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悅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要實施國際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即開設相關的國際化課程。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開展國際化課程,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國際化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尚不夠成熟,各個學校都還在不斷地摸索,并且在教育國際化的實踐過程中,很多高校地教師還存在著照搬國外教材及教學方法等問題。常常有高校教師簡單地把國際化課程簡單地理解為全英文教學的課程或雙語教學的課程,這樣的理解是有偏頗的。國際化課程更強調綜合地運用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國際化課程是指課程建設在國際觀念的指導下,把國際的、跨文化的知識和觀念融合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來,使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管理、課程教材都具有跨文化的特質,而非僅僅使用外語來進行教學。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具體細節,是教學實施的一個總體框架范疇。
關于國際化課程的含義,各學者眾說紛紜,其內涵一般指課程覆蓋國際化、課程實施國際化、課程進程國際化。 課程覆蓋國際化是指開發具有國際化特征的課程,拓寬學科專業的國際化寬度和廣度(季誠鈞 (2003) 、李永強(2009))、或在已有的專業課程中增加一些具有國際化特質的案例或議題, 使課程內容具有國際化導向;課程實施國際化是指在課程的實踐的過程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國外大學或國外大學開展的課程合作,并使用其教學評價體系, 對課程實施的過程進行國際化的管理等。認同這種內涵的學者認為,課程過程實施中的國際化要素才是更重要的,而非全方面的國際化(王若梅 (2011));課程進程的國際化是指指派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或引進國外教師來華教學,引入國外留學生來華學習。盡管學者們對國際化課程的內涵解釋不同,但國際化課程是教育國際化的載體是廣受認同的事實。本文所認同的國際化課程內涵包括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細節內容,是教學實施每一個細節的國際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國際化,對任課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任課教師在其教學中必須了解國際化課程和本土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手段等細節方面的差異, 將已有的教學經驗和方法融入國際化的要求、用全英或雙語對留學生或中外混合的學生進行授課。國際化教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教師在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等各個細節方面是否將國際化實施到位。
西方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西方經濟學系列課程從課程組成坎,包括了宏、微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單個經濟人在市場中如何做出決策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宏觀經濟學把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它的運行規律; 計量經濟學研究經濟體之間各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以及變量對研究對象的影響,這3門課程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三個支點;而從難度來看,西方經濟學又可分為西方經濟學入門,即初級宏、微觀經濟學和中級宏、微觀經濟學。 一般國外大學會要求學生先修初級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這兩門課程內容較通俗、簡單,講述經濟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適合大學低年級和其他專業學生來進行選修。而在學了初級宏、微觀經濟學之后,若想更進一步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則需要學習中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并且需要引入計量經濟學課程,這幾門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好的高等數學基礎,適合進一步地對西方經濟學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國內目前本科階段地高校,開設地經濟學課程一般以初級宏、微觀經濟學為主。
西方經濟學課程在我校建設已久,是我校、我專業的重點課程之一。經過建設,該課程具有一只穩定的老中青教學隊伍和豐富的教學資源。目前該課程已經完成了相關習題庫、試卷庫、課件庫、課外資料庫等相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我校以往的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以中文教學為主,隨著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雙語或全英的經濟學課程開設迫在眉睫。特別是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特質以及國貿專業的專業特性決定了用英語語言學習原汁原味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性。目前,此國際化課程主要的授課對象為國外來我校的留學生和一部分具有較好英語基礎的、經濟相關專業的中國學生組成。由于外國留學生普遍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利用數學工具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較弱,且本課程經濟學專業術語眾多,而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本校開展的微觀經濟學課程,主要是微觀經濟學的入門課程。
1.數學基礎的差異。高等數學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被廣泛應用,因其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分析經濟學問題。 這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部需求,要預測企業的發展狀況、國家的經濟運行情況,都需要進行定量的分析。例如要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規律,就需要用到定量分析,來分析出具體的政策措施如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其實質就是研究與分析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這些研究和分析和定量分析密不可分,也和高等數學的應用密不可分, 因此 , 高等數學是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基礎。
