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智
(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功能性胃腸疾病,位于胃、十二指腸區域,患者常伴有腹部疼痛、反酸、厭食、早飽等癥狀,具有起病緩慢、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1]。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效藥物,多以助消化、抑酸、促進胃動力、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為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近年來,中醫藥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中廣泛應用,且具有療效高、不良反應少等優勢。本研究主要探討枳實消痞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于鄭州市惠濟區人民醫院治療的104例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2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22~67歲,平均(44.32±5.86)歲;病程1~9年,平均(5.17±1.82)年。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23~66歲,平均(43.97±5.72)歲;病程1~8年,平均(4.89±1.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中相關診斷標準[2]。②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共識意見》中寒熱錯雜型診斷標準[3]。主癥:胃脘痞滿、胃脘嘈雜、脹痛、腹滿腸鳴、口干、心煩;次癥:噯氣、反酸、腹冷、納呆、便溏;舌脈:舌質淡、苔黃,脈弦細或滑。符合2項以上主癥,并結合次癥及舌脈進行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年齡18~70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近期服用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者;消化道發生器質性病變者;精神異常者;過敏體質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片(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58)治療,餐前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032),晨起空腹口服,每次40 mg,每日1次。連續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枳實消痞湯。處方:枳實、黨參片、茯苓各20 g,生麥芽、神曲各25 g,麩炒白術、陳皮、厚樸各15 g,姜半夏、炮姜、醋延胡索、炙甘草各10 g,黃連片7 g,每日1劑,水煎早晚餐后溫服。反酸、嘈雜嚴重者,可加煅瓦楞子25 g;飽脹感嚴重者,可加炒萊菔子20 g,木香10 g;胃熱嚴重者,可添加黃芩片15 g。連續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評定,主要包括胃脘痞滿、胃脘嘈雜、脹痛、腹滿腸鳴、口干、心煩、噯氣、反酸、腹冷、納呆、便溏等,根據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其中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總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②不良反應:主要有疲乏、頭暈、口干、輕度腹瀉、腹痛、皮疹等。③臨床療效:療效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顯效:胃脘痞滿、嘈雜、脹痛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不低于70%;有效:胃脘痞滿、嘈雜、脹痛等癥狀均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不低于45%;無效:上述癥狀均無變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52 25.17±4.75 11.27±1.86△△▲▲ 19.649 0.000對照組 52 24.82±4.69 15.93±2.14△△ 12.435 0.000 t值 0.378 11.852 P值 0.706 0.000
(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27,P=0.030<0.05)。見表2。

表2 兩組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3,P=0.022<0.05)。見表3。

表3 兩組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難治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與胃腸動力障礙、消化道激素分泌異常、感染、心理因素等有關。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不斷加劇,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斷變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屬“胃脘痛”“痞滿”“嘈雜”等范疇,其發生與飲食不當、情志不佳、外邪入侵、過度勞累等因素有關。各致病因素損傷脾胃,久病則脾失運化,中氣受損,致脾胃虛弱,臟腑虛寒,寒熱失調,致脾虛肝郁,胃失和降,升降失常,運化失司,最終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形成寒熱錯雜之證,誘發疾病,治療應以和胃降逆、行氣消痞為主[5]。
枸櫞酸莫沙必利片與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藥物,雖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長期用藥可能引發不良反應,整體療效不佳。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表明枳實消痞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減少不良反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分析其原因在于,枳實消痞湯方中的枳實破氣消痞,黨參、茯苓、白術補中健脾,生麥芽、炙甘草健脾和胃,神曲消食化滯,陳皮健脾益氣,厚樸下氣消積、平胃寬中,姜半夏和胃止嘔,炮姜溫中止痛,醋延胡索行氣止痛,黃連清熱開痞。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枳實的有效成分可有效促進胃排空,調節胃腸道功能,還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作用[6];半夏可有效抑制胃液分泌[7];厚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鎮痛等作用[8]。
綜上所述,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枳實消痞湯加減治療,可有效提升臨床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