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佳佳
摘要: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各層面對“工匠精神”的關注度極高。“工匠精神”既是年度熱詞,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熱點。故本文以大學生工匠精神為研究對象,嘗試對其內涵做一簡要探析。
關鍵詞:大學生 工匠精神 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123-02
大學生工匠精神是一綜合性名詞,只有先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意后,才能探知大學生工匠精神之義。
一、工匠的內涵
“工匠”一詞由“工”和“匠”組合而成,這兩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釋義具有高度一致性,故有“能工巧匠”之說法。華東師范大學教師史俊認為“工”有精巧之意,“匠”指技藝,“只有精于技藝、巧于動手的人,才可稱之為工匠。”[1]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對“工”字的解釋,可從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詞性進行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工”為名詞,意是通過體力或腦力勞動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者。動詞的“工”字作擅長之解,如錢鐘書先生《圍城》一書中用到的“工于心計”一詞。此外,形容詞性“工”的含義是精巧的;“匠”字也按詞性分類的方法了解其內涵,“匠”有名詞和形容詞兩種詞性。“木匠”“鐵匠”“剃頭匠”中的“匠”是名詞,含義是有手藝的人。“匠”作形容詞用時其意是巧妙的,如“別具匠心”“獨具匠心”都是指巧妙的心思;“工匠”只有名詞性質,并且古代工匠和現代工匠的內涵界定也不完全相同,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顯著差異。兩者的相似處在于對技術、技藝的追求并力求使之高超和卓越。其不同之處在于所指范圍和技術習得途徑的差異。首先,工匠所指范圍。工匠在古代是以手工業為主的,靠手藝來生產、謀生的人。現代的工匠不再僅局限于手工業行業,而是涉及社會生產的各行各業,主要是指依靠知識性技能并通過身體和雙手進行操作,從而完成復雜技術任務的人。其次,技術的習得途徑。古代工匠的技術習得主要是通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自身的操作而形成固定下來的。現代的工匠與古代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對知識的強調。由于今天的工匠幾乎都包含了某些知識在內,故而現代工匠的技術習得主要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綜上,本文研究認為工匠的內涵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雖然都十分注重技術技藝要素的重要作用,但仍有古代和現代之區分。本文研究的工匠精神是現代工匠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凝結而成的工匠精神。古代工匠是指以手工業生產為主,通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而形成技術,靠手藝來生產和謀生的人。現代工匠是指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而獲得知識性技能,從事于社會生產的各行各業,運用身體和雙手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勞動者。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
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學界至今尚未有統一的界定。華中師范大學李宏偉教授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2]薛棟在《中國工匠精神研究》一文中指出精益求精和寧靜致遠是工匠精神時代內涵最為精練的表達。我國學者李曉伊和王麗媛皆認為“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3]工匠精神從其構詞來看,由“工匠”和“精神”構成。顧名思義是先有“工匠”實踐,后在其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且凝結傳承的精神。高超的技藝、特定的知識、長時間的積累是工匠的顯著特征,其中高超的技藝更是作為一名工匠必須具備的要素。那么,如何形成高超的技藝并把它發揮出來,這一過程也就是工匠精神的形成過程。工匠精神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發展而不斷豐富。本文研究的工匠精神是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當代工匠精神,故本文所定義的工匠精神內涵便結合了現代社會發展特征與要求。
綜上,本文研究認為,工匠精神是指社會各行各業勞動者在從事生產實踐活動時所秉持的工作態度和信仰追求,是認識和實踐、思想和行為的統一,主要包括熱愛職業的信仰初心、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創新創造的積極探索、尊師重道的責任態度四個方面。具體內涵闡釋如下。首先,熱愛職業的信仰初心。要在工作中形成高超的技藝,最重要的是熱愛自己的職業,這是基礎。因為只有熱愛,才能不失初心并經受住長時間較為單調的學習探索,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其次,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精益求精更強調個人對工作的態度,也是工作的一股勁頭。做工作不是為了應付和完成任務,而是出于想要把這件事做到最好的追求和信念。再次,創新創造的積極探索。創新創造是當今時代發展所賦予工匠精神的新內涵。在古代,工匠們多是長時間重復以前固定下來的一些技藝和工作。所以,古代的工匠多保守。再加上古代工匠所處社會環境相對閉塞,師徒制是主要的學習途徑和模式。故而,古代的工匠創新創造較少。現代社會與以往傳統社會不同,各類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極快,這也對工匠的技藝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其不僅注重產品本身的質量,也要注重產品的創新以更好適應個體的需求。再者,由于現今是網絡社會,各類信息互通有無,人們學習技藝的途徑更加寬廣,不再僅局限于師徒之間傳授,也為工匠尋求并實現創新創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創新創造的積極探索是當代工匠精神內涵的鮮明特質。最后,尊師重道的責任態度。不論是古代師徒制下的學習模式,還是現代更加寬廣的學習途徑都與尊師重道的責任態度密切相關。只有對學習本身和師長心存敬畏,才能真正學有所獲。當然,“尊師”并不僅局限于尊重自己的老師,有相同的手藝并且比自己高超的人都可歸納在內。所以,“尊師重道”又引申出尊重同行、佩服同行并且相互學習之義。
三、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內涵
大學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偉大目標的中堅力量。千秋基業關鍵在人,逐夢之路重在大學生群體。大學生工匠精神與工匠精神相比,限定在大學生主體。同理,界定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內涵也應充分考慮該主體的特征,以使之更符合大學生群體的實際狀況。綜上考慮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特征。本文研究認為,大學生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大學生群體看世界做事情的態度,涉及對學習、師長、實踐、未來規劃等各個方面,具體包括精益求精的至善追求、注重長遠的價值取向、創新創造的知行統一、尊師樂學的求知態度四方面。
細化工匠精神的四個方面以進一步明確理解其內涵。第一,精益求精的至善追求。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如何達到完美極致的境界,與在求學過程中對待學問精益求精的態度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對于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要認認真真地學習,學到最好以至卓越。在日常學習實踐中,要腳踏實地刻苦鉆研,聽課讀書不“走馬觀花”只知皮毛,活動實踐不“急功近利”只求結果,真正把精益求精的至善追求落到實處。第二,注重長遠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群體應消除短期功利主義思想影響,減少短期行為傾向。把學習當作實現自己價值、完善自我的途徑,而非任務。把眼光和理想追求都放長遠,不局限于當時當下的利益獲取。第三,創新創造的知行統一。學習并非墨守成規拘泥于書本知識,而應有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實踐去創新。時代在進步,實踐在豐富,固守現在、一成不變不會發展。大學生群體應在學習好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敢于創新,勇做走在時代發展前列的開拓者。第四,尊師樂學的求知態度。尊敬老師既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古今應有之義。故而,大學生在求知路上必須始終秉持“尊師”之心。另外,還應在學習過程中保有“樂學”的求知態度,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只有熱愛才能學得更好更出色。
參考文獻:
[1]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
[2]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