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會
摘 要: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扶貧工作的開展面臨諸多困境,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突破這些困境需要從多方面來開展。本文將介紹政治學視角下扶貧工作的內涵,分析當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政治學的角度給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扶貧工作 政治學 困境 解決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一、政治學視角下扶貧工作的內涵
目前,扶貧已經納入了政治生活。它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甚至成為了一個政治任務。在當前貧困治理的模式中,各級政府是控制中心,是扶貧基金的管理者和分配者,也是扶貧工作、扶貧項目的規劃者和執行者。我國的扶貧工作主要有如下特征:
1.壓力型體制
壓力型系統指的是一種任務分解的管理方法和物化評價體系,是當地政府采取定量任務分解,解決上級頒發的任務以完成工作指標的手段[1]。其依靠政治壓力和行政命令動員整個系統,利用官僚管理方式,將指標和任務發布到基層鄉鎮,形成所謂的壓力系統的操作特征。具體地說,第一各個級別對任務目標的傳遞。扶貧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國務院制定和頒布扶貧計劃,然后傳送到省、市、縣。再由省、市、縣制定適用于當地的扶貧計劃,然后,把扶貧的任務和目標一級一級往下壓。第二是評估扶貧任務。國務院就扶貧工作對不同省份進行評估,各省評估各地級城市,地級市則評估縣各級城市。當然,還有單位對單位的評價,以及單位對員工的個人評價。
2.運動型治理
過去,運動治理是管理的公共政策,并以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在我國許多部門得到實施。從許多運動治理的具體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種政治工具的三個特點:第一,這種治理方式往往是暫時的,中斷的,沒有具體的時間規定。二是政策目標具有單一傾向。三是治理方法嚴格,治理快速。消除貧困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歷屆政府的政治責任。事實上,不同時期扶貧工作的重點是不同的,“消除貧困”是扶貧的共同政治口號,減少貧困人口與采取擺脫貧困的措施密切相關。我們需要克服困難,與群眾一同戰勝貧困問題。所以說,我國的扶貧工作具有強烈的運動治理色彩。
3.項目型治理
項目制在當今環境下,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管理學概念,而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政治管理方式。在國家扶貧開發方面,也體現了強大的項目型體系。我國在扶貧方面的工作始終突出以扶貧為重點的項目導向型發展。從橫向的角度來看,自1986年以來,政府批準的特別扶貧計劃,主要通過提供補貼貸款與以工代賑以及發放扶貧資金的方式。從縱向的角度來看,第一是建立了一個特殊的討論和協調機制。1986年,國務院成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指導小組。1993年,改為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各省設立省級扶貧辦,協調國家和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其次,從扶貧的角度來看,項目化的形式非常清晰。國家扶貧局有扶貧指標,只要成為國家扶貧地區之后,就意味著地區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各級資金都會傾斜。因此,在湖南的一個地區,有一種值得慶祝的現象,因為它被選為貧困扶植縣而實現了脫貧。到2015年,福建三明和山東淄博成為了扶貧改革的試點地區[2]。不僅是國務院在省級扶貧項目中實施扶貧資金援助。世界銀行還與中國合作開展了西南,秦巴和西部地區扶貧開發項目。在減少當前貧困的過程中,各級鄉鎮和行政村也通過申報項目來進行。第三,在扶貧的特殊工作中,以項目和資金為紐帶,在哪里推廣項目,資金就在哪里,促進扶貧工作就開展到哪里。同樣,扶貧工作在哪里,項目就在哪里進行,資金就往哪里流動。
二、政治學視角下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1.政府行政干預措施對扶貧工作的負面影響
首先,制度結構不合理,工作分散,項目管理不統一,對有效的扶貧開展有很大影響。在管理扶貧中,中央、省、市辦公室負責聯絡和協調工作。但是,有一種趨勢是,配給扶貧基金過程中存在管理責任不明的情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和中國開發銀行都可能有扶貧項目。這些扶貧項目的報告和傳播參差不齊,長此以往,影響了當前的扶貧工作。其次,過度的行政干預和短視行為會帶來浪費[3]。事實上,中央政府有堅定的決心、勇氣和堅持不懈地消除貧困的毅力。但是,在政治體系的影響下,縣政府在完成中央和省交給的扶貧任務時,扶貧資金和項目的實施難以落到實處。常常會由于縣級財政收入不足,將扶貧資金挪作他用。在強有力的政府環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從縣級扶貧資金的分配,到一個小村莊中扶貧資金的使用。如何實現全民決策,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滿足感。是需要緊急審查的問題。根據政治錦標賽模式,經濟發展受到各級政府和行政領導更大的關注,導致一些國家扶貧資金的轉移。這就是政府行政干預措施對扶貧工作的負面影響。
