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翠雪
【摘要】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以“生本理念”作為核心,將實現數學生活化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能夠讓數學與生活順利地進行接軌,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生活經歷,把抽象化的數學內容進行解釋,并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將原本枯燥、無趣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變得更容易學習與理解,幫助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重要聯系并進行接軌,實現“數學生活化”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接軌策略為了能夠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夠獲得必需的數學”的目標,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環境,同時還要按照學生的數學基礎構建良好的數學情境,幫助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能夠學會觀察、操作、類比、交流以及反思等方式來得到數學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與數學思維能力,在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的同時,順利地實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相接軌的目標。
一、數學情境和生活實際相接軌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要以“學習、思考、樂趣”這三個部分來將數學教學過程進行劃分,以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目的。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身心處在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對于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并不成熟,而且本身的記憶力也難以集中。對于他們而言,數學學習是否有趣,是否好玩。對于其間感興趣的內容就主動參與其中。為了能夠讓枯燥、無趣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師必須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孩子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畫兩個小朋友,其中一個小朋友在踢足球,另一個小朋友在打籃球。當教師在黑板上畫這兩幅圖的時候,學生們的好奇心與探究問題的欲望就被迅速地調動了起來。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剛才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看見有一些小朋友在踢足球,另一些小朋友在打籃球,其中打籃球的小朋友一共有34個,踢足球的同學有48個,那么請問同學們你們能夠算出來踢足球的小朋友和打籃球的小朋友加起來一共有多少人嗎?”這個時候,學生們開始低頭計算著。當小朋友們計算完成并給出正確答案為82之后,教師再提出后續的問題:“同學們,那你們能不能告訴老師踢足球的小朋友會比打籃球的小朋友多多少人呢?”通過這種帶有明顯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不但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而且還能夠強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于實現數學與生活接軌,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實現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接軌的有效策略
1.數學理解生活化
相比較于其他的小學基礎課程,小學數學與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數學作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培養學生探究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構建數學與生活實際相接軌的橋梁,將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來進行解決,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之外,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數學素養。在新課標中著重強調了“學生要運用數學的眼光與思給來捕捉問題并解決問題,并且在掌握數學規律的同時運用數學知識來對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要設計一些學生的感興趣的數學素材,這樣既能夠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氛圍,又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教師在講解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認識長度單位厘米》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參考教材中的設計意圖來進行相關的操作,讓學生體驗統一長度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將一張小紙條貼在黑板上,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這張紙條有多長呢?”然后,有學生回答說,用尺子可以量。但是他們卻不懂尺子上的刻度。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開始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老師認為這個紙條有兩支鉛筆那么長,你們能不能運用身邊的物品來測量呢?”隨后,有的學生說用教鞭來量,有些學生說用鉛筆盒來量,還有學生說用課本來量……當學生們在進行激烈討論的時候,同時也開始意識到,必須要用統一的測量標準來進行。隨后,教師就可以開始告訴學生尺子上一厘米的長度是多少,讓學生們用手比一比,量一量的方式來感受一厘米的長度。學生們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之外,又幫助學生構建了良好的生活情境,這對于實現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接軌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把學生經常看見的、經常接觸的生活內容作為數學教學的核心,既可以讓學生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深度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熱情的同時,又能夠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到一個和諧、良好的狀態當中。在日常生活當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數學知識的解講,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比如,在講解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構建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到“平均分”的重要作用。教師可先構建一個情境:“同學們,我們假設一下明天我們二年級一班要去參觀動物園,老師帶了一些糖果,你們覺得要怎么分才能夠讓大家拿得一樣多呢?”這個時候,就會有同學說:“老師,只要將我們每個人分的糖果數量相同,就可以了。”教師:“哇,你回答得真好,完全正確”。這個時候,教師再把平均分的概念引出來,然后再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小明同學帶了8塊餅干,你們能不能夠幫他平均地分成四份呢?然后把過程和結果寫在練習本上。”通過這樣的情景代入的方式,不但能夠讓課堂教學中的數學知識貼近生活,還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可謂是一舉多得。
3.生活中的數學讓課堂充滿活力
新課改的要求中強調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因此教師要把生活實踐來當成學生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將數學與生活實際進行完整地接軌。比如,在講解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現在可以用一把三角尺量一下自己課本的四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再量一下椅子的課桌的四個角是不是直角。”學生們都會紛紛舉手回答:“老師,書本的四個角和課桌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同學們,那你們能不能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呢?”通過這樣直接、簡便的方式就能夠讓學生直觀、順利地掌握到了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這對于實現小學數學和生活實際相接軌的目標是相當有利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如果想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順利地與生活實際接軌,教師就必須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并體驗生活當中數學的美感。在實行日常生活數學化的同時和數學情境與生活接軌,這樣既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實現學生綜合化、個性化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龍夕明,余蘭蘭.讓生活帶著我們去學習——淺談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J].青少年日記,2016,(12) :124.
[2]秦北石.生活處處有數學——淺談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5,(03) :155.
[3]楊小娟,曾愛國,良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情境化的探索與實踐——對“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點滴嘗試[J].教育科學,2015,(16)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