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化勇 計仁軍 謝瑞紅 毛彥杰 范永春 周大勇
摘 要:作為目前關鍵的辦學機制創新,校企一體化辦學給校企需求對接、資源結合、共同發展帶來了有利的組織模式。開展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的基礎是生成較強的利益交叉點、校企資源相互依賴、合作平臺支持以及合作關系穩定等。該文根據“校企一體化”人才共育機制先說明了影響其實現的因素,后闡述了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的運作體系。
關鍵詞:校企一體化 人才共育 企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a)-0-02
近幾年,在說到校企合作創立學校的時候,產生了“校企一體化”的表達。2014年我國高職教育的“校企一體化”創新組織在教育部門的指引下成立,更加表明“校企一體化”不再限制于高職教育理論探究與實踐探究的個別案例,同時是一種現象,并且引發管理與決策部門的關注。該文嘗試從認識與實施兩個層面針對“校企一體化辦學”給予解讀。
1 影響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實現的因素
探究經典案例能夠察覺到利益、文化、能力與政策4個層面是影響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落實的主要原因。首先,利益因素。高職院校和企業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正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前院長葉鑒銘所說,“高職院校追求和企業聯合,一是科研成果轉換的需求,二是辦學資金的需求,三是學校實踐教學與學生零距離就業的需求,四是學校發展的實際需求;而企業追求和高職院校聯手,其一是經濟利益的驅使,其二是高技能實用型人才需要的驅使,其三是科研的驅使,其四是政府支撐的驅使。只有科學考慮和滿足兩方的需要,落實校企雙贏,才有利于一體化辦學的合理開展。”其次,文化因素。校企一體化代表著校企在文化方面的一體化,這當中就包括兩種文化的交匯和沖突。其一,高職院校和生產實踐關聯十分密切,校園文化當中自然涵蓋著一些企業文化。其二,企業前景、價值觀念、經營理念等企業文化和以學生成長為主的校園文化,在最終追溯上明顯是不符的。想要落實校企一體化,就應該選取對策在校企之間落實文化上的交流和認可,繼而讓雙方的文化沖撞轉變成文化結合。不過想要落實這一點,也是十分不易。再次,能力因素。校企合作的首要動機是借“勢”發展,此處的“勢”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上位層面指學校與企業各自真正的實力,下位層面指學校老師、學生和企業職員能否勝任。學校與企業各司其職,補位能力的程度,在某些層面也會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合作時間的長短。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就與彼此間的水平不符,尤其是學校方較弱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最后,政策因素。激勵、支持校企合作,始終是我國高職教育政策的主題。國務院在2014年逐步提出“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同時就專科高職院校尤其強調“應該密切產學研合作,培育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專業人才,主要服務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與產品升級”。以前對于企業責任的要求太多同時剛性支撐不充分,國務院第五次發展職業教育的決策和正在重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都力爭改變這一狀況。以各地高職教育校企一體化的成功案例來說,政策支撐尤其是政策對于企業的認可均是十分關鍵的因素[1]。
2 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化辦學的運作體系
2.1 管理一體化
管理一體化是指校企聯合成立決策、實施與監督團隊,一起管理辦學共同體。校企經過規劃合作辦學章程,確立辦學共同體的屬性、定位、辦學意義和有關利益群體的責權利聯系。校企合作建立董事會、理事會或者管理委員會作為領導組織,主要擔任辦學共同體發展方案的設定、組織架構、基礎管理機制設定、主要事項決策等任務。領導組織下設立校企合作執行機構,主要擔任實施領導機構的決策與辦學共同體的日常運作。除了憑借校企雙方的質量監督部門以外,校企還需要聯合成立質量評定、教學監管等質量監督機構,強化目標監控、過程監控與成果監控,來保證辦學質量的提高。
2.2 提升教學質量,構建全新的專業課程體系
將提升教學質量作為關鍵,構建順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企業實踐”三合一的專業課程體系。堅定用專業技能標準和社會崗位需要作為引導,通過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教科研、實驗實訓室設計、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建設等內容的革新,挖掘精品課程群,落實重點課程網絡在線共享,提高老師的實際教學能力,不斷健全課程體系,以此來確保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2]。
2.3 資源一體化
校企之間涵蓋的優秀辦學資源素材主要有人力資源、實驗實訓素材、信息資源與文化資源等,通過相對穩定的平臺與制度加以結合,才可以落實校企資源的開發、結合以及共享。針對人力資源來說,校企可以圍繞辦學的實際需求,合作建立專業教學團隊與科技研究開發團隊,其中專業教學團隊實施校企雙負責人制,根據校企1∶1的比例安排團隊成員,經過“一對一”的幫助扶持,學校老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建設企業專業工作室等模式,推動團隊成員的有效結合。針對實訓資源的結合,一是將校企現有的實驗實訓資源對雙方免費或者有償開放,來提升目前資源的使用率;二是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按照教學和科研的真實需求,共同承擔建設成本,共同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在信息資源上,校企通過定時溝通與建設信息共享平臺的形式,推動校企信息資源的第一時間傳播和共享。文化資源共享的著手點需要落在企業文化資源開發與企業優秀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結合上面。
2.4 立足專業技能標準分析,創新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
在專業技能標準的引導下,強化職業專業核心技能標準的分析任務,建設常態化專業調研機制,人才培育方案和行業企業需要結合在一起,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落實校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繼而落實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3]。
3 結語
在文化傳承和改革上,經過開發企業文化書本、組織企業文化講座、共同規劃校企文化愿景、展開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等活動,提升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推動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經過聯合展開行業文化、產業文化以及企業文化探究,主動傳承和革新產業、行業以及企業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葉鑒銘,徐建華,丁學恭.校企一體化動力機制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4):8-10.
[2] 師承瑞.“校企一體化”創新高職辦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9):51-54.
[3] 劉俊和.構建校企一體化的高職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