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晶
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綦江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之機遇,前期,綦江積極規劃,在渝黔合作共贏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實施了部分跨區域項目。但仍然存在合作的面窄、量小、層次低等問題。課題組通過調研,認為主要是“四大壁壘”制約著合作的深化,分別是觀念壁壘、行政壁壘、產業壁壘和信息壁壘。基于此,提出要以創新理念、完善機制和培育組織為抓手,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思想上、制度上和主體上的保障,打破壁壘,走區域協調發展道路。
一、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四大壁壘”
(一)觀念壁壘:思想局限
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在統籌規劃、組織布局、實施推進等過程仍受制于固有的思維定式和發展理念的限制。一是長期的體制分割帶來的各自為政經濟發展觀念普遍存在,還沒有真正把合作地區看做商貿物流與市場建設合作的最重要伙伴,在篩選合作項目方面,與合作地區間存在非優先性選擇情況。部門間思想不統一,規劃整合觀念弱。二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主動施為、尋找合作商機、積極融入動力不足。更看重近期利益,較忽視對長遠戰略層面合作的考慮。在影響產業創新的技術與科技層面的實質性合作不夠。三是更重視互補性較強的項目間的合作,而輕視開發潛在的產業結構互補性合作和發展共生產業合作。
(二)行政壁壘:制度障礙
行政壁壘帶來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和地區分割等限制了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各要素、資源、產業、政策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以及彼此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一是各地相關的行業標準、市場行為缺乏統一性,導致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市場在區域流動上存在障礙,市場有效對接性差。二是各地各自確定發展規劃和定位,及時有效溝通不足,地區之間的經濟互動不充分,項目“碎片化”問題突出,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不可避免。“借地生財”和“借勢開發”受到限制。三是各部門單打獨斗現象普遍,組織協調監督機構缺位,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較低,認識和行動不統一。
(三)產業壁壘:機制短板
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受行政力量的剛性約束,產業壁壘問題突出。一是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相關合作區域地理位置相近,包括綦江在內的毗鄰區縣對承接重慶主城或附近省區的產業形成競爭之勢,在一些領域面臨深度博弈。二是區域內產業園區百花齊放,產業鏈長下游聯動機制滯后,沒有形成產業組團式承接和集群發展。三是區域宏觀統籌產業布局規劃戰略少,各地政府產業發展規劃協調、銜接、錯位優化調整不夠。四是招商協作機制未建立,招商政策五花八門,導致各地優勢凸顯不足,惡性競爭依舊存在。
(四)信息壁壘:交流限制
信息壁壘已成為行政壁壘和產業壁壘的最重要影響因子。一是政府信息不公開普遍存在。渝黔合作現行示范區建設地區規劃方案、管理職能部門、政策文件、重要活動及有關辦事指南、重大項目實施進程、相關合作協議等仍存在不公開現象。二是政府間對各區的自然、人文、經濟和社會等有效信息還沒有形成一個合理有效的開發和交流機制,影響合作規劃和項目推進等。三是縱向、橫向信息溝通反饋渠道不暢,導致溝通緩慢、成本較高,各界對政府行為的監督不夠,政策不連續、決策修補不及時難以避免。
二、破除壁壘的“三個抓手”:抓理念+抓機制+抓組織
(一)創新理念:思想保障
要務必轉變觀念,提高主動持久開展合作的自覺性,做到高效互補,競合皆贏。一是樹立協調發展理念。要反復學習,加大宣傳,增強廣大干部、企業家、社會各界組織對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的認識,建立開放的整體區域觀念,加強區域認同感。二是樹立市場合作理念。在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過程注重發揮市場的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供求機制等的作用,主動消除行政區劃界限對經濟合作的剛性約束,自覺平衡好有為和不為的關系,以競爭求共存,以合作求共贏,以競賽求共榮。三是樹立多元共同體理念。要合力打造利益共同體,培育經濟共同體,創建命運共同體。積極融入、主動協調、合理分工、共建共享。
(二)完善機制:制度保障
不論是行政壁壘、產業壁壘還是信息壁壘,其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的長效機制等制度化安排不完善。一是構建平等互信的政治對話機制。主要是建立政府主要領導定期會晤制度。會議由相關區政府主要領導出席,對渝黔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決定,協商制定共同遵守的合作協議,高效匯集區域各主體的利益需求,協調解決重點利益訴求,因地制宜配置各類產業資源,推動要素優化配置、園區橫向聯動,規劃空間開發秩序,強化區域頂層設計,促進總體布局、分工合作的協調發展。二是構建規范合理的組織協調機制。主要是建立跨行政區的協調管理機構。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區域制度規范、市場競爭規則、政策措施等。負責實施跨行政區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戰略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等。實現組織體系的超行政區的協調與管理。如嘗試建立以區發改委為主的日常聯系辦事機構,在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的“一軸一核,一帶三片”布局上設立區域合作聯絡處等。三是構建平穩有序的運作執行機制。要建立區域合作組織領導機構的日常辦公制度。負責加強與區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掌握本區推進合作建設情況。研究提出加快建設的政策、措施、規劃和方案等,加強日常工作辦公室之間的工作協調。要建立合作部門銜接和落實制度。責成有關主管部門加強相互間的協商與銜接落實,對具體合作項目及相關事宜制訂詳細的合作協議、計劃。制定本部門參與合作建設的工作方案,組織實施本部門參與區域合作的規劃,協調本部門與其他部門在合作建設中的有關事宜。各部門定期向各方的日常工作辦公室反映合作事項的進展等。要建立專項公共事務管理機構。應從經濟、政治、社會、資源、環境等多個方面入手,多行業選拔人員,要與多行業的專家學者溝通,聯合區域內各地區資源、技術和資金,統一標準,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三是構建嚴格規范的監督約束機制。要完善信息交流和信用評價制度。建設聯合政府公眾信息網,及時準確地發布相關投資環境、法規政策等,公開相關部門職責、政策文件、重要活動及有關辦事指南,實現各地、各部門的工作規劃、計劃、方案、總結、報告信息資源共享,促進政府信息在全社會范圍的優化配置,營造交易成本更低、商業機會更多、綜合服務功能更強的市場環境。要聯合出臺信用體系信息共享方案,完善誠信獎懲制度。
(三)培育組織:主體保障
民間的社會合作比政府合作具有更持久、更根本的生命力。要積極鼓勵扶持社會各類組織參與合作。重視社會力量在渝黔先行示范區建設中監督、協調和服務作用。一是主動培育中介服務體系。通過頒發執照、給予部分啟動資金等措施主動培育諸如以各地經濟專家為主體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咨詢委員會”等,健全非官方形式存在的中介組織體系。二是鼓勵民間團體開展交流合作,積極培育和營造親商文化、創業文化、創新文化等。三是發揮非營利組織的作用,組成跨行政區的行業組織,協調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促進產業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四是支持行業協會提供行業信息和行業資格認證等服務,制定行業規則和標準,培育和規范市場,提高市場活動效率,充分發揮市場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