文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將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當中,不僅是將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更是樹立當代中學生健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
那么,如何在課堂上行之有效的對學生滲透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要身體力行的尊重和踐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
語文課本中大量的古詩文,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語文老師便是這中華文化的使者,抓住語文課堂這方陣地,巧妙而不失時機的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遞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研習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長盛不衰。
二、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
1.課堂授課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學習的過程。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經典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等。教師應該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2.利用課后作業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在布置平時作業時,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情況。古詩文的熟讀與背誦;作文的布置與寫作;成語的日常積累。這些作業的布置,大多與我們傳統文化相關,古詩文自不必說,本身就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作文中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甚至一些名言警句,都可能來自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3.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傳承傳統文化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是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4.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傳承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不僅在課內,也在課外。充分挖掘鄉土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非物質文化、民間故事、打油詩、山歌、風俗文化、歷史古跡等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只要我們仔細收集,善于開發,就能為我們的教學活動服務,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例如甘肅省臨夏縣是“花兒之鄉”,學生對此是一知半解,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進一步講解,學生對此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也可以在講解之后讓他們再通過查找資料,有更深刻的認識,甚至可以去寫一篇相關的作文或者做一個不錯的專題板報,相信通過這些學習和工作,他們會積極的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三、確定傳統文化的引導者——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
作為傳統文化的引導者,教師要能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進而讓他們主動去靠近,去探索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求語文教師要有多樣靈活的教學手段。必須承認,在進行傳統文化授課的過程中,難免由于文字的晦澀難懂、時代距離太大,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是就要求教師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去調節課堂,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第二,恰當地拓展、豐富課堂內容。在教育學生思想道德之時,不能把作品中的思想、道理硬套在學生身上,而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歷史名人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歷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奮斗的動力。這樣的教育會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讓學生終生難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知道,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一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我們相信,在我們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文化將在美麗的校園里,廣大的學生中,發出新芽,抽出新綠,開出新花,結下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