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嚴芳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信息傳播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這種進步不僅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而且加劇了不同國家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文化沖突,為國家文化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抵御文化入侵成為國家文化安全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概念特征的研究,分析新媒體對國家文化安全造成的威脅和挑戰,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的探討適應新媒體時代特征的維護文化安全的有力舉措。
關鍵詞:新媒體;國家文化安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3 — 0132 — 03
一、前言
當今時代全球化不斷深入,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沖突更加激烈。國家文化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各國重視,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我國非常重視文化安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我國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和以微信、微博等智能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應運而生。新媒體以其大眾性、廣泛性、即時性的特點迅速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新媒體時代為各國文化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國家文化安全帶來挑戰。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先進的技術和世界文化影響力,多渠道全方位的向我國輸出其文化和價值觀,進行思想意識領域的滲透,企圖破壞我國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嚴重威脅我國的文化安全。研究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抵御西方文化侵略,鞏固馬克思主義領導地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同時抓住機遇利用新媒體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新媒體概念及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新媒體一詞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一種觀點是從技術層面理解認為新媒體是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進步衍生出的新的傳播媒介形式,所有在現有媒體技術上的發展進步得到的傳播媒介形式都可以稱為新媒體。另一種觀點認為新媒體是與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相對的概念。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式。新媒體除了具有傳統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更迅速更廣泛更深入的傳播能力和互動性。新媒體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傳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新媒體具有極強的傳播能力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綜上所述,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首先,新媒體的新就新在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的傳播方式,利用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傳播信息的新型傳播媒介,開創了互動傳播形式,使傳播速度和廣度大大提高;其次,新媒體是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進步衍生新的媒體形式;最后,新媒體不是傳播媒介的最終成果。新媒體同傳統媒體一樣會經歷從產生到發展最終被更先進的新型傳播媒介所取代的過程。我國目前影響較大的新媒體如網絡電視、移動客戶端(微信、微博、視頻app、手機游戲等)、網絡社區和搜索引擎等,有的是新的傳播媒介形式,有的是在傳統傳播媒介技術上的發展進步。
(二)新媒體的特征
根據對新媒體概念的分析歸納和目前流行的新媒體形式的分類概括,可以總結出新媒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新媒體較傳統媒體最大的進步體現在其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打破了傳統媒體傳播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實現了傳播方式數字化。
第二,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新媒體形式簡化了信息發布流程,沒有了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實現了信息從發布者直接到接收者。新媒體所能承載的信息量巨大、內容廣泛、操作簡便,使用者只要用手機下載客戶端點擊搜索就可以馬上獲取想要的任何信息。這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信息可以第一時間到達每一個接收者,實現了信息的及時傳播。新媒體傳播方式打破了地區和國家的限制,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撐下,無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只要使用新媒體就可以發布和接收信息,將信息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第三,新媒體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傳統媒體多是由國家主導,國家對傳播內容和程序要求嚴格,傳統媒體的國家性質也導致其相對封閉。新媒體較傳統媒體門檻低,更多以個人為傳播主體,更加開放。新媒體對信息發布者沒有明確的準入標準,任何人任何主體只要使用新媒體就可以發布信息。這在擴寬了新媒體使用范圍的同時也帶來很大風險,導致發布的信息良莠不齊,在傳播優秀文化的同時也給不良信息提供了平臺。新媒體時代信息廣泛大量的傳播,人們接受了更多信息,有更多選擇,加速了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通。同時也加劇了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滲透和沖突,對國家抵御文化入侵和維護文化安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與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相比更加碎片化、更加主觀。信息的發布者本身接收到的信息真實性完整性就不能保證,所以很可能導致發布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虛假的,并且帶有主觀色彩。使用新媒體傳播形式的信息接收者在收到信息的同時即可以將信息編輯轉發成為新的傳播者,所以即使初次發布信息是準確的,再經過多個信息傳播主體的編輯轉發后已無法再保障信息的完整和準確。這就容易造成大眾被不完整的錯誤的信息誤導帶來輿論風險。
綜上所述,新媒體具有鮮明的特點,運用新媒體傳播媒介發揮其特點優勢有利于學習吸收國外優秀的文化為我所用,有利于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擴大我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也要看到新媒體時代為我國文化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文化安全帶來挑戰。
三、新媒體時代對國家文化安全的挑戰
新媒體在蓬勃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存在問題,西方國家研究和應用新媒體較早,在研究發展新媒體技術,擴大新媒體影響力的同時也利用新媒體存在的漏洞大肆輸出西方文化思想,企圖搶占世界文化領域的統治地位,對我國文化安全帶來威脅。
(一)西方國家利用新媒體進行文化滲透
新媒體時代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更加頻繁深入,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其技術上的優勢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企圖分化和顛覆社會主義政權。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中國威脅論”拿“人權問題”做文章,詆毀社會主義制度試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分化,推行西方政治體制和民主模式。
與傳統媒體時代的文化滲透不同的是新媒體時代西方國家文化滲透更加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通過電影、網絡游戲、電視節目、和You Tube、Twitter等網絡應用,甚至深入到我國的媒體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傳播西方“自由”“民主”“人權”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我國年輕人中傳播“奢侈”“享樂”“小資情調”和所謂的“喪”文化,這些思想都與我國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優秀傳統文化相背離。另外還利用資本優勢積極參與我國新媒體文化市場,使國外敵對勢力掌握了我國文化傳播平臺,影響文化行業價值導向。
這種滲透更加隱蔽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但通過新媒體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對我國年輕一代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文化灌輸,將嚴重威脅我國文化安全。
(二)馬克思主義思想領導地位受到沖擊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領導地位不可動搖。
