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慧
摘要: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因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而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新媒體不僅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新媒體背景下,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化挑戰為機遇,對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032-02
一、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新機遇
(一)推動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是開設思想理論課程。各高校一直致力于對這種傳統模式的突破,而新媒體恰恰使這種突破成為可能。借助新媒體技術以生動的形式開展思想理論課程,可以賦予課堂更多的感染力,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
新媒體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資源來源渠道逐漸多元化。大學生只要通過引擎搜索便可以獲得各種內容的信息,并且獲得的信息儲備量遠遠多于課本,大于課堂。網絡上無窮無盡的資源不斷充實著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檢索各種學習資料,通過各種渠道答疑解惑,在無形之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三)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主體性
傳統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沿用的是“一刀式”灌輸的課堂教學方法,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這種枯燥且單一的教育方式而被忽視。新媒體的出現充分調動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主性,學生不需要在規定的時間與場所里接受教育,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點等實際情況在網絡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與信息,并用大學生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主動進行學習。
(四)有利于掌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真實狀況以增強教育實效性
良好的溝通是理想信教育的前提。大學生的心理還不完全成熟,對社會和周圍的人缺乏信任。新媒體創造的虛擬空間讓大學生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可以順利地表達自己。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及時了解到大學生的狀態,在較長時間內將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歸納起來,經過分析整理,找到解決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傳統教育方式受到沖擊
新媒體以其開放性、隱蔽性等特點迅速被大學生接受,他們的認知方式和學習習慣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逐漸發生改變。新媒體中豐富的教學內容與生動的教學方式使大學生不再單單滿足于課堂的枯燥理論學習,他們更喜歡教學內容以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呈現,更傾向于選擇微課堂、在線直播等平臺獲取信息,在學習中他們更加強調認知思考的獨立性,傳統教學模式很明顯不再適應大學生的學習要求。
(二)傳播信息良莠不齊導致監控難度增加
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使新媒體自身所具有的互動性、虛擬性、匿名性得到了進一步延伸和擴展,這在無形之中加劇了網絡監管的難度,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1]一些不法分子惡意傳播負面消極的言論,使大學生原本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發生動搖,從而產生道德滑坡和價值觀扭曲等問題。
(三)阻礙了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新媒體構建的虛擬世界對于自控能力不足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大學生越來越享受虛擬世界帶給他們的便捷溝通,忽視了自己身邊人際關系的培養,在現實世界出現了溝通障礙;大學生越來越沉迷網絡中創造的各種虛擬角色,原本正確的價值取向很容易因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落差而發生變形。大學生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不斷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嚴重地阻礙了他們健全人格的培養。
(四)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不僅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嶄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新媒體提供的各種平臺方便了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把握。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的固定化與思想觀念更新的滯后,新媒體很少被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他們在提高自己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力方面面臨巨大的壓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質,才能在與大學生的雙向互動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三、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一)積極探尋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與新形式
拓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徑。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自主性越發高漲的這一機遇,創造性地培養一些“校園公眾號管理員”等團體,讓大學生站在自身視角傳播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增強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認同。高校還可以在編寫教材時加入藝術或時尚等元素,并盡可能借助新媒體技術展現出來。
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開創教育新形式。高校要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充分結合,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一方面,高校要積極借助新媒體為馬克思主義鋪設新陣地,通過網絡搭建師生溝通渠道;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以傳統媒體為前提。
(二)加強對校園新媒體信息的管理
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高校應該建立專門的信息監控小組,堅持對校園網站、官方微博等傳播信息的正面引導,完善高校的信息監管系統與監管人員配置。高校監管人員不能僅僅局限在專業信息技術人員中,還應該發動大學生做“信息偵察員”,提高對信息監控的針對性,加強對不良信息的過濾。
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反饋機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利用新媒體建立起與大學生之間的意見溝通渠道,通過網絡交流或者是大學生發表的各種見解,及時發現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好提前預防工作。
(三)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研判能力,堅定理想信念
辯證對待網絡文化。在新媒體背景下,不同的道德準則發生碰撞,不同的信息相互沖擊,大學生應該擁有能夠研判不同性質文化的能力,在各種信息中擇善固守,用正能量的文化豐富自己,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知識抵制負面信息的影響,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脫節中自我管理,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
加強理論學習,結合社會實踐。理想信念教育與知識性教育是不同的,其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性。[2]大學生不僅要加強思想理論課程的學習,更要主動參加理想信念實踐活動,讓自己在“知”與“行”的結合中充分體會理想信念的真正內涵,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朝著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優化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隊伍的結構。高校要多招聘一些有能力的年輕教師,充分發揮年輕教師在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方面的優勢,不斷為教師隊伍注入新活力,改變教齡長的老教師作為主要思政工作者的形勢,同時要改變理想信念教育單純依靠思政工作者的格局,發動全校師資力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隊伍的媒介素養。教師要不斷學習新媒體技術,大膽嘗試將新媒體技術運用于自己的課堂,推動理性信念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高校應該多對教師開展一些新媒體理論和實踐的培訓活動,如開展專題講座、互相聽評課等,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適應新媒體環境,創新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楊睿軒.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4).
[2]潘才奎.新媒體時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J].人民論壇,2018(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