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杰
摘 要:民辦高校是我國教育新階段實踐的代表形式,具有創新性,特色性,以及多元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結合國內地方民辦高校實際,著重分析時期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機遇探索策略,以達到促進國內教育體系發展,持續性培養綜合性學生的目的。
關鍵詞: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地域探索
促進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對我國教育體制優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結合地方民辦高校特色,打造多維度、寬領域、社會化的教育模式,在彰顯地方民辦高校人才培養優勢中發揮著顯著作用。由此,結合我國新時期人才培養趨向,探索高校國際化實踐策略,是提升國內高校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性選擇。
一、地方民辦高校教育、教學特色
(一)地方民辦高校教育特色
地方民辦高校在新時期的發展,實質上也是對我國傳統教育形式的繼承[1]。從該類高校的德育層面來說,地方民辦高校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傳播之外,還自主開發了禮儀、紅文化、大學生心理輔導等教育策略,細化的德育內容為當代大學生內在修養提升提供了條件;從地方民辦高校的教育結構層面來說,管理者既要將高校看作是自主經營企業,又要把握高校輸出人才的社會作用,因而,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基本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籌發展,這是當代地方民辦高校教育體系方面的特色。
(二)地方民辦高校教學特色
地方民辦高校,是指由省級教育局直接管理的非公立性大學,它是國內教育創新實踐的代表。與公立高校相比,民辦高校除了按照國家規定,開展高等人才培養學科設置,還增設了藝術、地方文化課程、創新實踐等,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這些特色性高等教育形式,一方面結合地方人才需求,培養專業的高素質創新者;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充實、自主的探索空間,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高校教學課程與社會人才需求完美承接。這是當前我國地方民辦高校教學層面的特色。
二、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機遇探索策略
為進一步彰顯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績,就應明確高校深入性探索的發展機遇。筆者將其研究要點歸納為:
(一)高品質人才培養理念
1.要點歸納
辦學理念,是指導高校形成良性辦學趨向的重要條件,它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著指導性作用[2]。隨著我國高校發展規模逐步龐大,國內民辦地方高校也將邁向一個新的階段,由此,形成高品質的人才培養理念,自然也就成為保障民辦高校教學工作有序實施的首要條件。所謂高品質,一方面是指高校辦學方向具有創新性、先導性,并隨著地方民辦高校的逐步發展,可將計劃付諸于實踐。另一方面,高品質人才培養理念,也是指形成多方面培養學生能力的視角,隨時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能力教學。
2.案例分析
如,某地方性民辦高校辦學期間,學校管理者首先結合國內高等人才培養情況,確定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為經濟類、藝術類兩種。同時,又將其細分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注冊會計師方向)、以及多媒體設計、園林設計等10余個專業。其次,高校還在大學生思政教育課程之外,開設了走訪敬老院、社區志愿者等活動,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最后,高校管理者每學期都組織在校教職工進行新教學理念學習,實行“3年規劃1年調整”戰略,為本校教學工作的深入性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計劃。
本節案例中分析的地方民辦高校管理中,管理者以國內、國外高等人才輸出狀況為背景,設定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專業課程,保障了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同時,從學生能力、思想兩個方面入手,開展日常教學與管理工作,并施行“教中學”師資、服務人員理念指導工作,這種實踐與問題反饋同時進行的辦學方法保障了高校教學質量,由此,該高校的教學思路正是高品質教學理念實施的體現。
(二)特色性辦學思路
1.要點歸納
特色性辦學思路,也是地方民辦高校教育實施的有效策略之一。當前,國內大學生還存在著學科理論學習與應用不相適應的問題[3]。而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是理論與實踐層面能力均強的綜合型人才,因而,我國地方民辦高校在深入探索國際化辦學趨向時,需彌補自身辦學中的弊端,形成個性化辦學思路。
2.案例分析
如,某高校為地方性民辦高校,該高校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金融和計算機兩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發展至今,已經初步形成了校園內理論學習與針對化崗位實習體系。高校為了深入性推進國際化辦學理念,首先在校園專業課設計方面,保留了原有的學科基礎知識教學部分,同時還增加了學周課題研究課程,對學生進行自主創新能力引導。其次,將原有的校外崗位定期實習,轉變為競爭性崗位實習。即,同批次學生同時進入合作企業實習,但學生階段性實習后企業工會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考核。若學生在常規性崗位實習中不能達到最低標準,則會被能力較高的人員所替代,學生需重新自主尋找實習環境。
