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
摘 要:大扣右-小扣右金多金屬區位于蘭坪-思茅陸塊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普洱中軸斷裂帶南段,成礦帶北段已找到金頂超大型鉛鋅礦、白秧坪大型銅鉛鋅銀礦、北洋廠銅鉛鋅銀礦等一批代表性礦床,南段僅有蘿卜山鉛鋅礦、白龍場銅礦等中小型的礦床。2013—2015年,河北金地礦業咨詢有限公司在區內開展礦產資源評價工作,在地表發現了4處金多金屬礦鐵帽。分析區域成礦規律和礦區地質特征,認為礦區具有很好的找礦潛力,有望探獲中大型的金多金屬礦床。
關鍵詞:大扣右-小扣右 金多金屬礦區 地質特征 找礦潛力
中圖分類號:P6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a)-00-02
礦區位于云南省景谷縣城東南45°方向48km處勐乃-翁安村一帶。通過地質、物探、化探和遙感等多種找礦方法在區內開展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確定了3處成礦有利地段,在地表發現了4處金多金屬鐵帽。
1 區域地質特征
該區是揚子陸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的邊緣活動帶[1,2],是一個從古生代末至新生代逐步發展拼合的構造活動區。自晚古生代至早第三紀,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斷裂縱橫交錯,相互拼接,并伴隨巖漿侵入活動和火山噴發活動,使本區呈現復雜的構造面貌[3,4]。主要構造線以近南北向為主,區域上的主要斷裂為普洱中軸斷裂,該斷裂帶控制了區域的礦產分布。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以中生界紅色地層為主。主要出露侏羅系、白堊系地層,二疊系多呈構造窗形式出露。從老至新分述如下。
2.1.1 上二疊統羊八寨組(P2y)
羊八寨組(P2y)主要分布于礦區西南部的大扣右后山一帶。底部巖性為灰黃、灰色復成分礫巖、含礫不等粒巖屑砂巖、泥質粉砂巖;下部為灰黃、灰色中薄層狀、少量厚層狀石英砂巖、粉砂巖、含礫砂質泥巖、巖屑雜砂巖、粉砂質泥巖夾含放射蟲含泥硅質巖、巖屑砂礫巖、基性至中酸性火山巖,硅質巖呈透鏡狀產出;中上部由灰黃、灰色中-厚層狀砂礫巖、巖屑砂巖、粉砂巖、泥巖構成。底部為河流相,下部為濱淺海相,中上部為以潮汐作用為主的三角洲相,總體屬濱海—淺海相含煤碎屑巖建造夾鈣堿系列火山巖建造。
2.1.2 中侏羅統花開左組(J2h)
中侏羅統花開左組(J2h)主要分布于勘查區東北、西南一帶。上部巖性為紫紅、灰紫色中厚層狀含細礫長石巖屑砂巖、巖屑長石砂巖、粉砂質泥巖夾鈣泥質粉砂巖。基本層序由含細礫長石巖屑砂巖→巖屑長石砂巖→鈣泥質粉砂巖→薄層狀(粉砂質)泥巖組成,巖屑長石砂巖中見大型單向斜層理(層系厚>20cm)、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粒度分析屬河流相砂巖;粉砂巖中發育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泥巖中見水平紋層。沉積環境為河流相。中下部為灰紫、紫紅、灰綠色中厚層狀長石巖屑砂巖、巖屑長石砂巖、含礫巖屑砂巖、泥質粉砂巖、板巖、(鈣質)泥巖夾灰、灰黑色生物屑灰巖(介殼灰巖)、砂礫屑灰巖、顆粒泥晶灰巖、砂礫巖、含炭質粉砂質泥巖。上部為灰紫、紫紅、灰綠色中厚層狀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鈣質泥巖、巖屑長石砂巖夾含生物屑泥晶灰巖。
2.1.3 上侏羅統壩注路組(J3b)
壩注路組(J3b)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呈條帶狀分布,厚度小。巖性為灰紫色、少量灰綠色泥巖夾粉砂巖、含粉砂質泥巖、灰紫色、紫紅色絹云板巖、泥質板巖及少量砂質板巖。屬河、湖相復成分粉砂巖-泥巖建造。與下伏中侏羅統花開左組呈整合接觸。
2.1.4 下白堊統景星組(K1j)
景星組平行不整合于上侏羅統壩注路組之上,在礦區內分布普遍,按巖性組合可分為兩段。
景星組一段(K1j1)區內大面積出露,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巖性為灰黃、灰白、黃綠色、少量紫灰色中厚層塊狀(含)長石石英砂巖、巖屑長石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為主,夾紫紅、灰、灰綠色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鈣質泥巖、絹云板巖、泥質板巖,局部夾泥質灰巖、含礫砂巖、砂礫屑灰巖、巖屑砂礫巖及煤線。砂巖中見小型—大型斜層理、平行層理、波狀層理、脈狀層理,粉砂巖中見小型脈狀層理、水平層理。
景星組二段(K1j2)與景星組一段相伴產出,巖性為粉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砂巖,含棕色條紋條帶,局部含泥板巖,碎屑礫石。
景星組沉積環境總體屬陸緣近海湖濱淺湖相復成分砂礫巖建造,為拉張構造背景下繼續坳陷沉積。為區內金多金屬礦主要賦礦層位。
2.2 構造
工作區內主要發育褶皺和斷層兩種構造類型。
2.2.1 褶皺
區內主要存在著芭蕉林-小扣右背斜。核部為中侏羅統花開左組(J2h),兩翼地層為上侏羅統壩注路組(J3b)、下白堊統景星組(K1j),軸向350°,軸長約6.4km,東翼局部向西傾斜,傾角約45°~57°,兩翼發育F3和F4斷層,東南翼具有金礦化。
