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琴
【摘要】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提出,“堅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為導向,推動教育理念變革,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工作要點,這將進一步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結合語文信息化教學中的體驗,思考分析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兩者如何更好地融合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語文信息化教學學科特點教育對象教育者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必然。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將教育信息化理念融入到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完成語文教學的初衷?
一、語文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水平已成為國內外共識,教育信息化為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內容是豐富多樣,提供的交互產品和實現手段是多元化的,可以說基本涵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所有使用場景。
比如說在課前的預習,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與課文相關的海量信息;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媒體的表達形式對知識進行分析講解,并且可以通過教學軟件與學生互動;而在課后可以通過教學評價手段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測試和評價。可以說,信息化教育已經覆蓋了教、學、考、評、管各個方面,通過大量數據的采集,實現從數字化到數據化,減少教師簡單重復工作的時間;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分析、以學定教、提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信息化教學的設計初衷是美好的,在理化、工科、實踐技能型課程的教學中也確實展現出了自有的魅力。但是,在語文教學的常規課堂上,與信息化融合應用的程度和效果并不理想,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還做得遠遠不夠。在的語文日常教學中,信息化應用最多的僅僅是PPT課件。信息化教學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僅僅是用在公開課的展示上。
一方面,這里有教師觀念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年齡偏大的教師掌握和運用信息化技術有一定困難,但更多的是出于觀念保守,更相信自己教學經驗。
另一方面,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也值得我們重新審視語文教學和信息化技術融合的方式和手段。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
語文教學的價值在于,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于一體??梢哉f,語文學習是一個從感知到積累最后到感悟、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容易直接實現量化和進行數據分析。除此之外,學生的成長發展的特點,也對語文信息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面對的學生被稱為“互聯網一代”,他們青春活力,敢于嘗試,記憶力強,但是他們又躁動、不愿吃苦、缺乏耐性。這群學生從小就被智能電子產品包圍,接受著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沖擊。雖然每天接受著海量的信息,但是各類聲、光、電、影等手段,各種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讓他們接受的信息碎片化越來越嚴重,甚至很多孩子沒有耐心去接納文字的表達,沒有定力坐下來靜靜地進入書中,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
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我們總是急于實現教學目標,直接展示給學生畫面和結果,失去很多讓學生通過文字轉化和內化的機會,這是一個讓心靈歸于沉靜,精神自由地舒展的過程。而我們的學生缺少的恰恰正是這一份沉靜,能夠沉心靜氣,沉浸書中。
綜合上述原因,信息化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不僅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語文教學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的關注點
(一)審視我們的學科特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并強調語文課程“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這個過程雖然不好進行量化考核,但我們可以考慮引入過程性監督的評價體系,通過拽著跑一程的方式,讓學生在習慣形成之后慢慢提升語文素養。比如,利用微信里的小打卡程序,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每天誦讀打卡,并上傳自己的錄音,我也堅持每天對每一位學生的打卡情況進行點贊和評論。剛開始的時候,有部分學生心浮氣躁,草草應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很多學生開始慢慢靜下心來體會閱讀的樂趣。
(二)審視我們的教育對象
在語文信息化教學中我們給予學生的不應該再是PPT課件里簡單的各種圖片、視頻等碎片式的信息,而應該盡最大可能減弱直觀的畫面感,減少動態的視覺聽覺的提示。因為文學欣賞是充滿想象和聯想的活動,再美的圖片都展示不出讀者“看”到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再美的旋律都難以復制讀者“聽”到的琵琶女的那曲絕響。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引導,盡量給學生提供完整的,容量大一些的作品,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形成一定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例如,通過一些經典優秀的影視作品,分析原作的精彩之處,重在文字的品味解讀,提供給學生更多通過文字感受和感悟的機會;通過影音作品與文字之間的轉換,讓學生感受學習文字表達的力量,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三)審視我們的教育者
信息化技術在教育各個領域和不同層面的擴展滲透,對教師心理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同時對我們教學理念的重塑、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方式的改變,都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要有勇氣去接納這一新鮮事物,勇于實踐,不斷改革創新,探索和研究信息化技術更好地為語文教育教學服務的方式方法。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沉靜之氣,首先,自己要腹有詩書,沉靜從容。語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一個閱讀者,所謂“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我們要靜下心來,遵循教育發展的變化規律,深耕教育,擯棄單純模仿其他學科應用信息化技術的方式,審視學科特點,不要忘記語文教學的初衷,挖掘語文教學的關鍵點,那就是教會學生獨立欣賞文學之美,樂于并且善于表達,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用“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語道破了“靜”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應該讓語文信息化教學“沉靜”下來,關注新的語文教學標準與信息化應用的深度融合,不斷探索和研究語文信息化教學發展之路,沉心靜氣,沉浸其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2015-02-15.
[2]人工智能落地教育四大場景:考試最火、評管最難.網絡大數據網,2017-05-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2011-12-2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