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燕 周雅萍 黃艷 朱漢卿
摘 要:在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學生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借助數字人信息平臺,微課視頻,臨床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實施混合教+學模式,教學設計以病例引入,進而劃分為5大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索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效果同時進行效價分析,研究一個適合中醫院校實際情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解剖學教學培養模式。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 神經系統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a)-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化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使得高等院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混合式教學就是結合傳統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的優勢,使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交流,進而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教育。人體解剖學是按照人體的器官功能系統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相關功能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屬于生物科學中形態學的范疇,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南京中醫藥大學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理念是“快樂學解剖”,傳統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現象極為普遍:部分學生考試成績很不錯,但是實踐能力卻很欠缺,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靈活應用。故我們嘗試在中醫院校護理學專業學生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借助數字人信息平臺、微課視頻、臨床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實施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在中醫院校學生解剖教學中,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同時研究一個適合中醫院校實際情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解剖學教學培養模式,現報道如下。
1 實驗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護理學專業學生130人,課程內容為人體解剖學神經系統,學生入學成績、年齡、性別、無顯著性差異。
1.2 實驗分組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
對照組:65人,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理論授課、實物標本、掛圖、模型。
實驗組:65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內容為神經系統,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根據教學設計內容提供給學生人體解剖學課件,人體解剖學微課視頻,開放解剖標本實驗室和數字人平臺,開放南京杏林解組之家公眾平臺)。
1.3 實驗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為人體解剖學神經系統。
臨床案例分析:李伯伯中午1點左右,突然覺得頭炸了一樣痛,吐了幾次,感覺手抬不起來,站不住。下午3點左右,趙伯伯突然神志不清,家人打120急救,送入醫院就診。詢問家屬得知趙伯伯有高血壓病,未服藥治療。沒有糖尿病,平時好飲酒,吸煙約20余年,每天至少一包。家族中兄弟姐妹均健在,血壓均較高。體格檢查:T36.2℃, P60次/分,R19次/分,BP180/100mmHg,W75kg,H165cm。體格偏胖。嗜睡狀態,呼喚僅能睜開眼睛。體格檢查欠合作。左側鼻唇溝變淺,伸舌左偏。左側屈肘、伸膝時折刀樣肌張力升高,無萎縮。左側肢體針刺覺障礙,右側正常,無不自主運動。左側肱二頭肌反射增強,膝反射增強,右側正常。左側腹壁反射消失,右側正常。左側Babinski癥和Hoffmann癥陽性,右側未引出。頸項強直,Kernig癥兩側陽性。CT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基底節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診斷:右側基底節區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病。
該教學設計以病例引入,進而劃分為5大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知識點1:什么是內囊。內囊損傷后的癥狀。知識點2:感覺神經傳導通路。知識點3:運動神經傳導通路。知識點4:視覺傳導通路。知識點5:腦的供血血管(該項人體解剖學神經系統教學設計獲得了2018年全國首屆“蕭迪杯”高等學校醫學類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
1.3.1 課前預習
教師預先布置任務(神經系統內容5大知識點),提供多種素材,包括教師根據5大知識點設計的神經系統解剖學PPT,教師錄制的神經系統解剖學微課視頻,數字人操作系統中的神經微課視頻,QQ、微信和郵箱隨時和學生保持溝通,提供補充資料(解剖學學習指南)和參考教材和解剖學精要(南京中醫藥大學自編教材)及相關臨床資料,開放解剖實驗室,解剖標本陳列室觀察神經系統模型和標本,以及數字人可視化操作系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人體解剖與組胚學系網絡公眾平臺(南京杏林解組之家)開放。
1.3.2 課堂互動
教師對學生理解掌握情況進行考察,分析難點和重點,并進一步通過交流討論由學生主動去尋求問題答案,教師則組織協調教學課程,在學生演講完后進行補充、解惑,進行神經系統內容總結。
1.3.3 課后總結
學生進行神經系統的知識總結,歸納整理。課后學生做出總結分析報告。
1.4 教學效果考核方法
課堂隨堂測驗:隨機選定教學大綱中神經系統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主要以名詞解釋和簡答的題型分別考察學生對位置、結構、功能及臨床意義的掌握程度,同時考察學生神經系統病例分析題。
臨床病例分析題:某男,60歲,在一次情緒激動時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急診入院。2天后意識恢復,但右側肢體癱瘓,數周后檢查發現:(1)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2)整個右半身的淺、深感覺消失,但痛覺仍存在;(3)瞳孔對光反射正常,但兩眼視野右側同向性偏盲;(4)右側眼裂以下面肌癱瘓,鼻唇溝變淺,發笑時口角歪向左側,右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尖偏向右側,無舌肌萎縮。試分析患者病變部位及出現上述癥狀的原因。
1.5 統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差異顯著性用t檢驗判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課堂教學效果考核
實驗組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回答具有代表性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做出病例分析總結,優秀率能達到29.23%,良好率能達到47.69%,實驗組學生回答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形態學基礎課,學習效果的好壞對今后醫學課程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尤為重要。混合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在適當的時間,應用適當的互聯網技術對適當的學習者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1]。混合式教學呈現的是一種“先學后教”的模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借助教學視頻和網絡媒體等信息化學習資源實現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負責答疑解惑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情況自主調控學習資料和學習節奏,從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能力,還可以通過問題討論、經驗交流和小組合作等方式強化人際交流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和全面認識問題等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討論或答疑等交互形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幫助,實現因材施教。
近年來,一些高校的教學正在逐步進行混合教學的改革研究,如祝睿等將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護理學教學[2],尹亞玲等[3]也對混合教學模式在物理學教學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目前還尚未有中醫院校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而南京中醫藥大學解剖與組胚學系引進了最新的“中國數字人解剖系統”,采用國內最新的數字人數據,學生可在數字平臺上進行解剖結構任意角度旋轉,便于轉變視角、多方位觀察和學習5大知識點中所涉及的神經系統解剖結構。并且教師在教學中錄制了神經系統解剖學微課單元,可供學生不斷的在南京解組之家網絡平臺觀看和學習。
此次在人體解剖學的神經系統教學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神經系統)做出教學設計,劃分5大知識點,充分整合數字人信息化教學平臺,應用解剖學微課視頻,同時結合臨床病歷分析,實施了混合式的教+學過程,通過此次研究,發現混合教學模式的神經系統教學效果考核中,實驗組學生回答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學生。說明混合教學方法效果顯著,解剖學微課和數字人系統操作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并掌握人體結構,更能夠充分提高他們的解剖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實驗組學生的病歷分析總結報告清楚、詳盡,和臨床連接緊密,提高了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混合教學模式不僅讓枯燥的解剖基礎課程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更是促進了解剖學與中醫科學、信息學及其相關交叉學科的發展,對高等醫學院校當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解剖學各個系統的教學設計如何完成?知識點如何細化?如何導入恰當的臨床案例?這些都是后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洋,周珊紅,劉延峰,等.信息化背景下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8(16):142-143.
[2] 祝睿.混合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6):545-547.
[3] 尹亞玲,王博文,柴志方,等.混合教學模式在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實驗,2017,37(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