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夢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如火如荼,不斷的對傳統的金融服務體系產生沖擊,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隨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加受到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2014年李克強總理也強調要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平穩發展。而在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加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業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實踐也較為廣泛。基于此,本文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今后學者和實踐者們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個理論支撐。
謝平(2012)是“互聯網金融”概念提出的第一人,他認為互聯網金融應該包括從銀行、證券以及保險等諸多金融形式的這樣一種泛化的概念,這是一種包含從瓦爾拉斯均衡對應的沒有金融媒介到市場的完全的金融形式。然而還有一種觀點卻認為互聯網金融其實并不是一種金融創新,而只是一種銷售渠道上的改變,并沒有改變金融交易的本質,即跨期和信用這兩大金融本質尚未被觸及。所以陳志武(2014)認為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呈現出一種過熱的發展狀態。不同于這兩種較為極端的觀點,更多的學者都持一種較為中立或者是更為謹慎的態度,即不對其是否為第三金融形態發表見解,僅就互聯網金融的特點以及效率對其內涵進行界定。中國金融當局對互聯網金融概念的界定相對權威和客觀,他們認為互聯網金融主要就是利用互聯網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來實現互聯網和金融的聯合,從而使得資金融通、支付以及信息等功能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的一種新金融。
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為中國所獨創,且近幾年發展也最為迅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股互聯網金融熱潮出現在中國而不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這一問題值得深究和探討。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種觀點:
其一,在中國金融抑制的現象仍然存在(曹鳳岐,2015)。他認為中國目前存在的金融壓抑現象,如利率受到管制使得主要是銀行在進行資金配置,那么由于管制就必然會產業一定的套利空間。而由于傳統金融自身發展的局限性,面對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互聯網金融就有了“可乘之機”。其二,按照有效市場假說,信息是現代金融的核心,芮曉武等(2014)指出互聯網作為一種高效便捷的信息傳輸技術,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信息和風險評估方式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金融企業也能夠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記錄的各種信息來對客戶行為進行分析,從而能夠以最低成本為客戶提供精準服務(謝平等,2012)。其三,監管滯后甚至空白,使民間資本找到了進入金融業的快捷通道(李繼尊,2015)。
上文主要就國內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內涵、發展原因進行了一個歸納總結,本節內容則主要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類型,國內學者在該問題上眾說紛紜,但是總體來看對互聯網金融的分類大同小異,如吳曉求(2015)等人,雖然各個學者對互聯網金融類型的劃分依據不盡相同,但為學者所廣為接受的互聯網金融類型有以下五種:分別為第三方支付工具、P2P網貸平臺、眾籌方式的融資、互聯網銷售的金融產品以及互聯網創新平臺。這五種類型又分別以支付寶、人人貸、天使匯、余額寶貨幣基金、眾安在線為典型代表。而一些比特幣以及部分銀行卡收單業務也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的廣泛程度。
學術界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的看法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謝平(2014)的“顛覆論”和大部分學者持有的“效率及融合論”。“顛覆論”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對傳統金融的一種徹底的沖擊和破壞,而后者則認為互聯網金融對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有促進作用,但是對起到“顛覆”作用仍然持有一種保留態度。而絕大多數學者對“顛覆論”的態度是懷疑的,這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傳統金融模式之間并不僅是競爭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種融合的狀態(劉瀾飚、郭步超,2013)。王國剛,張揚(2015)認為金融機構對互聯網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它的方便快捷進而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互聯網具有強大的信息優勢來彌補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各種風險。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互聯網金融的作用與其說是對傳統金融的一種顛覆,不如說是對其效率提升的一種刺激與補充。
由于作為新興金融業態的互聯網金融兼具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風險,使得它在誕生之初就與風險一詞緊密相關,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魏鵬(2014)認為經營主體、法律合規、資金安全、技術操作、貨幣政策以及市場流動等六大風險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謝平,鄒傳偉,劉海二(2014)也提到信息技術風險和長尾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兩大主要風險。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然而當前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還處于一種空白的狀態,盡管這樣一部分互聯網金融交易總體規模暫且不大,尚且可控,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如何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金融發展水平來制定出適合并能促進本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并不斷促進金融創新是今后必須思考的問題。謝平(2014)從監管的必要性、一般性、特殊性等方面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做出了細致的描述,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陳飛,金幼芳(2014)針對互聯網監管提出監管主體要地方化、監管方式采取原則導向監管、構建安全港制度等方法。
在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之后,本文發現當前研究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可以進一步深入拓展:
首先,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不同學者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徹底顛覆,而另一部分學者則持保守意見,認為互聯網金融僅僅可能是一種工具,提高了金融效率,與傳統金融逐步呈現一種融合的趨勢,究竟是兼容還是替代抑或是最終消亡,互聯網金融未來的前景何在?是學者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其次,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只是停留在一種概念上的定性介紹上,缺乏直觀的數據支撐。互聯網支付、借貸模式是互聯網金融的兩種主要發展模式,然而現有文獻僅僅關注的是這些模式的基本概念,其內部運作的具體環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都缺乏直觀上的數據支撐,使得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一個感性上的認識,這也是現有文獻研究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最后,互聯網金融監管仍應是研究的一大重點。目前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尚且缺乏完善的金融監管機制,而當前盡管對互聯網金融監管有部分的研究,但仍然停留在一種觀點層次上,如何具體實施操作形成較為可行的方案仍然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