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王飛鴻
摘 要:以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為主線,闡述人和生產工具關系的變化;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研究智能社會的起源和發展。智能社會如同一個人具有鮮活的生命,主要由5個功能組成:數字化是其生命力,互聯網是其神經網絡,大數據是其血肉,云計算和深度學習是其具備的思考能力,人工智能是其精氣神。
關鍵詞:生產力 智能社會 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a)-0-03
人類社會形成以來,一直在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不斷進化和發展,來到今天以智能為特質的現代化社會。這種力量就是18世紀法國古典經濟學家佛朗斯瓦·魁奈提出的概念——生產力。馬克思主義對此做了完善并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客觀尺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進行物質生產的能力。機器創造讓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人類和生產工具關系在逐步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智能化開始發生發展,智能社會的特征也越來越顯著。
1 人類為征服自然在不斷地創造和使用生產工具
在漫長的年代里,人類在追求生存中不斷地思考問題、思慮現象,提高了大腦的智力;不斷地發現創造、經歷失敗,提高了生活的能力。這個過程主要在做一件事,就是在尋找外力讓自身能力更強大,以獲取更多更好的生活資源。
關于生產力的先進性演變,歷史學家總結人類發展經歷了兩次巨大飛躍。第一次巨大飛躍是農業的產生,距今大約一萬年。人類從居無定所、依靠大自然賞賜生存,進入到定居、能掌控收獲的農耕生活方式。那個年代里,耕作工具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生產力。
在近一萬年的農耕生活中,人類經歷了無數的生產失敗,在一次次教訓中一步步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技術,進而創造了更有力的生產工具。生產力在這種狀態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在18世紀60年代實現了量變到質變,再次讓人類獲得巨大飛躍,那就是機器的出現,機器代替人力,甚至能做人力沒法做的事情。人類生產力在這個階段的發展速度比過去快得多,手工生產、個體工場的集聚形成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前所未有的規模化生產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科技創新,也就是所謂的工業革命。工業化開始成為引領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化、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為代表的電氣化讓人類得到極大解放,創造了先進的工業文明,推動人類社會走入現代社會。現代社會以現代化為主要特征,表現為工業生產取代農耕生產的主導地位,工業化引領社會文明,農業人口逐步城市化。
2 生產工具從服務人類向適應人類轉變
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主宰世界發展了200年,造就了人類十分滿意的現代社會,更為重要的是使得生產力以“倍增速度”快速積累,進而推動形成了新一波生產力發展浪潮——信息化,帶來了稱得上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巨大飛躍。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1]。從這個角度看,20世紀中葉以來,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信息產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形成了信息革命浪潮,在全方位地改變人類經濟社會,呈現出鮮明的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讓工業化如虎添翼,也讓社會現代化大放光彩,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這個轉變的最大特征是生產工具從服務人逐步做到適應人。
2.1 自動化:信息化的孕育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留下了巨大創傷,卻又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新起點。自那以后,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原子能等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其中電子計算機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伴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機器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還能輔助甚至代替腦力勞動,自動地完成人設定的作業。辦公自動化、智能機器人等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生活和社會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當代意義上的智能化已在這時悄然產生,推動著再一次的工業革命。
2.2 智能化:信息化的必然趨勢
信息科技在20世紀60年代催生了互聯網,為人類社會鋪設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之后,萬維網、互聯網傳輸控制協議建立了統一標準,實現了計算機互聯互通,一張巨大的互聯網迅速在全世界鋪展開來。在很短的時間里,網景瀏覽器誕生,這是互聯網的發動機,更是信息化的加速器。互聯網讓國家與國家、人與人越來越“近”,地球越來越小,小到像個“村”。互聯網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集合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帶動云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出現,與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行業技術匯集產生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運用到機器上,使得機器像人類一樣自覺學習、思考、創新。過去沒有生命的事物都“活”了,機器與人、機器與機器在生產生活中互動、交流,生產工具不僅為人類使用,還主動和人類相識相知,協同創造生產力。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技術已在多方面得到應用并日趨成熟,智能化社會的身影愈加清晰。
3 智能化生產工具讓人類生產力更加完美
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之間的合作,正在世界上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智能機器網絡,在不需人力介入的情況下,應用在一些農業和工業生產、生活和商業服務上。可以預見,在未來社會,每件生產工具、服務工具都會帶有人工智能的氣質,人類世界將由人親力親為轉型為智能化主導的社會。智能社會如同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其有這樣5個功能特征。
3.1 智能社會的生命力:數字化
數字化是基礎信息技術,也是智能化的技術基礎。其主要特征是可計算,把紛繁復雜的各色信息轉換為可度量的數字,建成數字化模型并轉變為二進制代碼,成為可計算的對象。在此基礎上,將連續變化的輸入轉化為一串分離的單元,在計算機中用數字0和1表示。這是數字化的基本功能。
