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偉
[摘要]兒童語言正常發育都要有相應的語言環境,家庭中成人與成人間的語言交流,成人與兒童間的語言交流,都為孩子提供了重要的模仿和語言學習的環境。要促使兒童的語言得到良好的發展,有必要開展有系統、有計劃的語言教育活動。幼兒語言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語言交流中發展起來的,不同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承載著幼兒語言學習的不同內容,多樣化的語言教育活動,有利于促進幼兒口語的發展、語言技巧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在豐富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的儲備下,有效引導幼兒的語言表達,不設目標不比較,幼兒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關鍵詞]兒童;語言;教育;活動
良好的語言教育活動是促進幼兒語言技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教育活動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語言教育活動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需要,設計和組織指導時必然存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結構,遵循特定的規律。在設計語言教育活動時,教師需要設定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實現的目標,并選擇能實現目標的具體內容,考慮適合內容的活動方式,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
一、制定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
要使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制定適應兒童年齡特點的目標并關注兒童的發育。
目標必須適應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并符合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規則。從兒童的口語表述能力的角度來看,3-4歲的孩子可以用縮短的語言表述他們的要求和想法,能在他人面前說出他們感興趣的內容;4-5歲的兒童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來講述他們所經歷的內容或者是圖片上的內容,有背誦兒童歌曲和復述故事的表達方式,而且能用語言來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5-6歲的兒童可以說話適中,講話準確,并在適當的情況下與他人交談。教師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應該遵循這一規律,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時,也會考慮多種內容和多種形式的結合。無論如何,應將幼兒的語言發展作為制定目標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具體來說,就是要落實到孩子們對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技能的掌握上,需要注意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圍繞目標讓孩子們從具體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地實現目標從而獲得語言經驗,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二、選擇適宜幼兒教育的語言
教育內容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它是活動設計和活動組織的主要基礎,活動內容是教育活動設計的核心部分。
1.兒童語言教育內容的選擇要以兒童的自我意識和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如小班:“彩色的樹”“扮演爸爸、媽媽”“夏天的背心”;中班:“比高矮”“漏嘴巴的小弟弟”;大班:“生活中的數字現象”“錢幣”等。兒童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內容對于孩子們來說相當熟悉,全面處理相關信息,將其組織成更加標注化的語言,用于表達和交流。同時,它引導孩子們注意總結和溝通自己的日常生活。
2.選擇兒童可以理解為語言教育內容的社交信息。如“足球迷”“小小預報員”“中秋節的故事”“小小標志有很多好處”等內容都使孩子們感到新奇,幼兒自然非常愿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種語言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度。
3.語言教育內容還可以選擇兒童感興趣并可接受的技術發展信息 。深入指導和解釋, 組織兒童關于技術發展可感受、可理解的信息,并為兒童的語言發展及其他發展服務。如“媽媽的手機”“越開越快的車”“太空的客人”“最新奇的家用電器”,這類語言教育內容具有非常大的信息,不僅增加了幼兒的語言表述和應用的數量,而且有利于兒童思維的處理和概括,讓孩子們的語言和思想在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得到整合和有效發展。
三、語言教育活動結構的一般特點
語言教育活動在制定目標,選擇內容著手具體設計的同時,也要把教育活動結構的一般特點作為參考納入其中。
1.不同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有不同的活動結構,每種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都有其特定的目標、特定的內容和特定的組織方式,因此,活動結構也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和針對性,沒有任何活動結構對任何特定的教育活動普遍有效。談話活動的結構不同于講述活動的結構,講述活動的結構也不同于聽說游戲的結構。在語言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時必須充分重視各種類型活動的特點,準確、恰當地采用適當的活動結構。不管何種類型的活動從活動結構上只要便于操作,教師按照活動步驟一步步排列和展開,就可以使活動井然有序地進行,
2.某種活動結構在這類活動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只要教師認可了某種類型的活動結構,就可以設計出無數同類型的活動。如教師熟悉了講述活動的一般結構,就可以設計出無數個看圖講述活動和實物講述活動。
四、設計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方法
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進行廣泛的探索和嘗試,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必須掌握。認真確定活動過程展開的起點和終點,從什么內容開始,用什么方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導入具體活動,用什么方法結束整個活動,這些是在設計活動過程時需要認真考慮的。設計出清晰的活動過程的步驟,以及相關的內容和組織形式,既可以使設計者本人在實施時心中有數,又可以方便別人借鑒和參考。設計出需要重點提出的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提問的內容和方式都應該認真考慮,問與答是教學活動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和兒童互動方式。在目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提出問題并回答問題仍然是集體教學活動中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師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孩子對活動的興趣,也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效果。教師活動中提出問題的類型主要有:激發孩子們學習動機的問題,總結學習內容的問題,過渡教育的問題,檢查孩子們學習效果的問題等。教師的問題應該與主題密切相關,簡單明了,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問題應具有指導意義,促進教師和孩子間的積極互動,應與各種提問方法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提問的藝術對幼兒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均有重要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提問越多越好。相反,太多的問題很容易分散兒童的注意力,只有適當而有針對性的提問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與此同時,語言教育活動還必須遵循一些原則,使幼兒活躍起來。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激勵幼兒的活動。成功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動力,必然可以使活動產生良好的效果,如在講故事活動中,就可以利用兒童們熟悉的玩具激發兒童學習語言。同時,還要注意幼兒在活動中的操作,教師在組織語言教育活動中,要充分創造用語言指導操作的條件,讓幼兒在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兒童學習語言,與周圍的人、事、自然和社會現象密切相關。孩子們是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獲取周圍的一切知識和信息,來發展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此,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范圍的擴大,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應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為孩子們創設條件從而豐富生活內容,讓他們能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語言。孩子只有多看、多聽、多說、多練,才能獲得豐富的詞匯,有機會去練習,從而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語言環境也是必要的,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有話敢說的內部動力和必要條件。不難發現,生活中當有些孩子想表達的時候,而大人們卻往往沒有仔細認真地聽,甚至于會很主觀地打斷孩子之間的談話,這樣做無疑扼殺了兒童表達的欲望也剝奪了孩子交流的權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支持和引發幼兒表達的愿望,為他們提供自由發言的機會,尊重幼兒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選擇適當的談話內容、方法和場合,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引發談話,鼓勵孩子大膽地去表達,提倡敢說先于正確。
無論如何,人類的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表達、整合和應用。只要教師基于語言教育活動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需要,他們就會設計和組織各種語言教育活動,并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特定的規律,通過積極有效的提問和交流等手段,鼓勵想說的孩子大膽地表達。通過循序漸進的練習,兒童語言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孩子們將逐漸掌握控制語言的能力,對語言的使用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1] 周兢.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 劉敏.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