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維
摘 要:工業智能化已經迅速入駐,為適應未來崗位需要,石油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得到調整和改進。該文介紹了石油行業智能化發展情況,分析了高職石油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目標片面化、特色不鮮明、教學水平欠缺等困境。通過加強專業融合、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深化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改進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塑造適合未來崗位的創新性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智能化 高職石油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a)-0-02
隨著互聯網產業化和工業智能化的發展,全國石油化工行業主動融入“中國制造2025”,智能化時代的變革已經成為了必然選擇,這必將帶來教育思維和教育模式的更新。面對日新月異、不斷升級的人工智能,對高職院校石油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從突出純粹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向與未來崗位相互適應的復合型、創造性的高級技術人才培養轉變,已經成為趨勢。
1 石油行業智能化現狀
智能化的石油行業,逐步向著智能油田、智能鉆井、智能管道、智能煉廠和智慧銷售趨勢迅猛發展[1]。隨著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的逐漸提升,殼牌公司已經開發研制出一款“Sensabot”智能型機器人,它能夠在爆炸性和極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下,完成油田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檢測,而只需要一名工人進行遠程操控即可。目前在華北油田,已經開始了無人機巡井,通過無人機搭載各類智能成像設備,完成聲、光、氣的數據收集,可以實時實地完成管道、地面、進展、規程的跟蹤,節約了人力成本,降低了作業風險,提高了工作效率,對復雜自然環境中的管道,同時進行泄漏檢測、安全監控和實時反饋。國外一些公司設計研發的鉆井機器人,可代替鉆井現場的井架工和鉆臺工,完成復雜而繁瑣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下,智能化鉆井模式使得對于井底工況預測、測井數據解釋等人工難以完成的工作,都變得輕而易舉。機器人自動加油站的出現,能夠給不同類型的汽車進行加油、拋光、打磨、噴漆等美容一站式精準服務。自助式無人值守加油站,已經在國外發達國家得到普遍應用。
2 高職石油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智能化的邁進,直接推動了石油人才需求的重大變革,對于高職石油人才培養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如何在這技術更新的大浪潮中保證人才培養的先進性,針對該校石油專業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剖析。
2.1 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片面化
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行業結構的調整,已經加快了智能化時代的迅猛發展。而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限于技術技能型人才解決現有問題,更要有新能力、新技術去高效解決未來出現的問題并且能夠引領創新的人才。這對高職院校培養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和高端技術技能,兼具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挑戰。而在高職石油專業建設過程中,由于對于企業人才需求了解不夠深入、細化,人才的培養過分依賴于已有的培養模式和現有的實施條件,其課程體系的建立也是傳承了長期以往的教學實踐。同時校企合作的模式,僅僅限于表面層,學生所獲得的是普通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只能夠滿足常規的企業運行,而對于高新技術的企業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2],企業核心技術和優化工藝,往往觸摸不到,因此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仍顯得單薄和片面。
2.2 教學缺乏一定特色
在以往普遍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以促進專業發展為中心而組織的教學活動,實則對于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的關注度有所欠缺。以該校石油工程專業為例,從招收專業角度來說,有文科、理工科、技能生和體育生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從生源地來分,有來自湖南、湖北、河南、山東、青海、新疆等地方;從招生方式來分,有普通高考、單獨招生、3+2中職轉高職這幾種方式。無論哪種類型,對于學生的培養,都被長期以往順延下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固化,統一規格和統一標準,沒有區別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相差無幾,并沒有更為突出的表現力。
2.3 教師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專業教師大部分是畢業于理工科重點院校的碩士博士,他們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科研水平,缺乏必備的實踐知識體系和工程背景。盡管在進入正式教學之前會經過教學技能培訓、企業頂崗實習,但是實踐經驗仍然缺乏,更不用說行業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時代變遷對于人才培養適用性的敏感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往往會把學生帶入理論分析層面,對于高職學生心理、需求、水平把握程度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3 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改進
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無人控制技術等技術革命,已經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未來新舊崗位的更替,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智能化時代新的挑戰,高職院校對于石油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更要注重面向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為了適應新的變化,應該對于石油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有效的調整和平衡。
3.1 促進優勢專業融合
突破專業的界限,搭建交叉性學科之間的橋梁,尋求專業、資源、課程之間的無縫對接,盡可能發揮各個學科之間的優勢。石油工程是具有學科交叉性和領域融合性的產業,在石油工程人才培養方案中,該校已經搭建了計算機+石油、機械+石油、材料+石油等專業學科之間的關聯,通過跨專業的融合,促進了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有效滲透,著重凸顯各學科優勢,為使更多優秀的資源能夠達到共享和充分利用。知識的延伸、跨越和融合不僅能夠補充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根據自身水平、個人興趣和職業取向選擇專業化的課程模塊,或者以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為主的復合專業課程模塊。專業的融合,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和通識教育水平,延伸了學生就業創業的廣度和深度,符合新時代的潮流,為未來適應新崗位的變化,提早進入角色轉換[3]。
3.2 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石油高職的教育,不僅僅是要為社會提供應用型技能人才,更要為未來崗位提供可持續性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大膽創新,不懼失敗,智能化正在逐步取代事務性工作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對人才的選用標準,也將更為嚴苛,更加側重于開創性思維人才的選拔。因此,肯定和接受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需求方面差異性的同時,充分實現因人施教,分層教學,量身定做,優化培養模式。每個高職學生都是渴望被關注的,他們有自己的閃光點,因而教學的過程,不再是以老師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而是積極引導和推動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都是不一樣的,通過柔性靈活的教學運作,學生能夠在自己擅長和關注的領域,不斷探尋找到適合個人發展的成長道路,讓他們體會到學習不僅僅是為將來謀生的手段,更是為自己創造人生創造價值的路徑。通過自我獲得、自我發展,逐步培養學生對待困難的態度和獨立思維的意識,促進個性化的發展,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
3.3 深度加強合作交流
深化合作交流,加強與行業、政府和相關企業等雙贏合作。邀請行業領頭企業或具有最先進技術的企業,在取得互利互信的基礎上,使他們能夠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課程體系的開發、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學生教學質量的評估、專業教師的培訓等,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為培養學生對未來崗位的感知力和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供有力支撐[4]。積極嘗試開展國際性交流合作,開辟多元化開放式的聯合渠道,拓寬人才培養的途徑,吸收成熟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師水平能力的提升。該校石油專業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開設石油專業的高職院校,也是省級特色專業,專業的特殊優勢和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促進了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往往會因為高職??茖W歷而貶低自己的水平能力,通過“海外學習計劃”,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開拓國際視野,找準國際化人才的市場定位,使他們更加迅速地融入新的浪潮。
4 結語
未來的石油行業,已經從勞動密集型迅速向高新技術密集型轉變,智能化也悄無聲息地融入到石油的各行各業。作為高職院校,要及時關注發展變化和發展趨勢,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真正適應未來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金華,邱茂鑫,郝宏娜,等.智能化——油氣工業發展大趨勢[J].石油科技論壇,2016,35(6):36-42.
[2] 徐國慶.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3] 陳瀧.培養適應后信息社會跨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96-100.
[4] 羅偉.專業與企業深度契合,譜寫校企合作新篇章——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建設為例[J].湘潮,2016(2):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