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萍
【摘要】要想實現高中語文的高效課堂目標,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質疑解疑能力。就如何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培養“質疑”思維能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語文閱讀質疑解疑方法示范于漪說,“教學就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學習,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指揮權必須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相結合;語文教師要利用學習的認知規律為學生語言和思維訓練領航開道。”思維訓練有多種,而學生的質疑、解疑思維的培養,應該是高效課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解疑思維能力,為高效課堂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呢?
一、鼓勵發現,助其拓展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是思維的發動機。閱讀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質疑能力。“質疑”是指能夠提出問題。只有當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在自己閱讀時,才能讀得深,讀得透。黃宗羲言:“讀書開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首先,要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北京第八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在教學中提出的“三不”“三歡迎”“三允許”的觀點,很值得借鑒和推廣: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允許說錯做錯,允許改變觀點,允許保留意見。教師以這樣的觀念去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思考,自己就更有學習的成就感,這種對自身的認可又反過來促進學生更為主動深入的學習和思考,以便獲得更大的滿足和成就感。久而久之,被動學習逐漸變為主動學習了,語文也就變得趣味十足了。
其次,要積極地評價鼓勵學生的每一份結果,讓學生樂于質疑。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學生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唯有如此,學生才愿意質疑,敢于質疑。
二、抓住矛盾,引導思考
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語文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抓住文本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抓住教師預設的問題與學生的理解的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
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學生質疑:為什么一個善良的、循規蹈矩的、有著光明前途的人在沒有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下,最終家破人亡,被迫成為一個強盜。有的同學認為林沖是“英雄”,值得歌頌;有的同學認為林沖是“好漢”,值得同情;還有同學認為林沖是不顧王法的“亡命之徒”,何言“英雄”。面對這種矛盾,就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讀出文本背后的信息,關注主人公命運發展變化。
教師要利用矛盾,不但教會學生敢于質疑,逢事問“為什么”,將問號根植于腦子,而且教會學生自我解疑,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依據,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三、調動體驗,放魚入海
要徹底改變語文課的自閉性,使它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孔子主張“多聞”和“多見”,以“聞見”為最可靠的知識源泉。引導學生擁抱生活,如觀賞日月星辰、凝思山川河流、觸及社會焦點、追蹤實事話題、關注家長里短、放眼環球世界。
張載說:“只是要博學,學愈博則義愈精微。”利用課余時間,為了使學生提高質疑解疑能力,教師一定要在豐富學生的知識上下功夫。質疑是以思維的形式而出現的,但質疑的重要基礎是豐富的知識。沒有知識做基礎,質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著邊際的。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可以提供有關材料,鼓勵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當學生的知識逐漸豐富之后,質疑的水平也就一定會日漸提高,學生這條魚,便會在廣博的知識海洋中自在遨游。
四、比較聯系,發展思維
要發展學生的析疑、解疑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比較、聯系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提出:“比較是一切思維和理解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思維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如形象的比較、邏輯的比較、靈感的比較,等等,比較貫穿于語文思維過程的始終。例如,學習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三課《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時候,詩中大堰河家的“烏黑的醬碗”“烏黑的桌子”與生“我”的父母家的油漆雕花的家具的鮮明對比;“我”在貧窮的大堰河家享受到最為富足的愛與成為自家的“新客”的對比;大堰河遭受40多年的凌辱和數不盡的凄苦與死后“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一手把的灰”進行比較……通過內容上的比較、在討論中師生之間的不同答案的比較,讓學生明白了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和主旨。
聯系思維,是指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入手進行思維。例如,對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寫到的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的理解,就不能只從文中找答案,而必須聯系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作者寫作此文時的思想態度。讓學生學會聯系思維,是為了克服學生思考問題時容易產生的片面性。
五、存疑示范,鼓勵創造
教師首先就應該看到課文中本身存疑之處。就我個人而言,每次拿到課本,我會先對那些“經典”課文進行反思,或教或不教,然后才是怎么教。我會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坦率地告訴學生自己對一些文章的不同思考。
例如,我在上《再別康橋》時,第六節有一個句子“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能查閱到的紙質參考資料和網絡資料都這樣理解:在這句詩中,詩人匠心獨運,將“悄悄”比做“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同時,可以看出作者怕驚動他心愛的康橋,只在心中唱響離別的笙簫曲,表現他對康橋的眷念和熱愛。我和我的學生們對此產生了懷疑。從本節詩的其他兩句“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可是推斷為“笙簫也為我沉默”,而非把“悄悄”比做“笙簫”。另外,“悄悄”是個形容詞,而“笙簫”是名詞,怎么可以作比呢?顯然不匹配。因而,我們否定了這是一個比喻句的說法。
教師示范之后,要給學生模仿練習的機會。學生倘若能夠以這種活的、流動的生命狀態去體悟文本,就能產生新穎的看法和理解。葉圣陶老先生也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不只是語文,別的科目也是這樣。如果學生不會自己動腦筋,不會自己求知識,學本領,事事都要依仗老師,這樣的人培養出來有什么用呢?”
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課一節的事情,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積累。語文閱讀教學要走出困境,適應新課程觀念的要求,必須重視啟發學生的質疑、解疑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使語文閱讀教學展現廣闊的碧海藍天,進而真正煥發語文閱讀教學的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