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菲 孫元俊 戴宏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東濱州 256600)
一般情況下,由于兒科患兒的年齡并不是很大,不能充分認識到疾病危害及治療左右,因此在臨床治療時的依從性很差,并且發生抵觸或者哭鬧不休的現象,無法確保臨床治療得以順利開展,甚至還會對醫患關系的緩和帶來不良影響,為此,小兒患兒接受治療時采取有效的溝通措施進行護理,意義重大[1]。本文作者對我院兒科收治的100例患兒作出以下報道,以期為臨床有關研究提供部分參考數據。
1.1 一般資料 按照護理方法將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間我院兒科收治的100例患兒分為常規護理組與肢體語言溝通組。常規護理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 0.9~5歲,平均(1.12±0.38)歲。肢體語言溝通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0.8~5歲,平均(1.11±0.39)歲。組間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主要給予患兒心理護理、健康宣教以及飲食指導等等。
肢體語言溝通組:基于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增加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護理,具體如下:(1)護理開展過程中需要重視個人衣物整潔干凈,大方美觀得體,并且禁止佩戴尖銳的飾品,預防劃傷患兒[2]。(2)護士需要面帶微笑、態度和藹接待患兒,護理時需要使用溫和的語言來與患兒交流,保持充分的耐心,幫助患兒放松心情,讓患兒感受來自醫院的關懷,減輕患兒的抵觸心理,從而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工作[3]。(3)護士需要認真與患兒交流,或者陪伴患兒一起玩游戲,增進與患兒的感情,并且醫生在治療時需要詳細觀察患兒的情緒變化,鼓勵患兒主動說出對自身疾病的感知,有助于進一步掌握疾病癥狀,為臨床治療方案的缺點提供參考資料。(4)護士需要加大與患兒之間的肢體語言交流,可以使用撫觸患兒頭發以及輕握患兒雙手的方式來鼓勵患兒,進而提高患兒的臨床依從性[4]。
1.3 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對兩組患兒的依從性及滿意度作出評價,其中患兒依從性判斷標準如下:患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工作,不恐懼打針吃藥,判斷為依從;患兒對部分治療與護理不存在抵觸情緒,愿意接受治療,但是依舊對部分治療存有恐懼心理,經過醫護人員鼓勵后愿意配合治療,判斷為一般依從;患兒苦惱不休、內心恐懼,情緒失控,嚴重抵觸醫護人員工作,判斷為不依從。兩組患兒的滿意度評價標準如下:以100分為總分:得分大于89分,判斷為滿意;得分在60-89分,判斷為一般;得分低于60分,判斷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百分率(%)方式表示,并給予X2檢驗;p<0.05說明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依從性對比 肢體語言溝通組的總依從率98%,常規護理組總依從率72%,組間總依從率對比,p<0.05,具體可見表1。
2.2 兩組患兒滿意度分析 肢體語言溝通組的總滿意率96%,常規護理組總滿意率70%,p<0.05;組間總滿意率對比,p<0.05,具體可見表2。

?

?
肢體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姿語,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環境及情況下醫護人員憑借個人身體開展動作及姿勢,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傳達給傾聽者。盡管肢體語言護理不需要醫護人員嘴上發聲,但是卻更加真實、可視以及可靠,特別是應用在小兒患兒臨床護理中,效果更加理想。小兒生病過程中,更加需要別人的呵護及關心,醫護人員更加需要將個人的白衣天使精神充分發揮出來,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盡最大的努力給患兒提供優秀的心靈護理服務,充分獲取患兒的信任,從而促使患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工作,進一步取得優秀的治療與恢復效果[5]。本研究結果中,肢體語言溝通組的總依為從率98%,常規護理組的總依從率為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肢體語言溝通組的總滿意率為96%,常規護理組的總滿意率為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充分說明了肢體語言溝通應用在小兒護理工作中,可意對患兒的臨床依從性及滿意度起到提高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