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摘要]以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為目的的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是當前幼兒教育領域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班級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是一種隱性課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潛力行為就是適應能力,環境是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對幼兒的發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環境既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
[關鍵詞]價值;隱性課程;課程資源;身心發展
在所有階段的教育中,幼兒階段的教育對環境的依賴性是最大的,幼兒的學習絕大多數都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得以實現的,因此,幼兒園的環境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以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為目的的幼兒園環境的創設,特別是良好的班級環境的創設,能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助力。幼兒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學前教育的最新理論,搞好班級環境創設的實踐,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一、環境創設的價值認知
1.環境的內涵
環境是指幼兒園班級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環境是幼兒園課程的根基,環境的狀態會影響幼兒學習的狀態。教育是由復雜的互動關系所構成,只有發揮環境中各個要素的作用,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才能使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環境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一種課程,是兒童活動的場景,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要通過良好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
2.環境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1)提供幼兒活動的空間。良好的幼兒園班級環境的創設,要善于將班級中可利用的空間都用上,采用固定和靈活相結合的方式,創設豐富多彩、功能多樣、可自由選擇的區角。在環境布置的過程中,最好教師和幼兒一起動手布置,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2)提供幼兒學習的機會。主動性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形成個體心理發展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生存背景下,學習的主動性已顯示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它是幼兒適應社會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是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提高幼兒的主動性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齡幼兒的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和活動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設置活動區時要考慮這些因素,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入手,把幼兒的學習游戲與他們的興趣、認知水平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幼兒感興趣,才能發揮區角的作用,幼兒才能主動去學習和探究。
(3)營造安全的氛圍。教師在環境創設時要把幼兒的安全放在首位,考慮到幼兒是否有歸屬感、安全感,而不是恐慌感;游戲中玩具、材料的選擇都要注意安全第一,及時發現其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并排除,營造安全第一的活動氛圍。
二、環境創設的核心理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班級環境創設在幼兒發展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環境的創設應以幼兒為中心,注重幼兒的參與、感受和實用,從幼兒的需要出發,考慮清楚學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幼兒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怎樣發揮環境的育人作用等問題,才能創設出適宜幼兒的環境。環境的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幼兒發展的感悟而逐漸豐富和完善。只有環境不斷豐富、相對適宜并有針對性,才能較好地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班級環境創設的內容
班級的環境創設包括班務環境、主題環境以及游戲環境。班務環境創設主要是建立基本的班級秩序與規則,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主題環境創設要調動幼兒的“三性”,即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師要引導幼兒真正成為主題環境的創設者和設計者,注重發揮幼兒動手創作的積極性,讓他們親身體驗其中的樂趣,以便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發幼兒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游戲環境是指幼兒園的教育要以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游戲為基本活動。陳鶴琴先生說:“游戲是幼兒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幼兒的工作,幼兒是幼兒的生命。”幼兒的各種能力也是在游戲中獲得的。要使游戲更深入并高質量地開展,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從中引發和支持幼兒的自主活動。
四、區角環境的創設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發展的。區角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幼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載體。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區角活動,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問題。
1.材料的設計
材料是區角活動的重要元素,幼兒園區角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體現。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求相適應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兒認知的主動性,促使他們在環境中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材料越豐富,形式多樣化,幼兒在操作中就會變得更聰明、更自信。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水平適宜投放,講究生態性和多元性,將教育意圖蘊含在材料中,讓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建構經驗。
(1)材料的生態性。生活中有許多廢舊物品,這些物品隱含著數量、形狀、材質等多種元素,隱含著生活現象與認知。如果對這些廢舊物品加以改造,將其作為區角活動的材料,讓幼兒通過對這些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相應的知識和經驗。
(2)材料的多元性。材料的內容是幼兒獲得經驗的載體,是幼兒認知外部世界的中介,它關系到幼兒的感知與理解,影響到幼兒的認知經驗和發展。材料的多元性包括內容形態的多元和結構的多元兩方面。內容的多元是指區角活動應該投放各種性質的材料,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給幼兒更多想象、探索、創造的空間;結構的多元是指區角活動應該多關注主題內容,讓幼兒多方面建構主題經驗,但也不能將主題內容絕對化,要因幼兒興趣的差異設置主題與非主題的多元結構,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2.活動中規則的提示
(1)規則提示的理解。作為幼兒自主的選擇性活動,需要有一定的規則來協調幼兒之間、幼兒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將規則以環境暗示、情境目標的形式融合在活動中,因人、因問題、因游戲的進程靈活運用,提示性的規則避免了活動中問題的產生幾率,保障活動有理、有序地開展。
(2)規則提示的意義。它協調了幼兒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保證了幼兒活動的基本權利,幫助幼兒了解游戲的意義,并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激發幼兒自主游戲的積極性,提升了幼兒觀察環境、調整行為的能力,保證區角活動有序地開展。
3.規則提示的方法
(1)人數提示。由于班級區角活動的空間和操作材料有限,需要對每個活動區的幼兒人數進行約定。因此,人數提示成為區角活動中使用較為頻繁的規則,它提示幼兒要關注同伴,選擇有限的游戲材料。當游戲愿望與區角環境有沖突時,學會約束自己,提高游戲的有效性。
(2)操作提示。在區角活動中,可以張貼表示游戲順序的圖示,表示游戲內容的圖示,表示游戲合作要求的圖示等,幫助幼兒更好地開展游戲活動。
(3)整理提示。在區角活動過后,教師要引導幼兒將材料進行整理和歸位,可以在區角中制作相應的標記,如數字標記、圖形標記、圖片標記等,便于幼兒進行整理,保持區角有序的環境。
總之,環境創設作為幼兒園活動組織與實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幼兒的影響雖然是隱性的,卻是巨大的。良好環境的創設,能使幼兒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全面鍛煉和提高,為幼兒提供自主活動和自我表現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李莉.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研究,2008,(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