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實際教學中越來越重要,它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與模式,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本文將圍繞現代教育技術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進行具體的闡釋和分析,并針對實際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使用存在的問題做出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高中語文教學;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絡化,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戰線大勢所趨。”相對于傳統的依靠老師滿堂灌、學生大量死記硬背各種知識點的教學方式,現代教育技術的加入,無疑對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具體來說,“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可以促進學生智能發展,提高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的質量,并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水平,能增進教學效率,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擴大教學規模。”也就是說,不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應用,它的初衷只有一個,就是能夠輔助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且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學習的自主性也有所提高,教師要面臨的挑戰是不一樣的,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對現代教育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對高中語文教學到底有哪些促進作用呢?
一、 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孔子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此時,應用現代教學媒體,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感染力強,能豐富表象和情感體驗易于吸引學習者的學習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從而輔助教師的教學。例如學習課文《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對魯迅的文章一貫持有“害怕”的心態,并且認為其文章尖酸難懂,經常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還是按照常規的僅僅依靠教師來講解本文的歷史背景,學生不免覺得乏味枯燥,所以此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關于“三一八”慘案的視頻,用視頻的形式來導入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本文寫作的背景,也將學生帶入到了一種悲憤的情境中,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魯迅為何做此文的好奇心。
二、 加大課堂容量,促進知識理解
傳統的教學依靠的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打破了這種局限,異彩紛呈的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網絡等媒介進入到我們的課堂,讓學生得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運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更好地輔助教學,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實現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完整性。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對于沒有完整地讀過原著的學生來說,要想品讀這個選段,必定存在著一些困難。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選取前五回的部分內容,向學生介紹紅樓夢寫作的一個緣由以及前幾回對于后面內容的一個鋪墊、預示作用。除此之外,還可利用畫圖工具和演示文稿,為學生展示《紅樓夢》四大家族主要人物關系的簡表,幫助學生盡快縷清復雜的人物關系。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課文的教學中,譬如《邊城》《雷雨》等。
另外,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將一些好的資源引入課堂。例如在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教師可通過連接網絡,給學生播放六集大型紀錄片《蘇東坡》中的第三集“大江東去”,該紀錄片主要以蘇軾黃州四年的生活及心路歷程為重點內容,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角度關照蘇軾宦海沉浮的一生,解讀蘇軾生命感悟和精神嬗變。當然,也可以通過電子書的形式,選取林語堂《蘇東坡傳》中的精彩片段,為學生建構一個立體的蘇軾提供更多的參考。這些資源的引入,都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領悟蘇東坡“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人生感悟,從而能夠更完整、深入地來理解《赤壁賦》想要傳達的深刻內涵。
三、 拓展教學方式,化解重點難點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把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看結合起來,可以延伸人類信息功能的各個維度,動靜結合,快慢結合,大小結合,遠近結合,多少結合,前后結合等,能夠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突破學科知識重點、難點。語文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作文教學,而作文教學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一般學生的素材來源大部分都局限于書本、雜志,所以此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班級微課的形式,學習如何利用網絡資源積累素材,此時現代教學媒體起到的就是一個媒介的作用。另外,傳統教學中作文的批改都是由老師承包,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不好在哪,只有一個空洞的分數和幾句空泛的評語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投影設備,把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拿到課堂上與大家一起點評批改,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
四、 調動學生的感官,提高教學效率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尤為突出。根據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我們不難發現,音視頻作為重要的教學媒介進入教學環節,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讓學生可以從音視頻重現出的場景中去體會文學作品描寫出的意境,能夠幫助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為深刻。這一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更顯優勢,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對文章的歷史背景以及文章所描述的場景較難以理解,現在則可以通過播放歷史背景短片、觀看動態圖片等方式帶領學生回到過去,去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故事或者人物,更利于學生去體會作者在具體歷史背景下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學習《鴻門宴》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楚懷王與劉邦和項羽約定的歷史背景,并通過動態地圖的演示,為學生呈現當時兩軍對峙的形式。在講到“鴻門宴”場景時,可組織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分小組進行課本劇排演,并利用攝影設備自導自演這個經典場景,最終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展示各小組的成果,并進行評選,這一設計就將學生的感官全面調動起來了,對于學生極大的參與度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是不言而喻的。
總的來說,“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和發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也是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不合理使用也給語文課堂帶來了一些反向的影響。譬如,現代教育技術給人腦呈現直觀、形象、生動、逼真的畫面,卻替代了人的一些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容易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其次,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容易造成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從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有的教師過分依賴于多媒體技術,沒有搞清楚它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致使語文教學本末倒置。這些都是由于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認識的不充分,才導致它不能對教學發揮最大的功效。
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幾點問題,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應當始終遵循適用原則、互補原則、高效原則和優化原則,根據學生學情以及實際的教學情況采取相應的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力求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魏元濤.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
[2]文玉淑.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
[3]汪崇渝.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田陽敏.現代教育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
作者簡介:
陳靜,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