該高校的這種特色性民辦高校學生培養戰略,一方面是從國際市場用人角度上,開展人員培養戰略調整;另一方面,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實行了競爭性實踐戰略。內外同步調節的辦學方法,可輔助地方性民辦高校彰顯出國際化辦學優勢。
(三)廣域化交流途徑
1.要點歸納
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探索,在于教學過程應不斷拓展學校的辦學交流途徑,豐富地方高校在人才輸送、培養策略,增強地方民辦高校的辦學強度。更具體來說,廣域化交流途徑,是指地方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之間的交流要加強;同時,廣域化交流途徑,也是指地方民辦教學與國外高校之間的互動,以學生、教師為交流載體,拓展地方民辦高校的實踐能力。
2.案例分析
如,某高校為國內民辦地方性高校,該校自2009年成立以來,就在不斷探索高校人才輸出體系。學校建立初期,憑借開展地域性文化課程、弘揚傳統文化,打開了與國內公立大學合作窗口,先后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創立了語言類研究小組、藝術創作聯合學習等渠道,這是深入性開展民辦教學內容探索的主要方法,也體現了教學、教育多方協調的辦學思路。如今,該高校又在現有成績之上,開展了國際化高校互動教學思路,學校致力于與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高校合作,開展學校交流生等戰略,解熱逐步創建國際化人才輸出戰略。
本節案例中描述的地域性教學思路探究方法,是傳統教學結構思路和教學理念深入性實施的重要戰略。與傳統的民辦高校辦學思路相比,地方性民辦高校由國內到國內外的深入性探索教學,不僅豐富了高校文化教育課程方面的內容,也可以在學生互動交流期間,學習到國外高校的辦學理念。因此,該地方性民辦高校就可以不斷的拓展自身人才輸出渠道,實現社會人才管理工作多維度、寬領域式探索。
(四)民族化與國際化相承接
1.要點歸納
我國新時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進,也是國內高等人才輸出體系的自身成長中的一次變革,因而,地方民辦高校如何在轉折階段將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表現出來,也是實現國際化發展的條件之一。其一,地方民辦高校辦學期間,應注意對“民族性、地域性 ”特色的把握。如,傳統文化藝術、傳統文化等,都地方民辦高校教學時需要融合的因素。其二,高校辦學期間要彰顯辦學內容的創新性。包括:語言學習、藝術設計、智能化程序研發等。
2.案例分析
如,國內某高校為地方民辦學校為進一步推進高校辦學國際化探索,高校管理者在進行新一輪人才培養戰略期間,結合院內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方向、人才培養理念上的建議,形成了一攬子教學實踐新戰略。其內容包括:(1)將當地民俗、手工制作、音樂藝術等內容,均作為高校教學課程的一部分;(2)優秀傳統文化中詩歌、歷史、舞蹈、音樂等,也作為學生選修課程之一;(3)學生能力考核中,將社會實踐能力、自主開發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等方面,均作為學生綜合能力評價的一方面。
本次高校制定的新型教學探索思路上,充分利用了教學與探索的新視角進行策略定位,且新的教學內容上更彰顯了傳統教育與國際化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從這一層面來說,該地方民辦學校的教學實踐中體現了教學實踐性特征與教學思路之間的有效性承接。
(五)自主管理與引導管理相結合
1.要點歸納
自主管理與引導管理相結合,也是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探索要點。所謂自主管理,主要是指提升學生的自律性,彰顯學生的獨立能力;而引導管理,是指高校通過制定大學生行為規范、形成校園管理制度、開展心理/道德教育等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2.案例分析
如,某地方民辦高校辦學期間,就開展了自律與輔導員結合法進行校園管理。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先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并自主尋求問題解決途徑,而學校教師則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問題處理情況,及時對存在問題的部分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成長、自立,這就是地方民辦高校自主管理與引導管理相結合的探索方式。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地方民辦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機遇探索,是高校人才培養戰略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高品質人才培養理念、特色性辦學思路、廣域化交流途徑、民族化與國際化相承接、以及自主管理與引導管理相結合,推進民辦高校國際化實踐。因此,文章探究結果將為國內高等教育體系優化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徐宛怡,張衛東.傳統文化在民辦高校校園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9(05):139+147.
[2]王磊.新時代民辦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農家參謀,2019(05):158.
[3]柳莉.民辦高校發展模式研究——以A省民辦高校為例[J/OL].品牌研究,2018(S2):199+204[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