2.2.2 斷層
區內斷裂構造均屬無量山—普洱斷裂帶,主要發育近南北向F5、F6,北東向F7、F8兩組斷裂,其中近南北向斷裂以壓性斷裂為主。
F5:該斷層長約7km,延伸方向345°,傾向西,傾角60°~80°,此斷層切割了二疊系上統-白堊系下統,斷層內主要見巖石碎塊,少量石英脈,褐鐵礦化強烈,寬約4~6m。斷層性質為逆斷層。
F6:該斷層為推測斷層,長約1.6km,走向332°,產狀不明,為景星組(K1j)與花開左組(J2h)不整合接觸面,斷層兩邊巖性變化明顯。
F7:該斷層長約2.5km,走向70°,傾向北西,傾角65°,切割花開左組(J2h)、壩注路組(J3b)和景星組(K1j),為平移斷層。
F8:該斷層長約6km,走向65°,斷層南北地層有缺失,地表切割較深,切割二疊系上統-始新統,為平移斷層。
在區內分布一些近北西、東西向的次級小斷層,大多是容礦儲礦的有利場所,也是尋找相關礦床的重要標志。
2.3 巖漿巖
區內巖漿巖不發育,僅在花開左組(J2h)地層中見少量灰綠色巖屑凝灰巖。
2.4 地球化學特征
2013年1/2.5萬正興北區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在區內圈出AP4綜合異常,呈北北西向條帶狀展布,長約4.5km。該異常是以Au、Sb為主,局部伴有Pb、As、Ag、Mo、Cu的多金屬異常,異常面積約4.643km2。
3 鐵帽地質特征
目前礦區發現金多金屬鐵帽4處,規模較大的有3處,分別描述如下。
鐵帽1:位于大橫山山梁西側,呈帽狀出露景星組一段(k1j1)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的破碎帶,含礦巖性為褐鐵礦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見褐鐵礦呈團塊狀、皮殼狀分布于破碎帶及巖石表面。蝕變礦化主要為(強)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金金屬礦物為自然金,銅金屬礦物為銀銻黝銅礦、藍輝銅礦及少量黃銅礦。地表鐵帽取樣分析:Au 0.49~36.5g/t、Ag 4.55~763g/t、Cu0.24%~1.33%、Sb0.18%~2.3%。
鐵帽2:位于鐵帽1北西,水平間距40m,蝕變礦化特征與鐵帽1類似。地表取樣分析:Au 0.15~0.78g/t、Ag 10.39~81.78g/t、Cu 0.14%~0.37%、Sb 0.18%~0.94%。
鐵帽3:出露景星組一段(k1j1)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的破碎帶中,含礦巖性為褐鐵礦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見褐鐵礦呈團塊狀、皮殼狀分布于破碎帶及巖石表面。地表取樣分析:Au 1.15~1.97g/t、Ag 1.86~4.73g/t、Cu 0.17%~0.27%、Sb 0.37%~0.40%。
4 找礦潛力分析
(1)大扣右-小扣右礦區屬西南三江成礦帶中南段,構造控礦明顯,區內存在規模較大的控礦斷裂帶;其次小規模的蝕變帶分布廣且數量多,是區域上金成礦非常有利的成礦地段[6],找礦潛力巨大。
(2)礦區內北西-北北西向構造發育,與區域上的主要控礦斷裂構造一致。目前該組斷裂構造與北東向斷裂構造交匯部位已經發現了4處金多金屬鐵帽,在構造交匯深部肯定存在原生礦體。
(3)分析1∶20萬區域航磁異常和重力異常特征,推測在礦區深部存在隱伏中基性巖體,且埋深在3km左右。
(4)礦區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的綜合異常以Au、Sb異常為主,呈北北西向條帶狀展布,從北向南具有3個濃集中心,且元素的套和性較好;北側異常濃集中心以Au、Sb元素為主,局部伴有As、Pb、Cr元素,呈不規則形北北西向展布;中部異常濃集中心以Au、Sb、Ag元素為主,局部伴有As元素,呈不規則形北西向展布,Pb、Mo異常位于Au-Sb-Ag異常的西側;南側異常濃集中心具體可再分為3個小的濃集中心,濃集中心由Au、Pb、Sb、Ag、Cu、Mo元素組成,整體呈北西向條帶狀展布,且各元素異常強度與規模較大,套合性較好,其中Pb、Ag、Sb、Au元素異常具有三級濃度分帶,整體呈北西向條帶狀展布,異常規模較大;Cu、As、Hg、Cr元素異常具有二級濃度分帶。該異常規模較大,總體呈西北向展布,區內北西向F4構造與北東向F5、F6斷層構造交錯,成礦條件有利。綜合分析來看,推測該異常為具有尋找金、銀、銅、鉛多金屬礦的找礦潛力異常。
參考文獻
[1] 陳躍昆,廖宗廷,魏志紅.蘭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特征及構造演化[J].石油實驗地質,2004,26(3):219-228.
[2] 羅君烈.滇西特提斯造山帶的演化及基本特征[J].云南地質,1990,9(4):247-280.
[3] 張金學,王文超,吳道鵬,等.滇西維西-普洱成礦帶之與碳酸鹽巖有關鉛鋅礦床的礦化特征[J].礦產與地質,2009,23(5):442-447.
[4] 羅威,石和,王道永,等.蘭坪-思茅盆地東南緣三疊系歪古村組層序地層分析[J].華南地質與礦產,2010(1):55-59.
[5] 張泰身,和浪濤.蘭坪-思茅盆地“中軸斷裂”及其對金礦區域成礦的控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0(S1):63- 66.
[6] 管燁,王建安.云南蘭坪思茅盆地中軸構造帶的特征及其研究意義[J].中國地質,2006,33(4):83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