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幾何課程的教學布局和規劃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是很多幾何教師在教學上非常關注的內容。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上,教師一方面是要重視通過正確的方式進行“直線與圓位置關系”基本理論的講述,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課程內容的引入,還要讓學生通過這一課內容的學習,實現學習求知欲以及問題探索能力的全面培養。所以如何立足學生角度,進行課程內容的規劃和授課方式篩選,成為很多幾何教師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授課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立足該課程內容,針對如何有效進行這一課內容的教學活動開展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探索
一、 引言
初中幾何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幾何理論知識,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在于,通過初中幾何課堂,學生在掌握最基礎的幾何理論知識后,還能夠結合自身對理論的掌握和理解,運用理論進行其他幾何或是生活問題的解決。這才是幾何教學的核心目標和意義。對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課的講授來說,如何立足學生角度,合理進行教學工作落地成為很多初中幾何教師都非常關注的內容。
二、 合理進行教學目標設定
不僅僅是教學,在生活中,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首先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通過合理的目標設定,能夠確保對我們的實踐行為產生指引和指導。
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如果單純是從幾何學科本身來說,授課的目的非常明顯:第一,讓學生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計算方法;第二是能夠獨立進行直線和圓位置關系的測算,并給出準確計算結果。但是如果跳脫出幾何教學本身來說,課堂教學的目標還應該包括提升學生對幾何學習的興趣,重視學生幾何解題思路和探索能力培養等。
所以教師在進行課程講授前,必須首先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一般說來,教學目標設定分為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和德育等多方面的目標。在進行教學目標設定上,要結合課程的內容,合理進行一個或是多個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在完成教學目標設定后,則可以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教材中的具體理論觀點、位置計算原則、方式、方法等進行具體的引入以及講授方式的探索。
三、 結合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大綱要求進行重難點設置
幾何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不同學生由于知識基礎以及能力差異,在進行幾何知識學習上也會表現出知識理解水平差異。因此,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上,還應該從傳統教學經驗角度出發,針對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別設定。
課程教學的重點是基于切線概念進行“唯一”的深入理解,同時在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上,要基于二者的性質展開。
四、 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確立
在前面的分析過程中也提到,幾何學科是一門相對來說比較抽象的學科,所以要想學好幾何,就必然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教學工作落實過程中,作為幾何教師來說,也應該立足這一點進行授課方式方法的合理篩選。
由于幾何本身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進行課程的講授方式運用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內容講授來說,二者的位置關系計算教學,應該綜合借助抽象觀察法、類別歸納法以及討論、練習等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展開。為了讓學生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有更清晰、全面的認知,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等設備來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展示。通過多媒體設備應用,能夠讓最終所呈現出的教學內容更具象,也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學環節設置
教學環節設置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展現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最直接體現。科學、靈活地進行課堂教學環節設置,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一) 教學內容引入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在課堂授課環節的規劃上,采取傳統開門見山的直入式教學,和采取引導、激發式教學,最終獲取的課堂教學成效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通過引導、激發式教學,能夠讓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的落實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扎實度。
在課堂內容的引入上,通過一些生活常見情境的再現,調動學生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內容的興趣。比如,可以使用的情境如:太陽和地平線間位置關系探討。一天中,太陽從東升起,從西落下。在太陽一天東升西落的過程中,相對于地平線來說,二者間距離有怎樣的變化?
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自主思考,提出二者距離的測量、計算方式。
(二) 探索及分析
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引入,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記憶,教師可以通過現場演示的方式,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計算方式進行解讀。通過對學生提出計算方式的演示,可以再次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計算方法中,哪種方式最簡單、直接?哪種方式不可行。
(三) 歸納總結,提出重點
在學生完成問題回答后,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并指出學生提出的不同方式方法的優劣勢,逐步深入的引導學生去探尋最簡潔的解題思路及方案。
(四) 知識鞏固
在完成課堂授課后,可以通過例題解答、小組互動及探討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某一例題的解答。通過解題練習,能夠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對于課堂所講授內容的掌握程度,針對薄弱的地方,可以進行重點分析,步步為營,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 結語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要想真正運用數學以及幾何方式進行二者位置關系的判定,則對于學生的數學以及幾何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判斷原則及方式方法掌握程度等都會有較高的要求。本文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就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的教學設置為例進行了分析。本文認為,在進行幾何內容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自身首先應該對課程的目標有清晰了解,并立足學生接受程度以及學科教學特點進行授課方式、方法的篩選。在課堂教學上,堅持啟發式教學,步步為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而發現直線與圓位置判斷的方式、方法。通過本文的分析,為更多初中教師進行幾何教學提供一些教學規劃設計的經驗分享。
參考文獻:
[1]徐彥輝.數學理解三種方式及其課堂教學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2(1).
[2]鄭春清.基于數學理解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實錄與思考[J].福建教育,2017(9).
作者簡介:宣夢柯,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