2.“鄉村能人”對扶貧工作的影響
“皇權不下縣,縣下靠鄉紳”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對地方管理的一種形象表達。“鄉紳”這一群體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管理秩序。時至今日,這一群體依舊存在于中國社會基層管理中,扮演者鄉村能人的角色,對鄉村甚至城鎮的發展發揮著一定影響力。這一類人的主要特征是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超出普通人的優勢,有著豐富的閱歷和為人處世經驗,并且愿意將精力花費在公共事務中。他們的存在有好處也有壞處,在助力基層管理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黑惡性質的集團,或者以宗族為紐帶維系起來的勢力派系,成為了影響社會穩定的不良因素。在扶貧工作中,這些鄉村能人的存在,對扶貧資金的實際配置和發放產生著一定影響。比如鄉村扶貧項目的實施通常需要基層民眾的配合,這些鄉村能人憑借在地方上的號召力,能夠對該項目的實施產生直接的影響。
3.缺乏群眾參與限制了減貧成效
上文已經講過,在我國當前的扶貧模式中,項目制的形式占據主導地位,扶貧工作的開展通常要按照申請、審批、撥款的流程進行。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扶貧項目的發起是由村委執行,還是有縣政府負責,都難以讓真正需要接受資助的群眾參與其中。其原因便是群眾缺乏參與意識,參與的相關知識儲備不足,使得他們沒能夠參與到項目的申請、立項中來,往往實在項目開始實施之后,才意識到有這么一回事。這一現象導致許多項目是在沒有充分結合群眾真實需求的情況下實施的,不但不能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在扶貧項目立項實施階段,由于群眾在前期沒能夠參與到該項目的申請中,相關工作的開展還需要向群眾解釋清楚,對一部分群眾還需要作出充足的思想工作。耗費人力物力的同時,拖慢了項目的實施進度。在實際的撫平工作中,常常會因為前期缺乏群眾參與,后期難以得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可,而導致項目計劃失敗的現象。
三、政治學視角下如何做好扶貧工作
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扶貧工作涉及到的人口多、范圍廣、任務重。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還涉及到協調上級政府與基層群眾關系的作用。在整個扶貧工作中,體現出了一個國家的管理制度,充分體現了政府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因此,當前環境下的扶貧工作要想順利高效的開展,還在于政府機構能否發揮領導作用,走出一條科學民主的脫貧之路[4]。
1.三方面協同開展扶貧工作
貧困的產生是可以找到根源的,其中有歷史的代際傳遞,也有生產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自然災害的影響。總的來說,無外乎國家、社會、個人這三個因素。故而,在減貧工作中,就應當綜合這三方力量來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改變原有扶貧模式中群眾參與度嚴重不足的情況。在政府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重群眾的參與,引導群眾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關注度。在扶貧項目的實施中,也應該保證群眾全程參與其中。其次,扶貧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公平的體現,在扶貧項目的實施中,要保證資源的公平分配原則,保證扶貧資金被用到了真正需要的地方。
2.完善扶貧開發制度
現代社會的定義之一就是以科學合理的制度進行社會管理。反映到扶貧工作中,就是要以制度為準則,讓扶貧工作實現制度化。包括在宏觀上的制度建設、中層各級政府的相互協調、基層工作的具體實施。在機制的運作中,要不斷對其加以完善。通過建立扶貧工作考核和責任機制,來鞭策相關機構和人員嚴格按照規定實施扶貧計劃,落實扶貧工作。另外,應該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培訓,在培訓資源上,要適當向扶貧工作人員傾斜,加強對其培訓力度,使得扶貧工作在高素質、高知識水平、高責任心的團隊管理中科學開展。
結語
綜上訴述,在政治學視角下,扶貧工作具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共同努力來解決,要讓群眾充分參與到扶貧工作的流程中來。黨組織要發揮引導作用,協調群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推動扶貧開發工作的平穩開展。
參考文獻
[1]鄭吉峰.困境與超越:扶貧工作的政治學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02):116-123.
[2]祁中山.扶貧績效第三方評估:價值與限度——以2016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為參照[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06):38-44.
[3]康紅軍,徐興興.精準扶貧的政治學分析[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7,15(05):56-61.
[4]羅佳萍.反貧困的政治學—對新中國反貧困政策變遷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