傳統媒體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集中在權威媒體上,黨和國家通過政策和法規手段鼓勵扶持馬克思主義傳播。大眾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方式比較集中和統一,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接受理解程度也比較高。在黨和國家主導下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領導地位。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媒介增多,人們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尋找感興趣的信息,言論更加自由。這就導致質疑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聲音變多了,各種歪曲誤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被傳播,使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威嚴和領導權威遭到減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受到沖擊。
新媒體也給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模式帶來沖擊。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簡單的、碎片化的、娛樂性的信息。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理論性強,對信息接收者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內容比較枯燥,形式也比較單一。這不符合新媒體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和要求,導致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積極性降低,容易被其他通俗易懂的思想吸引,降低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效果,嚴重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
(三)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不斷沖擊現有文化安全保障體系
我國對新媒體技術的研究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而且我國人口眾多擁有最廣闊的用戶市場,因此大量資本技術都涌入我國新媒體行業,在資金和技術的刺激下我國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國家文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手段的更新速度。
一方面,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在新媒體領域存在立法空白,管理上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等問題。2016年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為加強互聯網領域法治建設提供保障。
《網絡安全法》明確了網絡領域各種主體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加大了處罰力度,明確建立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制度。建立了以網信部門為主體其他相關部門配合的聯合監管體制。《網絡安全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新媒體領域進入法制化、制度化時代。
但新媒體時代對于文化安全的沖擊絕不是一部法律就能阻擋的。尤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形式也多種多樣,不斷更新,法律法規不可能窮盡所有手段。在國際領域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政權和文化思想的詆毀抹黑更是現有制度很難制裁和防范的。如很多國外的影視劇美國大片中都把中國人的角色塑造成奸詐狡猾的負面形象而西方人的角色多是無堅不摧的超級英雄。這些影視作品本身并不違反法律法規,在全球范圍內上映取得高票房。這就是用一種隱蔽的方式抹黑中國,對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造成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我國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思想的保障體系。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沒有與新媒體傳播特點相結合,導致宣傳教育受眾有限效果低下。對于外來文化全盤接收,面對更為復雜隱蔽的文化滲透沒有防控預警機制。缺乏對文化思想輸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意識和品牌意識不強,更多的停留在文化交流互通層面,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新媒體為文化思想輸出打開了大門,但我們傳播出去的文化產品沒有經過把控和篩選,良莠不齊。這些問題都會對我國文化安全帶來風險。
總之新媒體時代,我們要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取勝,提高國際文化軟實力,擴大中國文化和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就必須正視新媒體帶給我們的挑戰和風險,尋求行之有效的對策。
四、新媒體時代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對策
針對上述提到的新媒體對我國文化安全帶來的沖擊,要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切入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加強防范文化安全風險能力,完善文化安全監管體系的同時主動出擊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第一,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擴大馬克思主義群眾基礎。創新與新媒體傳播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宣傳教育內容和形式,應用新媒體技術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受眾,利用電影、動畫、網絡游戲等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吸引年輕人。制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段的宣傳教育內容,擴大馬克思主義思想群眾基礎。
第二,樹立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國家要重視文化安全特別是新媒體領域的文化安全問題。加大對新媒體技術資金和人員投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擺脫國外技術統治。結合實際與時俱,及時根據新媒體技術發展現狀和國際國內文化發展流行趨勢調整文化安全管理政策,掌握國外敵對勢力文化滲透新形勢及時應對。提高群眾文化安全防范意識。對于虛假信息和誤導信息要及時更正指出,普及國外文化滲透的途徑和方式,提高群眾鑒別信息和防范文化滲透的能力。加強輿論引導使群眾更多地接收正確的信息和優秀的文化。
第三,建立網絡實名制。目前新媒體領域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網絡用戶沒有進行實名登記。很多虛假賬號和網絡水軍在新媒體平臺上大肆傳播虛假不良信息,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專門經營虛假賬號和網絡水軍來影響和操控輿論。即使監管部門發現了這些信息也無法找到賬號背后的傳播者,這給執法監管帶來很大困難。實施網絡實名制有利于網絡安全監管,也無形中增加了對網絡主體的約束,督促網絡用戶主動甄別信息謹慎傳播,主動抵制虛假信息。
第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抵御文化入侵能力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打造中國文化品牌,提高中國優秀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搶占國際文化市場。可以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以圖書、影視、動畫等形式通過新媒體平臺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擴大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力。積極與世界范圍內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合作,將我國優秀的文化產品傳播出去。同時加大對國內新媒體企業的投入和扶持,鼓勵國內新媒體企業走出去,擴大民族企業在新媒體領域的市場份額。
第五,完善新媒體行業管理體系。建立統一完善的新媒體文化市場秩序。規范國內市場秩序以提高整體抵御國外敵對勢力文化入侵的能力,提高國內新媒體文化企業的總體競爭力減少內耗。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這就要求我們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必須與時俱進,隨時調整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地域限制,很多危害我國文化安全的行為都發生在國外,這給我們的監管執法造成困難。加強文化監管的國際合作,開展執法領域合作,有利于擴大我們的監管范圍和執法力度。
五、結語
新媒體在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支撐下飛速發展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要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須認識到新媒體在文化安全領域的重要作用,在完善新媒體監管體系,抵御新媒體對文化安全的沖擊,同時要積極探索利用新媒體優勢,為我所用,加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度,增強我國優秀文化思想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報,2013-04-16(01).
〔2〕孫紹誼.新媒體與文化轉型〔M〕.上海三聯書店,2013:1-589.
〔3〕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8.
〔4〕謝耘耕.新媒體與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354.
〔5〕楊永志,吳佩芬.互聯網條件下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