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瑤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同時也是農產品出口大國[1]。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農產品出口貿易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在以往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多憑借價格和成本上的優勢來提高競爭力[2],最近幾年,這種優勢正在逐漸下降。隨著國際貿易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國際貿易競爭也出現極大的變化[3],有必要分析國際貿易競爭力和影響因素。文章研究分析中以農產品為例進行討論分析。
距聯合國FAO數據庫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谷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居世界首位,大豆產量世界底第五,油菜籽產量世界第二,甘蔗產量世界第三。國家統計年鑒資料數據顯示,2017年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了1998.2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751.4億美元,同比上升3.5%;進口總額1246.8億美元,同比上升12.7%。
農產品貿易分大洲情況調查顯示,與亞洲貿易最多,比例占到64.53%,其次是歐洲,比例在14.64%,第三位是北美洲,比例在11.69%。分類對比分析出口情況,油料、工業用藥用植物、稻草類出口量最高,在4450018.7萬美元,第二是畜類產品,出口額在2369014.7萬美元,第三名是水、海產品,出口額在1325438.4萬美元。
目前在有關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分析中,所采用的指標有很多,計算方法也有所不同[4]。文章研究分析中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競爭優勢和貿易競爭力指數進行測定。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某一類產品占到該類產品出口額的比重,計算公式表達為:
式中:IS表示市場占有率,i表示國家,j表示農產品類別,w表示世界,X表示出口額。IS值計算值越高,就表示農產品競爭力越大。
表1 國際市場占有率計算結果(以三類農產品為例)
農產品類型很多,文章研究中以蔬菜類、蓄類產品、水海產品為例進行討論,表1是計算結果。從國際占有率可以看到,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是仍然偏低,上升速率緩慢,說明國際競爭力較弱。
顯示性比較優勢反應的是某一類產品出口占本國的的比重與國家貿易比重的份額比,反應的是相對優勢,計算公式表達為:
式中RCA表示顯示性比較競爭優勢,Xi表示出口總額,Xw表示世界出口額。如果RCA計算值小于0.8,說明出口競爭力較弱,RCA值在0.8~1.25,說明出口競爭優勢中等,RCA值大于1.25,說明競爭力明顯。
表2 三類農產品RCA計算結果
表2是三類農產品RCA計算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RCA計算結果小于0.8,說明國際競爭力較弱。
貿易競爭力知識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進出口額與種類產品進出口總額比,計算公式可以表達為:
式中TC表示貿易競爭力指數,E表示某一類出口值,I表示進口值。TC大于零,表示出口低于進口,TC值越大,競爭力就越強。
表3 貿易競爭力指數計算(以三類產品為例)
表3是國際貿易競爭力指數計算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水、海產品TC計算結果為負數,說明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很弱,優勢在于原材料和價格。
在分析國際貿易競爭力整體基礎上,采用計量經濟學來分析影響因素。考慮到國際貿易進出口影響因素眾多,供需關系、比較優勢、環境等占到重要地位,選取人均GDP、人均農產品產量、單產量、貿易環境距離等為主要因素進行測定。
選取2010年之后的中國農產品出口排在前20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測定,代表性更高。采用statal軟件進行面板數據分析,測定結果顯示除了人均GDP沒有表現出明顯影響之外,其余指標均存在顯著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國主要是亞洲區域,去除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區域之外,其余發展國家,人均收入水平較低,購買能力低下,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不高。我國農產品供給能力越強,意味著平衡各個區域之間的能力就越強,隨著貿易的增加,需求也會增加,但是測算結果發現與預期相反,說明農產品貿易不僅僅應該從產量上考慮,更加需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也就是各類農產品的保鮮技術水平。在貿易環境方面,農產品不易保存,因此距離增加將會引起成本增加,無法突出農產品的優勢。對國際貿易競爭力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分別為產量、人均占有量、出口國人均GDP,因此國際貿易中,中國需要發揮勞動力的優勢,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
綜上所述,文章研究討論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力和影響因素,發現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力不高,部分農產品競爭力指數為負數,計算經濟學研究顯示國家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包括了產量、人均占有量、出口國人均GDP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