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蕓
[摘要]繪本閱讀讓幼兒輕松地與作品對話,讓幼兒的心與生活對話,柔軟其心靈,滋養其靈魂,陶冶其身心。教學中教師借助繪本,首先通過精選繪本,來挖掘社會性要素;接著利用角色扮演,進行社會性體驗;然后進行討論互動,引導獲得經驗的遷移和拓展;隨之鼓勵創意想象,得到情感的升華;最后聯合家長,開展社會教育延伸活動。通過以上多種策略與途徑使他們形成良好、積極的情感,學會關懷、分享、堅強和勇敢等社會品質,從而讓繪本成為孩子社會性成長的好伙伴。
[關鍵詞]繪本;幼兒;社會性教育;策略與途徑
繪本作為一種重要的兒童文學樣式,是繪畫和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它圖文配合,包含圖片和文字,留有讓人遐想的空間,這些屬性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符合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目標以及幼兒的成長經驗,是孩子們喜歡的一類書籍。利用繪本故事對兒童進行社會性教育,是建立在他們對圖畫書的熟悉程度和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基礎上的。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與兒童合作,一起挖掘繪本中的社會性因素,共同商討開展各種游戲,在各種實踐體驗活動中實現教學目標。
一、精選繪本,挖掘社會性要素
幼兒社會性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模塊:自我意識、自主交往、社會環境規范以及社會文化四大塊。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選擇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并且具有以上四大社會性教育主題的繪本。如《我要是別人就好了》《我喜歡自己》《膽小鬼威力》《達芬奇想飛》等這類繪本能正確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剖析和情緒調節,以此增強他們的存在感和自信心。又如《鴨子騎車記》《一封奇怪的信》《敵人派》等這類繪本可以正面引導孩子關心和幫助他人,學會正確處理各類人際關系。另外還有《再見小樹林》《大衛不可以》《11只貓做苦工》等這類繪本,能很好地啟發和引導孩子自覺遵守規則,使他們潛移默化地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
以《11只貓做苦工》為例,這個繪本講述的是一個富有童真和童趣的故事。作者用滑稽幽默、詼諧有趣并富有懸念的筆觸描述了“11只小貓們去旅行”的整個過程。繪本前半部分11只小貓一連串違反規則的行為,充分激發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學習熱情,使孩子理解和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情,大家都要遵守秩序和規則。被禁止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違規的事情,是會受到一定懲罰的,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準則意識和行為習慣。
二、角色扮演,進行社會性體驗
角色扮演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游戲方式,在繪本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小舞臺這類表演區作為繪本故事的展示場所之一。在表演中,借助故事中各類情境引導幼兒進行角色間的對話與演繹,通過嘗試模仿表演繪本故事中主人公積極正面的行為,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習得其中相關的社會性情感和知識點,在耳濡目染、親身體驗中糾正幼兒的不當行為。如大班幼兒進行完繪本閱讀《想要學魔法的愛探險》后,根據繪本,孩子們在表演區開始了角色扮演。他們邊開著火車邊表演:“嗚嗚嗚,我是拉貨物的小火車——愛探險,每天都喜歡跑來跑去地拉貨物。我有一個小夢想,就是變成一列有魔法的小火車。”為了演好這個繪本故事,孩子們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先自主商量用紙盒做車廂,在老師的幫助下將紙盒拼成一列長長的火車,接著制作故事中的人物頭飾、小動物頭飾以及各種道具和輔助材料。就在這種沉浸式表演體驗活動中,孩子明白了:原來神奇的魔法就是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繼續用自己的努力為身邊更多的人帶來快樂。孩子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社會性的體驗,教師可以自然地滲透社會性領域的內容,運用游戲體驗的方法進行經驗遷移,引導孩子站在繪本主人公的角度,嘗試體驗其隱含的社會情感。
三、討論互動,獲得經驗的遷移和拓展
繪本閱讀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兒童理解故事內容,在討論和互動中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與推理,完成閱讀感受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和變化,最終實現經驗的遷移和擴展。因此,當孩子正在閱讀繪本內容時,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先猜測,鼓勵他們仔細觀察故事內容畫面,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和孩子的互動和討論中,要著重引導幼兒關注和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想法和做法,了解和感知經過一系列的行為后產生的結果。
以繪本《11只貓做苦工》為例,教師在講述的過程可重點引導幼兒想象:11只小貓看到警示牌后會怎么做?它們最后結果如何?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通過這一系列層層遞進式的問題讓幼兒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一些明令禁止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去做的。接著引導幼兒互動討論,圍繞繪本故事中與幼兒遇到過的相似經歷展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貓,看到這些禁止標記你會怎么做呢?你有沒有像這11只小貓一樣做過禁止做的事情?你見過別的小朋友做過禁止的事嗎?他們做了之后后果如何?”最后教師提問:“在生活中,如果你看到一些禁止的標志,你會怎么做?如果你看到別人在做這些被禁止的事情,你會制止嗎?”提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將繪本中蘊含的知識、方法和他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幼兒產生認知、態度和行為上的變化。
四、創意想象,得到情感的升華
繪本內容的創意想象,可以在繪本的高潮地方或細節處加以處理,從而啟發幼兒在社會性方面的思考。眾所周知,每一本繪本都是獨一無二的,從故事的開頭到結尾都隱藏著神秘的故事主線。無論是從封面開始,到扉頁,再到環襯部分,都為孩子們獻上了精美的視覺和感官“盛宴”。每個孩子都是閱讀繪本的高手,他們對其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發現。他們能發掘書中隱藏的“秘密和玄機”,能讀懂成人意料之外的意思,教師應因材施教,尊重和理解幼兒的不同感受,積極鼓勵他們邊猜想、邊探索、邊發現、邊表達、邊感受,鼓勵他們全身心地融入到故事中去。在具有想象空間的環節可以先讓幼兒大膽想象猜測,最后再完整閱讀故事,以便為后續幼兒的情感升華做好鋪墊。以繪本《親愛的小魚》為例,它的扉頁是一只貓緊緊盯著魚缸里的一條小魚的場景,僅僅這一個畫面就足以引起幼兒不同的猜測和想象。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他們思維積極、活躍,想法也隨著繪本故事的深入逐漸發生著改變。在故事的最后,大家確定貓不會吃掉小魚時,都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故事中的貓是一只善良且有愛心的貓,故事中的小魚是一條懂得感恩的魚,這兩個主人公是親密的好朋友。
五、聯合家長,開展社會教育延伸活動
眾所周知,幼兒社會性教育不能局限于集體活動中,應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還應延伸到幼兒的家庭生活之中,與家長一起在生活中不斷強化幼兒積極的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在社會性方面的發展。幼兒社會性發展方面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參與。在家長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家長精選一些具有社會性教育價值的繪本,與幼兒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在繪本閱讀的延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幼兒用繪畫、錄音等方式來記錄、表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所見、所聽、所想和所感,提醒家長利用空余時間對孩子記錄的內容進行溝通、交流,最終引導孩子懂得并學會在生活中遵守規則、融入集體、提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聯合家長形式的延伸活動,能全方位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繪本,能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窗口”,是能寄托其情感的“精神小屋”。借助繪本,幼兒可以釋放自身的情感,滿足自己的心理發展需求,繪本故事對于孩子來說,是他們的成長伴侶,是心靈的雨露和精神的家園。利用繪本,通過多種策略和方式,在幫助促進兒童與繪本進行積極有效互動的同時,能更好地幫助兒童理解生活,在其人生中發揮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偉鵬,雷雁蘭等.社會主題繪本教學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J].教育學報,2014,(12).
[2] 虞永平.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社會[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