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想 王 越 王 蓉
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遼寧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體制落后,農業結構單一,本地農民互聯網思維缺乏,人才嚴重流失,與外界聯系并不密切。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振興遼西部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其與外界的密切聯系成為燃眉之急。遼西地區多處于傳統的農業經濟階段,農民的思維落后,缺乏商品經濟意識,農產多用于自給自足,嚴重的制約遼西農村經濟的發展、制度體系也仍有待完善。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壯大經濟新業態來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對于農民來說,促進其發展的關鍵點在于如何生產出產銷對路的農、養殖產品。[1]追求產銷對路就必須從技術和銷路這兩個部分下手。首先,就生產端來說,遼西農村村民現所掌握的生產技術、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生產環節比較分散,產品品質和數量都得不到有效升級,很難滿足現代電子商務流通需求。這與縣域、地級政府,農業合作社在農村農業種、養殖技術幫助、資金扶持、監管系統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有較大關系。其次,就流通環節來說,遼西農村的封閉性導致了農民盲種從而發生滯銷的可能性。遼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活大多落在老一輩人的身上。他們受知識、眼界的局限往往不知道該種什么、種多少,往往是依據往年經驗來種地。農產品也都是由僅有固定的農販來收,農產品流通方式單一、落后,市場監管長期缺位。近年來,村莊基本實現寬帶網絡全覆蓋,但大多數農民通過鄰里鄉親來獲取市場需求信息,老一輩的農民很少會選擇去上網獲取相關農銷信息。產源與銷流很難實現深度溝通。各大農業生產網站或是各大門戶網站的涉農窗口建設雖也初見規模,如中國農業網、中國農產品網等,但從總體上看,農業信息占比還是比較小的,而其內容傳統陳舊,宣傳力度不夠也很難引起農民的上網興趣。因此現其獲取農副產品的市場需求的信息的能力力有未逮,途徑寥寥無幾。由此,遼西農村種、養殖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成為其發展電商的根本性痛點。
能否使農產品“走出去”和“走進來”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性條件。國務院辦公廳接踵出臺對于大力發展農村物流的文件,使農村物流迅速發展。但總體來看,村莊物流發展還較為遲緩,與城市物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就目前來看,遼西農村物流基本只在縣域和少數鄉鎮物流節點上運用其樞紐功能,而設立在鄉鎮、村的網點屈指可數,并未形成以縣-鄉鎮-村為路徑的三級物流結構。在遼西農村,道路交通,網絡通訊條件差成為鄉村物流發展的窒礙,必將出現物流成本高、服務質量差、效率低等情況。基礎設施的落后也會阻礙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使其以現代化信息手段運營物流的能力較弱。對于農村發展電商的物流痛點更多地在于現其不具備使農產品走出去的初始條件,即在集配、分裝、保鮮、儲存、配送的技術缺陷。[2]而人才資源的不足也使農村物流發展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撐,減緩了農村物流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電子商務以商品流量轉化率來實現其交易活動,要經營電子商鋪必然需要運營管理、戰略規劃、技術支持、實地操作以及客戶服務等相關技術性人才來帶領。在農村從事電商通常由兩類人構成:一是來自高校電子商務相關專業的理論性人才;二是來自農村有意向的潛力實操人才。在城市,無論是教育資源還是工作前景都成為了發展城市電商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村里,電商初步發展緩慢,人才資源極度缺乏,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城市高校電商專業人才下鄉難;村民多數缺乏互聯網意識,墨守成規。在國務院辦公廳大力指導下,從全國來看農村電子商務各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目也正加快步伐建成,但以遼西為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盲點。首先人們對電子商務相關專業認可度低,學習此專業人數并不多。而學成的專業人才大多因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差、工資待遇、前景等問題不愿下鄉。所以,電商人才源頭環節是落后于農村電商的發展的。其次,農民受知識水平和所處環境的限制,通常缺乏互聯網意識,不敢也不愿接受新事物。并且極少數具有基本理論知識。但因其對農村環境、農業、農產品及人脈資源等非常了解,具有實踐操作經驗,所以現其成為“新農人”必須經過大量的電商專業理論知識培訓。農村電商人才是遼西發展農村電商的稀缺資源,所以組建專業的電商人才宣傳、培養、實操團隊是必不可少的。
解決產銷信息流動性差首先需要激發農民的互聯網意識以及提高其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技術素質。只有提高產出源頭主體的活動性,才能使平臺搭建初期具有驅動力。其次,整合流通主體,構建信息收集、分析和運用機制,搭建“產源——銷流”深度對接平臺。(平臺運作路徑:村級信息站點收集一手農供信息,將收集到的信息及時、全面地上報到縣級信息站點,由其進行分類,將整合后的信息上傳到市級信息中心,其直接與社會供需對接。實現產銷信息高流動。)并將“互聯網+”、農業生產以及市場流通渠道充分結合,發展信息化農品源流信息平臺,使農銷信息更優質、準確、及時。各縣域、地級政府需要發揮其組織、帶領、創新作用,給予所屬鄉鎮農村以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等支持,定期收集種、養信息,并開展農業各層次展銷推介會等。[3]

圖1 為“產源——銷流”深度對接平臺流程圖
“最后一公里”問題對策的首要是完善市—縣—鄉三級物流網點及中心配送站的建設。[4](首先發揮縣級快遞服務中心配送、分揀等樞紐功能;其次加強鄉、村終端公共快遞投放站的收發功能)因農村物流成本高、服務效率低等問題,應建立健全公共服務網點,與村中各小賣店、娛樂中心等村民熟知常去的公共場所合作設立快遞投放點,從而提高村級末端網點覆蓋率。農村快遞網絡的建設需政府發力,改善交通道路環境,更新村莊土路馬路。并且,應提高農村物流的現代化及信息化水平,縮短城鄉物流差距。政府也應為此發力,制定專門的農村物流監管制度,統籌農村物流各主體部門協同合作。
關于村莊要發展新形經濟形態—電子商務來說,憑空杜撰或是因循守舊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怎樣吸引人才及農人自身提高相關知識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解決農村電商人才缺乏這一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入手:外來人才與自有人才首先政府需要建立青年創新創業鼓勵機制,鼓勵電商專業高校人才下鄉創業,在充分了解農產品特點、農種技術等實踐知識后,教授農人電商經營、美工、技術、客戶服務等經營知識。其次,要建立專門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管理團隊,建立人才實訓基地,開設講座、實際指導研討會、網絡教學、長短期集中班等各種形式的培訓,使農民扎實掌握利用現代化信息進行商務交易的技術。
本文研究結果說明了農村的產銷信息不對稱,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以及電商人才缺乏是制約遼西農村物流的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遼西地區的經濟現狀解決以上三個痛點問題是促進遼西地區物流發展的關鍵。通過現代互聯網搭建信息溝通交流平臺,政府助力地區物流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引進相關人才回鄉,帶回新技術新思維。“孔雀”下鄉的重要因素是為青年人才減輕住房等強大生活壓力,需政府在合理的情況下出臺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