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祖
【關鍵詞】 中學語文;互動課堂;概念;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079—01
進入中學后,學生的心理發展逐步向著獨立自我的方向發展,更加注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面對這樣一種心理變化,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要結合這種特點,積極改變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展現自我的平臺,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為他們今后步入高校或社會奠定一個堅實的語言基礎。語文互動教學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課堂難以掌控,與教學目標偏離等問題,為此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何為互動教學
馬克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研究表明,互動是指在一定社會背景與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動教學,其實就是在師與生的交往互助中展開的,也就是說師生雙方并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主體——客體”的關系或是“手段——目的”的關系,而應該是“人與人”的關系,是“互相合作、互相促進、互相輔佐”的關系。
二、中學語文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 注重課堂教學有效性設計。課堂教學有效性設計應該一直致力于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還課堂于學生。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僅班級管理依靠民主,討論問題發揚民主,就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跟學生商量。這種民主作風將教師的意愿不知不覺化作了學生自己的意愿,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時間的利用率。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
2. 解決好課堂臨時生成性問題。生成性問題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突發靈感,發現和提出的新問題,特別是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教師沒有想到、也沒準備的問題。如,筆者在《勸學》的課堂上讓學生討論“荀子教育觀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其中有一名學生就認為,荀子的思想早已經過時,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提高效率,不能點滴積累,要善于借助別人的學習成果。其實,這個學生的觀點只要稍稍引導,還是符合荀子“善假于物”的思想的。但當時筆者只是做了簡單的評價,沒有延伸這個話題,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這種做法就是對課堂出現的生成性問題的回避。所以,筆者深刻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解決生成性問題,教學要按照課堂教學的現實走,不能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教師自己設計的框架內,不能犯請君入甕的錯誤。
3. 關注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忽視學生實踐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動,針對這一狀況,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因而現在課堂上呈現了較多的學生活動。要想使學生活動有效,筆者主張:首先,讓學生樂于活動,獲得積極體驗,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然后通過教師悉心指導,讓學生善于活動,這是提高有效性的保證。最后,通過評價激勵,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這是提高有效性的落腳點。
4. 對學生的評價要力求準確。語文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實施,課堂教學任務由“雙基”變為“三個維度”,在評價體系上也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評價。這種全方面、多層位、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大大改善課堂學習氛圍,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進一步擴大課堂的信息容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大有裨益。但是,在針對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的評價中,常常暴露出評價方式不合理,評價語言不恰當的問題。如,評價語言簡單化和評價有時不準確,對此教師要多加注意。
記得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后,我們每人手上仍然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后,我們每人便擁有了兩種思想。互動型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彼此作用、相互影響,學生個體可以從教師和別的同學身上汲取多種思想,收獲多種思維、多種知識。因此,筆者在這里提倡各位,利用各種方法努力創設令萃萃學子渴望擁有的互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