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躍飛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拓展,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因此,文章通過分析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現狀,提出了幾點見解,以期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知識,進而獲得綜合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活動拓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05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117-02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發展的需要,引導他們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以此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體驗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在跨學科實踐性課程中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中,應以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與需求為主要依據,在學生真實生活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課程,以真正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現狀
(一)與學生升學壓力相沖突
由于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都是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雖然小升初的壓力要比初中升高中的壓力小得多,但是有的好一些的初中學校,依然傾向于招收成績優異的學生。因而,很多教師和家長依舊將分數高低作為衡量學生能否升學的主要標準。由此,雖然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是面對升學的壓力,多數學校忽視甚至是取消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或輔導時間。
(二)教師缺乏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
首先,相關實踐研究發現,一些教師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其他學科的延伸項目,抑或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綜合實踐課程的內容。
其次,新課改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應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有的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課程時,不是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為開展依據,而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為學生選擇課程,降低了學生對實踐活動課的興趣,從而無法挖掘學生的潛能,更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最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通常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代為教授,但這些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都側重于傳授學科知識,而忽視了本課程實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有的教師讓學生在綜合實踐課自習,或者利用本次課程講解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知識,導致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名存實亡。
(三)與學生安全問題相沖突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分為室內和室外兩種,并且不僅僅局限于校園之內,也可以在社會上進行。因此,課程的開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學校在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必須確保每個學生的人身安全,這也是學校的責任。所以,部分教師就將實踐活動課改為了自習課或是給學生講授其他學科知識,以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
(四)學校設施有待完善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在組織活動時,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據學生實際需求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學校設置專門的機房或圖書館等,便于學生及時了解現代信息技術、自主查閱或搜集資料等。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學校機房、圖書館等設計只是徒有其名,而不是真正向學生開放,從而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產生阻礙。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內容
(一)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參與此類學習活動,有助于養成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從而將各種富有生活意義和時代氣息的研究內容運用到研究性學習活動當中。
(二)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區實踐活動的特點就是服務性、公益性及體驗性,本環節活動也是以這三點為核心內容而展開。因此,不管是教師帶領還是學生自發組織這一系列活動,都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從而增進學生和學校與社會及社會實踐的聯系。同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拓寬視野,豐富想象空間,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活動內容的設計,是以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實際經驗為前提,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以加強學生在參與勞動實踐過程中的樂趣體驗,促使學生積累積極的勞動經驗。
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拓展策略
(一)在校園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拓展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活動極具學校特色,而學校集體活動的開展,就是將這些特色活動的有效性作為指導方向,讓各班級以此為依據,拓展班級社會實踐活動。校園類活動的拓展,應該堅持以學生特點及實際需求為切入點,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因為活動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要想做好綜合實踐研究工作,首先就要從具有本班特色的活動入手。
如在安排《小小為農場寫生》一課的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其他學科知識,對農場的所有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并以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畫一幅畫,或唱一首歌,還可以讓學生以此作為作文的素材積累,充實自己的寫作內容,亦可以在引導科學小組的同時使學生關注其中存在的科學現象等。這一活動的開展,既能增強學生的感官意識,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同時,以此類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據,將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小組之間相互協作或幫助,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除此之外,在拓展過程中,還可以將學生帶到社會活動當中,如愛護環境、節約用水等。由此可知,校園文化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是教材中的一種具體活動,而是結合學生特點,拓展或延伸不同班級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或水平的培養和提升,從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二)結合班務活動創新班級管理體系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特點就是具備生活性,要想在此基礎上開展課堂教學,首先就要完善教材內容,并做好活動內容的完善與組織。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優勢,創新并完善班級的管理體系,促進綜合實踐活動實效性的提升。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突破或創新:一方面,以教材為主要依據,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落實各個相關流程;另一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與延伸,既要保證實踐活動的靈活性,又要凸顯出本班特色。
在組織學生選舉班干部時,我們通常都是以常規性思路在班級內設定若干名不同身份的班干部,之后再讓學生進行競選投票,以此選出本屆班干部成員。立足于創新的角度,我們需要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也可以讓學生將此次活動作為一次“軍事演習”,以此改變學生通過報名競選班干部的傳統方式,鼓勵不同能力特點的學生積極參與班干部競選活動。例如,讓現任班長帶一名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讓其作為本班副班長候選人,或者組織學生開展情景劇類型的班干部競選等。
上述兩種不同的競選案例,既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使競選更具針對性,從而提高實踐效果。讓學生將班級競選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出來,有助于彌補傳統競選的不足,從而通過完善與創新促進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通過創新競選活動,使學生不再受傳統報名、投票等形式的束縛,可以拓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展示自己,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合學生成長豐富班級互助實踐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是以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主要依據,結合他們的成長經歷,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并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成長檢測,在相互監督的基礎上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此類實踐課程通過關注學生的感受及愉悅體驗,鼓勵學生自制成長計劃,從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首先,實踐活動的設計要以集體與個體的實踐相結合為基礎,并做好完善與創新方面的工作;其次,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實踐活動的效果,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如在組織學生開展“當家課程”時,可以從語言等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我成長;可以從獨立完成“家庭”等方面的任務做起;或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策劃一個標志性的方案等。同時,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師生共同出題等辦法,關注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從而實現自主檢測目標,鼓勵學生研究實踐活動,從而明確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讓學生參與此類實踐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關注,從而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內驅力,進而促進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除此之外,《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學生能從個體和社會的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高對自然、對社會及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及問題解決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在上述三大策略開展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突破教材,還要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以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基礎,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而真正促進學生綜合實踐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結合原有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并做好后續的完善工作,以更符合課程設計理念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進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使學生最終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慧生. 向“大教研”轉型[J].人民教育,2016(20):14-19.
[2]任學寶.從教研促進課改政策的轉化和落實[J].人民教育,2016(20):24-27.
[3]紀明澤.上海教研如何實現傳承與創新[J].人民教育, 2016(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