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趙?。ㄍㄓ嵶髡撸?/p>
(1 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2 淄博市第七人民醫院骨科 山東 淄博 255000)
開放性骨折屬于臨床常見的創傷類型,現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然而,開放性骨折患者創口被污染,可使大量細菌侵入機體,并在體內局部快速繁殖,所以是院內感染的高發群體,極易出現骨感染,嚴重者可危及肢體功能與生命安全[1]。本研究對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226例開放性骨折手術后細菌感染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調查,以期為臨床防治方案提供有利的參考,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226例開放性骨折手術且術后發生細菌感染的患者資料,男125例,女性101例;年齡18~75歲(35.6±7.5)歲;住院時間21d~92d(49.5±5.8)d;開放性創口Gustilo分型為Ⅰ型78例,Ⅱ型98例,Ⅲ型50例。
本組患者均于清創后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采集細菌培養標本,并及時送至檢驗科檢驗。根據國家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標準,以《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菌株分離培養與鑒定。
⑴調查本組不同骨折部位的感染情況分布情況;⑵調查本組病原菌分布情況。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使用Excel2013表格進行數據的記錄與統計。
本組不同部位感染的發生情況有所差異,其中以脛腓骨、股骨與足部骨折最為常見,見表1。

表1 本組不同骨折部位的感染情況分布情況
共檢出289株細菌,其中革蘭氏陽性菌占31.01%(89/289),革蘭氏陰性菌占58.54%(168/289),其他11.15%(32/289)。主要致病細菌前3種為銅綠假單胞菌27.18%(78/289)、糞腸球菌D群24.04%(69/289)、鮑氏不動桿菌17.07%(49/289),見表2。

表2 289株細菌種類及所占比例統計
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屬于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且可以影響創口愈合,延長住院時間[2]。本研究對開放性骨折手術后細菌感染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調查,以期為臨床防治方案提供有利的參考。結果顯示,本組主要感染部位為脛腓骨、股骨與足部骨折,其中脛腓骨感染最為常見,究其原因可能為脛腓骨軟組織較少,當受到外力作用時,骨折端移位易使腘動脈與其分支受壓,且術中操作加重了下肢缺血情況,繼而易造成創口感染。同時,本組中革蘭氏陽性菌占30.80%,革蘭氏陰性菌占58.13%,這與部分報道相符[3]。主要致病細菌前3種為銅綠假單胞菌26.99%、糞腸球菌D群23.88%、鮑氏不動桿菌16.96%。受到醫院環境的特殊影響,開放性骨折手術患者最容易受到革蘭氏陰性菌為主的致病菌污染,且該病菌近年來的耐藥性越來越高。革蘭氏陰性菌中銅綠假單胞菌對于碳青霉烯類、頭孢吡肟與阿米卡星抗菌藥物,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十分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中糞腸球菌D群對于替加霉素、利奈唑胺與萬古霉素十分敏感,對于四環素、紅霉素、青霉素則敏感度較低;鮑氏不動桿菌則易出現細菌耐藥現象,臨床應根據藥敏試驗應用敏感類抗菌藥物,同時聯合清創與充分引流,以便強化治療效果[4]。此外,合并骨筋膜綜合征的開放性骨折患者,骨折斷端與軟組織血供均有明顯損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骨折的抗感染能力。因此,臨床應注意預防骨筋膜綜合征,而對于伴有骨筋膜綜合征的患者可給予小腿雙切口筋膜減壓,恢復血液供應,促使骨折愈合。開放性骨折往往需要采取內固定治療,而部分置入物卻成為了骨折區細菌的附著點,給抗菌藥物治療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所以,應徹底清理開放性骨折創面,完全清除壞死軟組織與殘留細菌,以便提高骨折區對抗感染的能力。
綜上,開放性骨折手術后細菌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臨床醫務人員應重點加強對創口病原菌的培養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