目前,中國普通高校經濟學本科專業的學生所學的經濟課程大多是定性描述,缺少定量分析; 不僅是高校的學生,各類期刊刊登的一些學術論文, 也多是定性分析,有的學者提出的經濟方面的對策建議也多是抽象的建議,是定性的建議,并不是從實證的角度運用模型來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提出的有實證基礎的對策建議。近年來 , 國內經濟學本科教育已經比較重視學生的數學基礎,各大高校的經濟學專業都在低年級需要學生必修高等數學課程,所以大部分中國學生的高等數學其實是有基礎的,并且不比國外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低。但是 ,學生很多只知道高等數學上如何運算,卻不知道如何把這些高數知識運用到經濟學的分析中去。 而來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很多高數基礎就相較于中國學生薄弱很多,例如本人所開設的微觀經濟學國際化課程,面向來華留學的歐洲和非洲學生,高數基礎就相當的薄弱,如求極大值這樣的基礎運算還不能掌握,嚴重影響到了經濟學中很多問題的理解。
2.英語基礎的差異。國際學生很多都有著比較好的英語語言基礎,且因為性格原因,在課堂上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 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相比之下, 中國學生有些雖然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很強,但因為英語表達能力欠缺和性格原因, 不敢或不太愿意參與到課堂討論中。而且,無論是國外留學生還是中國學生,對于英語語言,很多只擅長日常用語,對數學和經濟學專業相關術語的英語詞匯量積累不夠。而西方經濟學的學習中會出現大量的專業術語,無法用日常用語代替,對學生來說,用母語學習尚難理解,用非母語學習的難度將更大。
3.思維方式、文化差異。外國來華留學生就讀國內大學時, 并不需要接受中國的高考, 他們接受過一定的中文基礎訓練后, 就可以來申請中國的大學入學。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傳承、文化特點了解有限,對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如國有制私有制等就很難理解。并且,外國留學生很多對專業課之前的基礎課程學習也常不足,如國貿原理等,導致他們對中國對外貿易出現的一些特有問題也很難認識。比如,當我講到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有很大的政策偏向,給予了他們很多優惠措施,當時很多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公司都是國有企業,私有企業很難申請到進出口執照,外國學生就表示很難理解,他們認為一個國家對待各類企業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企業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偏向。并且他們也很難理解政策偏向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影響。
國際化課程要取得成功,需要在課程內容、課程設置、課程講授方法等眾多細節中做出改變,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需要完全的勝任并理解國際化的內涵。當前,很多高校要么直接從國外聘請教師或從本校教師中挑選英語優秀者直接講授國際化課程。但這些教師要么很難把國外的課堂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實踐相結合,要么只具備豐富的本土教學經驗,但還不知道如何將這些寶貴經驗用到國際化的課堂上。國際化教師必須了解國際化課程中教學對象的特點,以及國際化課程中教學對象之間差異,將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國際化課程的要求結合起來。國際化課程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講授方式等細節方面是否實施到位。
在中文講授微觀經濟學課程的過程中, 許多教師會有意無意地減少數學工具的使用, 習慣性地以抽象的語言方式來講解經濟學原理。這些原理很多都晦澀難懂,如邊際效用等,即使用案例來解析,英語能力較差的學生也很難理解。而在微觀經濟學的課堂上,如果加強了數學攻擊的應用,盡量多地將圖表應用到課堂上,來直觀地講解經濟學原理和概念,將大大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公式和圖形是世界通用的表達方式,可以為授課教師提供超越語言障礙的講解工具。如在講解微觀經濟學中很重要的“邊際“這一概念時,如果可以用數學中的斜率和一階導數來進行類比,并且通過凸的效用函數曲線和凸的生產函數曲線來說明其一階導數遞減, 就能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邊際效用遞減和邊際產出遞減的經濟學原理。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語言障礙, 減少因英語語言的不理解而造成的學生理解程度降低。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圖表和數學工具的應用,降低了非母語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難度,也保證了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大量采用圖表、數學公式推導等方式講授經濟學原理, 既可以彌補了中國學生英語能力方面的不足,又可以彌補來華留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的問題,是特別適合混合式國際化課堂的好方法。
國際化課程教育體系在中國尚不成熟。到目前為止,各大高校的國際化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制訂出成熟的國際化課程教育體系。同時,我國也缺乏對國際化教師的認證和培訓體系。中國大學經濟類國際化課程的設置應從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需要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并結合中國學生和來華留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做到從實際出發,就需要構建科學的課程結構,包含宏、微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等經濟學核心課程。中國經濟學類國際化課程的相關教師也應在中國特色經濟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經濟學經典著作,逐步創建適應自己課堂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的國際化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