數字化是計算機、軟件技術、智能技術的基礎,沒有數字化技術就沒有計算機,離開數字化就沒有多媒體、互聯網、人工智能,也就沒有今天的智能化之說了。數字化技術還在不斷發展,將和智能社會相生相伴。
3.2 智能社會的神經:互聯網
在很長的時期里,報紙、廣播、電視主導著世界傳媒領域。而今,互聯網已成為傳媒霸主,通過成千上萬的網站、數以億計的計算機終端、移動終端,實現了真正的大眾傳媒的作用。這個大眾傳媒比以往任何一種方式都更多更快、更經濟、更有效地把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傳播到四面八方。
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全人類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每個人都能對一群人帶來巨大變化,每件事物也與諸多事物產生無數的信息關系,這就是已經形成的具有更加廣泛意義的物聯網。眾多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包括移動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以及汽車、服裝、可穿戴設備等生活用品。它們所創造并分享的數據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量信息[2]。
3.3 智能社會的血肉:大數據
從數學專業說,數據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數字。但是從信息化角度來說,數據不僅包括數字,還有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信息。大數據用以描述信息資源量之大。麥肯錫全球數據分析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1年發表的報告中說:“大數據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數據庫軟件工具收集、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3]。” 具有規模海量化、處理快速化、類型多樣化和價值碎片化等特征。
大數據技術讓人類獲取龐大的信息化的生產資料,這是基礎的一步,其核心要義是對數據的處理,也就是對數據的“洞察能力”,通過洞察實現數據的“增值”,進而實現更高的決策效應。完成這個目標,單臺計算機無能為力,必須依托云計算的流程優化能力,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挖掘。這里可出看出,大數據與云計算是密不可分的。隨著量子計算、自動軟件的發展,大數據的處理能力特別是對動態數據的分析處理將會越來越強,這種能力也將會從商業應用擴展到大眾使用。
3.4 智能社會的思考力:云計算和深度學習
云計算和大數據,誰催生了誰,難以定義,但是兩者相互依存無法分割卻是事實。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虛擬化技術、分布與并行計算技術的完善,創造了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模式,以及以存儲、計算等為主要內容的云服務,克服了傳統計算模式資源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使得大數據處理越來越普遍。為此,微軟認為云計算是將計算資源分散分布,是一種“云+端”的計算,將資源分別放在“云”上、用戶終端以及合作伙伴處,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合理配置計算資源的分布[4]。
計算機的升級發展,逐步產生了機器學習,其目標是讓計算機系統具有人的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深度結構學習或分層學習)是基于數據表示的一類更廣的機器學習方法,通過建模及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進行學習,決策過程由計算機在深度神經網絡內部自動完成[5]。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加速發展進程中,深度學習如魚得水,帶動機器學習算法、方法日新月異,形成了眾多智能技術,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以及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尤為顯著。
3.5 智能社會的精氣神:人工智能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Harry Shum)2017年說:“云計算與日俱增的強大威力、運行于深度神經網絡的強力算法,再加上今天能夠獲取到的海量數據,在這三股強大動力的交織驅動下,今天,我們終于有能力實現人工智能的夢想[6]。”
人工智能是個新生事物,卻讓當今人類社會充滿了迷人新奇特征。生產工具有了感知能力,能夠做到感知外部世界,并獲取相應的外部事物信息。還具有認知能力,能夠記憶并利用具備的知識對眾多信息進行計算、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夠自覺學習,使自己適應環境變化并對外界變化做出反應,形成決策并傳達相應的信息[7]。
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人工智能正在與產業技術深入融合,成為產業升級和動能轉換的重要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擁有無窮的潛力,有能力顛覆任何現有的垂直行業。不過,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還在初級階段,特別是在認知功能方面需要更多努力去突破,同時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了需要同步研究的新課題。
4 結語
對于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劃分是相對的,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科技革新相互衍生、推陳出新,很難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智能化便是與自動化一脈相承,也是源于機械化、電氣化時代的一場科技革命。但是,在技術與人的關系上,智能革命與前三次科技革命有著本質的差異。從蒸汽革命、電氣革命到信息技術革命,一直是只有人類自身在不斷學習、積累并創新;而智能化時代,是人和機器一起學習和創新。更為顯著的差異是,在前三次技科技革命時代,人類創造新機器后要去學習和適應它;而在智能化時代,機器將主動學習,并不斷地適應、服務人類。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其重要意義表現在將帶領人類突破自身潛力的極限。計算機科學、納米科學、生命科學和系統科學的正在加速發展,理論技術在加速整合,所有這些都將催動著人工智能的發動機快速運轉,必將把智能社會推向最高水平,產生新一次的技術革命,讓人類獲得更強的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際辦公廳.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M].上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2] 李彥宏.智能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 姚瑋,江櫻.淺析電力企業如何應對大數據[J].科協論壇, 2013(8):49-50.
[4] 夏銘遠.淺談云計算的發展與挑戰[J].中國新通信, 2018(15).
[5] 汪飛.基于人工智能下深度學習的現狀及趨勢研究[J].電腦迷,2018(10):148-149.
[6] 沈向洋.微軟人工智能——增強人類智慧[J].軟件和集成電路,2017(6):19-21.
[7] 劉衛國.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及其相互關系[J].中國鐵路,201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