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偉
摘 ? ?要: “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又不打算繼續讀書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產生,與大學生自身就業價值觀、家庭環境的影響,高校人才培養方向及社會多樣性和寬度緊密關聯。本文在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成因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應對策略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 大學生 ? ?慢就業 ? ?成因
1.大學生“慢就業”的定義和現實表現
百度百科對“慢就業”的解釋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又不打算繼續讀書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奥蜆I”一詞是媒體根據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給出的定義,從其定義上看“慢就業”是一個中性詞,與“待業青年”“啃老族”等名詞不同,不包含貶義色彩。近年來,伴隨中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慢就業”“待就業”和“間隔年”等現象在“95后”等新生代就業群體中尤為普遍?!按髮W生求職觀念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前的就業形勢”。
從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動因來看,一些學生屬于被動“慢就業”,如一些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并且缺乏步入職場勇氣而選擇暫時在家待業,這種“慢就業”現象具有轉變為“啃老族”現象的風險;一些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遭受挫折,即心理預期與現實的工作崗位出現偏差而自身又不愿遷就,因此選擇回避就業或“待價而沽”,這些學生面對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欠缺緊迫感,最終導致錯失最佳的就業良機。一些學生屬于主動選擇“慢就業”。如一些學生希望通過繼續學習深造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一些學生具有創業意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創業摸索中;一些學生選擇投身公益活動或者選擇新興自由職業,如網絡主播、網絡代購等。
2.大學生“慢就業”的影響
大學生“慢就業”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這與大學生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選擇“慢就業”沒有必然的聯系。
2.1積極影響: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更好地認識自己。
大學生可以利用這部分過渡時間,心無旁騖地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思考適合做的事情及最想做的事情,豐富人生體驗、充實自己,在重視自我價值的理念下,根據自身特質合理規劃人生方向,提高就業質量,實現自我發展。如今社會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難,而在眾多人生十字路口上,如何選擇確實會影響一個人今后的發展方向。所以,對于慢就業,要理性看待,尊重那些內心有理想的大學生。同樣,慢就業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就業緊張局勢。
2.2消極影響:錯失良機,浪費資源。
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慢就業”會錯過很多針對應屆生的就業扶持政策;大學生“慢就業”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產生就業懈怠情緒,喪失就業的斗志和信心[1],更有甚者會導致與就業崗位脫節,再就業時出現無法適應就業環境的情況。大學生畢業后沒有順利就業,就意味著無法實現經濟獨立,依然需要依賴家庭的資助維持基本的生活,如果長期選擇逃避就業,遲遲不肯進入勞動力市場,必然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3.學生“慢就業”現象的成因分析
3.1從學生自身角度分析。
3.1.1缺乏吃苦耐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95后”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較大,在父母庇護和生活無憂的環境中長大,缺乏磨礪的機會,不了解生活的艱苦和不易。同時,學校教育也缺乏意志品質的培養,導致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1]。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的就業壓力,一些學生不能勇敢面對,更多地采用回避的消極態度,“工資高多、條件好、離家近”成了畢業生找工作的標準,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慢慢淪為“慢就業”人群。
3.1.2追求個性愛好和自我發展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享受著改革開放后富裕的生活,有很強的自我獨立意識,興趣愛好廣泛,個性特點張揚、注重自身情感需求和自由,反對生活工作中條條框框的束縛。所以,在就業中追求個性化的發展[2],符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符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如果一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寧愿再等而不將就等,在一些高校的就業季出現了“老師比學生急”,學?!俺毥菓颉?,就業宣講會現場“招聘人員比學生還多”的尷尬局面。
3.1.3自我認知不清,職業規劃不明確,就業期望值過高。
部分高校大學生對于自己的畢業院校和所學專業盲目自大,缺乏清醒的認識;客觀自我評價失真,職業規劃不明確,導致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找不到“自我滿意”的工作。
3.2從家庭層面分析。
“95后”大學生從小生長在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生長在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和發展,養老保險覆蓋范圍逐步擴大,標準不斷提高,很多家庭不再完全依賴子女的贍養也可以“無后顧之憂”的時代;再加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可以為孩子大學畢業后繼續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保證子女有基本或者豐裕的物質基礎,為大學生“慢就業”解除“后顧之憂”。
3.3從學校層面分析。
3.3.1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失衡
高校的發展往往滯后于社會發展。一方面,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重學術型人才培養而忽視知識運用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普遍存在實踐操作能力差和適應社會能力差的問題,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獨特性,缺乏創新性,專業結構調整速度跟不上新興行業和新興職業對人才素質要求的變化,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3.3.2就業指導缺乏針對性
高校雖然都設立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幫扶中心,為大學生提供一站式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這個中心逐漸演變成召開就業宣講和發布招聘信息的簡單平臺,存在重就業數量輕就業質量的現象,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管理能力和就業能力作用十分有限;高校都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但課程系統性欠缺,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基本都是采用集體授課和專題講座的形式,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的積極性,沒有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幫扶和指導,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缺乏吸引力;再次,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缺乏實戰經驗和專業的素養,很多就業指導老師都是臨時調用或兼職,沒有接受過就業指導方面的系統培訓,只能依據自身的工作經驗而不能依據專業知識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出現雖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的局面。
3.4從社會層面分析。
伴隨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越來越關注人的價值和發展,對于近幾年出現的“慢就業”一族,社會表現得愈加寬容和理解,從媒體報道和報紙雜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更多提倡辯證和理性看待“慢就業”現象,比如《人民日報》2017年2月21日刊登文章《“慢就業”,如何“慢”出精彩》,《經濟日報》2017年7月5日刊登文章《對“慢就業”要慢些批評》,《中國勞動保障報》2018年8月7日刊登文章《包容慢就業,期待快成長》。
4.預防和應對大學生“慢就業”
近幾年,大學生“慢就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其消極影響不容忽視,我們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預防和應對。
4.1改善就業創業環境,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堅實保障。
促進大學生又快又好地就業創業,離不開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拓寬就業創業渠道,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1]。其次,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礙,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健康公平的就業創業氛圍,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等。再次,高校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注重校園就業創業文化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的就業和創業熱情[2]。最后,通過組建優秀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師隊伍,完善就業創業培訓課程體系,幫助指導學生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4.2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順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高校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提高綜合素質、動手能力和培養奉獻精神、誠實守信品質的機會。
4.3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一方面,要注重孩子良好品質的養成教育,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孩子獨立思想和健康心理養成教育,讓孩子有獨立面對世界和戰勝人生挫折的勇氣。
4.4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一是加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使其及早認識嚴峻的就業形勢[2],增強就業的緊迫感;二是精準定位,對自身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有客觀準確的分析,對就業單位的薪酬待遇、就業環境等的要求要切合實際;三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自身興趣,培養工作能力,從而增強就業競爭能力[2];四是加強大學生擇業的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減少由于少數人的不良行為給大學生擇業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2]。
參考文獻:
[1]胡秀麗.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8(20):93-97.
[2]姚佳,于濤,賈云虎.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8(0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