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婷
(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湖南長沙 410005)
為了進一步探析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本研究選出本科室2018年1~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研究,并對比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見下述匯報。
1.1 臨床資料 選出本科室2018年1~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均經顱腦CT等確診,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GOS評分≤8分,所有患者均行氣管切開[1]。按照不同護理方法將患者分成常規組及干預組均50例。常規組:男 27例,女 23例;年齡 49~86歲,平均(50.4±12.8)歲;腦出血量 20~50ml,平均(29.8±3.4)ml;出血部位中,基底節出血 21例,丘腦出血16例,腦葉出血13例;損傷類型中,外傷致顱內血腫22例,彌漫性腦損傷17例,廣泛性腦挫裂傷11例;受傷因素中,交通事故傷34例,酒后意外受傷7例,工地墜落致傷5例,打擊受傷4例。干預組:男 28例,女 22例;年齡 49~85歲,平均(50.7±12.9)歲;腦出血量 20~50ml,平均(30.3±3.5)ml;出血部位中,基底節出血 22例,丘腦出血16例,腦葉出血12例;損傷類型中,外傷致顱內血腫23例,彌漫性腦損傷17例,廣泛性腦挫裂傷10例;受傷因素中,交通事故傷33例,酒后意外受傷8例,工地墜落致傷5例,打擊受傷4例。對比兩組的性別、年齡、腦出血量、出血部位、損傷類型、受傷因素等一般資料,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環境營造:將患者安置于安靜、整潔、有空氣凈化設施的病房內,確保病室內溫度為20~24℃,相對濕度為60%~70%,空氣消毒2次/d。定時開窗換氣,限制探視與陪護。(2)吸痰護理:2h翻身、叩背一次,有效吸痰,留意痰液的量、顏色、氣味及粘稠度。吸痰前觀察氧飽和度及呼吸頻率,應用呼吸機者需過度通氣2~3min,再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吸痰時保證無菌操作。(3)并發癥防護:①出血:氣管切開止血不徹底或氣管壁受損等,均可導致出血,大出血可導致窒息,應即刻進行氣管插管壓迫止血,氣道大出血需先將氣管插管換入,氣囊充氣,以保證呼吸道通暢[2]。②皮下氣腫: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發于頸部,一旦發現,可用記號筆于氣腫邊緣作標記,以利于觀察。
1.3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1周、2周的GOS評分,共3~15分,≤8分視為重度顱腦損傷,9~12分視為中度顱腦損傷,13~15分視為輕度顱腦損傷[4]。(3)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N×100%。
1.4 數據處理 選擇SPSS19.0系統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肺部感染發生率對比 常規組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0.0%,干預組為2.0%,干預組低于常規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
2.2 GOS評分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的GO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1周、2周的GOS評分,干預組均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
2.3 護理滿意度對比 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8.0%,干預組為96.0%,干預組高于常規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醫療制度的完善,護理質量越來越受重視。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的病情嚴重,死亡率較高,應積極治療,同時強化臨床護理,以確保患者安全,促進其盡快康復[5]。
本科室對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進行環境營造、吸痰護理以及出血、皮下氣腫、導管滑脫、氣道堵塞、感染等并發癥的防護干預,獲得了良好療效。對比常規護理的實施效果,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常規組,且護理后1周、2周的GO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常規組,由此提示,干預組的護理質量優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可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并可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