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中學德育教育中重視愛心作用教育、根據時代特點教育、結合社會實踐教育進行論述。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
中國目前正處在改革開放的世紀之交,作為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在這重要時期肩負著民族振興,增強國力的重任,他們的道德意識、思想覺悟、業務技能等綜合素質的狀況,在一定意義上說將決定中國在下個世紀的發展。因此,做好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成為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重視愛心作用貫穿教育
德為師之本,師德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生命;而師德的靈魂就是愛心。從當老師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決心:愛生如子,尊重學生;用愛心貫穿教育工作,用愛心教育每一位孩子。在課堂上,我對孩子們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個關愛的眼神,每一次信任的鼓勵,都贏得了學生的信賴,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在第四節課中的課堂知識未能掌握,下課后我陪著學生,直到午間一點。這時錯過了學校食堂午飯的時間,我帶學生到外面吃飯時,學生既激動又感動,激動地說:“老師,我原來有這個學習的能力呀!謝謝您的陪伴,讓我知道自己的潛力。”又感動地說:“老師,辛苦您了!謝謝您還帶我出來吃飯。”從此,這位學生的學習信心滿滿、干勁十足,從此走上了進步的階梯。
有句話說得好“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賞識教育正是愛心的體現,孩子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在眾人面前有較強的自尊心,他們渴望得到認可和鼓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學生呢。在教育教學中,我對那些平時所說的學困生,更是加倍愛護,對待學困生我是多賞識,少直接批評,課后通過單獨耐心地講道理,循循善誘,讓學生明白錯誤和不足之處,從而達到教育改正的目的。
愛心來不得半點虛偽,師者,楷模也。教育關愛學生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必須先做到。有一次,為了講完一份練習卷,我和學生約好利用晚自習之前的時間,5:50分開始,當我匆忙在宿舍煮好面條,剛吃兩口,發現時間已經到5:45分了,趕緊扔下筷子,5:48分趕到教室門口……當學生看我氣喘吁吁的樣子時,我能感受得到學生內心對我的尊敬。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這樣才能給學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才能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后來,當我知道有兩位同學為了準時到達而晚飯沒吃飽時,我在她們上課時跑去買了兩份蛋糕和牛奶,等到晚自習第一節課下課時讓她們吃,學生邊吃邊發自內心地說:“老師,您真像我們的媽媽!”無形中增加了對我的信任感和親近感。我愛學生!有時學生生病了,我帶他去看醫生拿藥,叮囑他注意事項,直到痊愈;下雨天,晚自習后有時太遲了,我會送她們回家;尤其對學困生,我更加倍愛護,學生看我對學困生都如此關心,無形中增加了對我的信任感和親近感。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先讓學生信任后教育起學生就容易多了。教育實踐讓我更加明白,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
二、 根據時代特點進行教育
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接受能力較強、鑒別能力較差,容易受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錯誤思想和不良傾向影響。雖然國家在2016年放開了二胎政策,但目前未成年人大多仍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陽”,有些孩子因家庭教育的偏頗,造成個人意識強烈,甚至形成利己主義,集體觀念差,社會責任心不強;有些孩子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而盲目崇拜明星、追星,在利益的驅動下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追求不健康的消費等等;但由于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點又決定了他們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學校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傳統教育,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必然,更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一種重要教育方式。
愛國就是忠誠和熱愛自己的祖國,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髓,也是每個青少年必須遵循的道德原則。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的愛國英雄,如岳飛、林則徐、董存瑞、錢學森等,他們為國為民,萬世流芳。今天,我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挖掘歷史資源,讓學生了解歷史,敬仰愛國英雄,并學習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地進行。比如,可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讀書活動、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故事會等;還可以通過升旗儀式、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視片、教唱愛國主義歌曲等多形式多層次進行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激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學習;把學生對各種歌星、明星的盲目推崇,引導到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 結合社會實踐開展教育
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明確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都強調了教育與生活的連接。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既是適應現代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運用生活化教育理論,組織學生實地考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例如,我帶領學生進行家鄉尤溪縣古民居研學旅行,在現場探尋先哲遺跡、觀看現場遺址遺物時,向學生提出研究性學習的問題。如:(1)朱熹家訓的內容?(2)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有哪些?(3)土堡產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4)碉式角樓的優點有哪些?(5)堡門做成高臺階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6)桂峰深厚的文化底蘊留給世人哪些優良品質和精神財富?(7)為什么說茂荊堡是尤溪民間針灸“艾柱灸”的發源地?(8)光裕堡主人寬厚待人的故事,留給世人什么啟示?(9)公館峽主人的姓名?經歷了哪些歷史傳奇?(10)玉井坊的建筑特色有哪些?……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和思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和美德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生活素養以及愛國愛鄉的精神,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21世紀最重要的是品德,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傳道授業的同時,注重學生德的培育和提高,為祖國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無愧于時代的人才。
作者簡介:
邱秀麗,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