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嫻 劉冕軒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導致社會貧富差距較大。貧困家庭的學生在學習、成長、就業(yè)等方面,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于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支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探討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的方法路徑,以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大學生 心理脫貧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表現(xiàn)
心理貧困通常是指因經(jīng)濟、學習等多方面原因帶來的負性心理變化,通常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卑心理
自卑泛指認為自己的能力、天賦、環(huán)境等因素不如別人,潛意識因欲望、情感組成的復雜心理,存在認知偏差。自卑的人通常會內心脆弱,對自己的能力素質評價過低,做事缺乏勇氣,易受到挫折。通過有關數(shù)據(jù)分析調查,80%的貧困大學生都具有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能力素質,家庭環(huán)境不如他人。在自卑心理和經(jīng)濟壓力的雙重作用下,貧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指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焦慮的個體因自己所定的目標不能實現(xiàn),而產生愧疚感,從而形成一種緊張慌亂的負面情緒。貧困大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經(jīng)濟問題,一方面貧困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學習來改變家庭的狀態(tài),但卻因生活費和學費對家庭造成的經(jīng)濟負擔感到壓力,因此而產生焦慮心態(tài)。另一方面,是對自己今后的人生、工作、事業(yè)感到迷茫困惑,貧困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的比例也遠遠高于普通大學生,需要做好防范。
(三)人際交往障礙
人際交往障礙通常的表現(xiàn)是“宅”,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過程中,貧困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更敏感,喜歡將自己宅在宿舍、教室,不愿意與人交流。一方面是因為其經(jīng)濟緊張,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另一方面因自卑等心理障礙,使其不愿意主動與人交流。結合生活實際可以看出,貧困大學生沒有什么人際交往,參加集體活動的意愿不強,生活中也沒有太多的朋友,從而加深大學生孤僻、自卑的心理。
二、高職院校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策略
(一)秉承“助人自助”理念
俗話講求人不如靠自己,在對于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救助的過程中,主要是幫助大學生掌握自救的技巧,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在貧困大學生面臨心理問題時,思想工作者應發(fā)揮好“助力”作用,不是“主力”作用,需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梳理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做好引領工作,杜絕將個人的主觀意識,強加于貧困大學生身上,希望其按照思想工作者的思路處理,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對于解決問題非常不利。另外,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不是萬能的,對于自己處理不了的心理問題應及時邀請專業(yè)心理輔導人員來解決。
(二)充分發(fā)掘調動貧困生自身的資源
貧困大學生產生貧困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經(jīng)濟問題,不能調節(jié)好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受到負面心理情緒的主導,忽視了自身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擁有的優(yōu)勢能力。因此,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激發(fā)貧困大學生自身的正能量,來讓其主動面對自己的“貧困心理”。通過對高職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十分矛盾,既渴望與人交往,又回避與人交流;既希望自尊自立,又自卑懦弱。對此,相關人員需要激發(fā)大學生的亮點,讓其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使其明白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如關注學習成績、興趣愛好、自己的優(yōu)秀品等,點亮生活的亮點,驅逐其心里的黑暗。
(三)保持尊重與希望
貧困大學生產生貧困心理,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與生活中的“有色眼鏡”是分不開的。相關工作者應從人文教育方面入手,提升學生的素質素養(yǎng),強調人人平等,注重尊重他人,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本身不能區(qū)別對待貧困生,要經(jīng)常給予關懷關愛,使其感受到尊重與溫暖,燃起人生的希望。同時,相關工作者要幫助貧困生尋找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希望之火,這樣才能夠使其產生內生動力,不斷尋求改變,找到前行的動力,最終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實現(xiàn)改變自我。
(四)掌握一些談話的技巧及策略
一線工作者對于貧困生人際交往差,不愿意交流的問題應重點關注。首先,一線工作者應掌握一定的談話技巧,或者主動成為傾聽者,在與其交流的過程中,應善于讓其主動張嘴,其間自己多做傾聽工作,少發(fā)表意見建議,獲得貧困大學生的信任,讓其主動與你交流。其次,學會運用肢體語言,例如微笑、扶肩等,表示自己的關心支持。最后,要善于鼓勵贊美,真誠的鼓勵贊美可以平緩貧困大學生的心理,使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五)發(fā)現(xiàn)、完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相關工作人員要善于運用身邊的資源、體系,形成綜合的幫扶系統(tǒng),避免獨自發(fā)力,無法有效保持心理輔導的效果。例如,運用好家庭、朋友、同學、教師等資源,形成統(tǒng)一合力,及時幫助貧困大學生疏導心理障礙,拓寬傾訴渠道,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①與家庭保持溝通交流,使其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關愛。②加強朋友與舍友的關心,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生活學習。③教師的主動關懷,讓其感受到溫暖與關愛。④拓寬學校、社會幫扶體系,讓貧困生感到集體的愛,在任何時刻都充滿希望。
三、結語
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幫助高校貧困生擺脫“心理貧困”需要家庭、同學、學校、社會共同發(fā)力,從多方面入手,才能夠真正幫助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實現(xiàn)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閻婧祎,高楊,肖波.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95—98.
[2]王雷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