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結余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措施,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討論通過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實施方案,加快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擴大就業。
會議指出,穩就業是“六穩”的首要任務。實施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和高職擴招,既是保持就業穩定、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舉措,也是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穩就業之所以放到“六穩”之首,因為我們的發展是以人為本。只有提供穩定的就業,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的獲得感。近年來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越來越明顯,也被放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充分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對居民消費實力和信心的提振作用。而只有繼續保障就業,才能為消費不斷提供充分的源泉。
就業存在結構性矛盾,反映了我國“三期疊加”的宏觀經濟形勢。接下來,中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全球供應鏈的進一步重組,都將對中國的就業形勢產生各種影響,相關部門要有清醒的認識,尤其對供應鏈的重組乃至轉移,要有充分的預案。
對失業保障和失業救濟的投入需要進一步加強。一個穩定的社會安全網和可預期的社會保障水平,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應。實施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和高職擴招,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加快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擴大就業;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錯峰就業,疏導分流就業壓力。
西方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影響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因素中,除了技能的落后和荒廢外,主要還有失業期間與社會脫鉤,導致社會關系網的坍塌和社會人際資源流失,進而令可能的就業機會日益匱乏。因此,讓人們積極參加職業培訓計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保障他們保持“在線狀態”,不與社會和職場資源脫鉤。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穩就業不能通過穩僵尸企業來實現,不能為止短痛而犧牲長遠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實踐表明,靠市場提供就業才是制勝法寶。幾次大的就業壓力,基本上都遵循了這個模式。
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于知青大量回城,傳統渠道無法滿足就業,中央果斷放開了對集體企業和個體戶的限制,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還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育和市場主體的多元化。上世紀末國企改革大潮導致國企人員大規模下崗分流,也是通過“入世”后市場經濟的大發展來吸納消化解決的。最近一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沿海外向型制造業迎來調整,階段性就業壓力瞬間增大,結果還是靠此前并未預料到的電子商務及相關物流業的大發展得到了充分化解。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繼續推進大眾創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自謀自主就業的積極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除了應增加針對有利于解決就業的小微企業的傾斜性政策外,還應考慮設計創業輔導基金等形式的就業促進型政策工具。
隨著城市群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解決就業方面的潛力還可以進一步發掘。尤其是服務業方面,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對服務業的需求越充分,能夠提供的崗位越充足。天津此前曾提出“夜間經濟”的概念,讓人們的閑暇時間充分轉化為消費和就業,這種做法值得鼓勵。當然,這也需要有關部門適度提高對市容市貌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寬容度,并將主要的精力放到安全衛生等層面上來。
實踐證明,只要加以妥善引導和管理,并制定切合實際的標準,促進城市服務業就業和市容市貌可以相得益彰。一個人氣暢旺、民間煙火氣十足、傳統文化氣息和時尚潮流交相輝映的城市,才能贏得高端人才的心,才能真正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進一步從沿海城市向內地鄉村擴散,也可以創造不少就業機會。近年來農村消費的升級,城里人鄉愁型消費的發展,和電商互促互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接下來,如果能進一步打破城鄉資源對流的瓶頸,也可提供豐富的就業崗位。
最后,考慮到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相當多一部分人的就業可能需要以服務業為主,人們需要去除對服務業的偏見。服務業不僅不是制造業空心化的“罪魁禍首”,反而能為制造業創造需求,并反向拉動制造業水平的提高。各級政府也應提高對服務業發展導致GDP增長率下調的容忍度,并切實把穩就業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