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
摘 要:當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具備了研究生的培養水平,因此,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也在不斷優化。在各高校擴大人才招生規模的背景下,原有的人才培養制度逐漸出現了局限性,因此,探索出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是當前面臨的重點問題。本文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過程三方面闡述了當前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過程。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一、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
在我國當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之間的差異性不大,沒有展開系統性的特色培養,課程的教學模式、培養過程等方面存在著相似性。從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本質中來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才在培養過程實質性變化較小,招生模式的改革只是開始,其根本原因與我國對研究生人才的培養缺乏明確的目標。
(二)課程內容不規范
首先,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課程內容不規范,導致課程體系雜亂,使得有關部門不能對研究生的培養結果以及教學質量展開科學評估。其次,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缺乏規范性,導致實踐教學向本科方向傾斜。因為課程設置標準缺失,導致部分導師在定課環節根據自身興趣或研究方向,這樣不利于學生知識系統的建立。在課程的設置上沒有將不同學位課程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區分,使得課程的價值不明,教課程體系體現出相似性特點。學術型人才的教學上“研究性”缺乏,導致教學本科化。最后,在信息時代下,出現了各類新型教學模式,對研究生的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各種探究學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受到廣泛推廣,但是在研究生的教學方面是否適用還有待考證[1]。
(三)培養過程缺乏開放性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開放性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缺乏合作交流,受傳統觀念影響,培養單位都各自為政,缺少聯合培養機制,導致校際交流不能深入化。第二,缺乏國際化視野,缺乏與國際上著名高校間展開學術性的合作交流,缺乏跨國科研意識,導致研究生的水平難以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第三,培養模式僵硬化,銜接性不足。在我國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中,不同的學位人才的培養具有獨立性,缺乏互通途徑,難以再次分流。此外,貫通式培養機制的靈活性較差,難以有效分流和退出,使培養固定化。
二、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的新視野
(一)明確培養目標
首先,培養目標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標準,其是某段特定時期的固有產物,具有階段性特點。因此,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中,培養目標應按照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而發生變化,與時俱進更新培養目標,將具體的培養目標分為不同的階段,不斷為人才的培養過程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確定培養目標時,應區分出不同類型的學位存在的差異性。對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方面,應將理論基礎、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為學術界培養更多科研人才;對于專業型人才的培養,應將技能水平、專業素質為培養目標,將人才的職業特點作為導向,培養更多高層次的職業技能方面的人才;對于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博士研究生和與碩士研究生之間的培養目標也不相同,在培養過程應循序漸進,逐層培養。
最后,應靈活制定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制定培養目標時,應根據研究生的發展規律與水平,不但要為不同地區的研究生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而且還應結合不同學校研究生的類型、層次、專業等特點,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為研究生設置明確的培養目標,做好研究生培養整個過程的指導,為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深化改革指引方向。
(二)制定課程標準,規范課程內容
針對當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課程內容不規范的現象,應制定課程標準,規范課程內容: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其一,制定研究生培養的課程標準,確保其規范性。課程標準是對研究生水平的最低要求,目的是提高研究生教學內容的規范性。為提高課程標準的適用性,在制定時應側重于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同時將研究生所在的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等因素充分考慮其中。
其二,研究生培養的課程體系要展現出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性,并且突出培養重點內容。學術類型的研究生應建立將學科作為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重點培養人才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塑造人才的科研能力。在課程結構方面應將學歷的銜接部分進行考慮,確保結構的完整性。應用類型的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應展現出靈活性,同時具備綜合性,將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以及職業技能作為課程重點。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應打破學科限制,不斷拓展人才的知識面,合理設置實踐課程,并在其中為其進行專業指導。
其三,在教學方法選擇方面,由于研究生人才的課堂教學具有獨特性,學生差異、課程差異、專業差異等對采用的教學方法都能造成影響。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應對不同理念的教學方式有明確的認識,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媒介,不同的方法適合不同的教學環境,只有以育人作為教學本質,才能賦予不同教學法真正的價值。因此,在研究生人才的培養過程,應恰當運用傳統或者新型教學方法。
(三)制定開放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過程
首先,制定開放式培養模式,健全人才培養體系,不斷突破傳統思想,打破校際交流的局限性,跨越專業的限制,不斷拓寬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資源。通過高校和企業、科研機構之間展開合作,聯合培養人才,整合教學資源,展現不同機構聯合培養人才的優勢。
其次,以國際化的視野展開研究生的培養,采取引進國際留學生,培養學生走出國門的方式,實現國內、國外聯合培養人才。從培養頂層研究生人才的視角出發,深化國際化培養制度,提高人才的國際化水平。
第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不同研究生的培養進行融合,健全培養機制,沖破人才培養環節產生的資源障礙,促進不同專業、類型人才之間的互動性,將培養過程的充分銜接,靈活應用分流和退出等機制展開研究生的培養,實現培養過程的開放性與創新性[2]。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面臨著各方面的挑戰,高校應立足于自身人才培養現狀,明確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標準,規范課程內容,制定開放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過程,不斷優化自身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研究生人才。
參考文獻:
[1]羅志增,席旭剛,趙杰藝.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01):74-78.
[2]胡代花,楊曉偉,張志健.協同創新環境下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應用與實踐——以陜西理工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0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