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 徐西明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由此,核心素養如何落地成為教育的焦點話題。聚焦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目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以育人為本,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真正落實“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的目標。這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根本點,也是全員育人的出發點。基于此,筆者結合山東省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的實際情況,認為核心素養的落地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遵循教育供給側,
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點
核心素養要落地,課程和教學是關鍵。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位一體,互為補充。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需求完成課程方案的設計,進而按照既定方案開展教學,就是使核心素養落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徑。這就要求學校做好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銜接;同時要依據核心素養開發并開設課程群。
目前,新泰市各校開展的“學生自主選課”學習活動就是遵循教育供給側整合課程的一個具體例證。如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整合了三十余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不僅體現了“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特點,還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除此之外,多樣化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也是校本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因為所有的教育教學行為本質上都是課程行為。如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每年四月開展的書香家庭、十月開展的詩會等活動,都是學校多樣化課程的最佳展示。實踐活動的多樣化,也為多角度、多標準地評價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評價能夠既注重過程,又注重結果,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同時,又可促使教師進行新一輪的課程開發,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工作機制。
二、轉變教學模式,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著力點
周一貫老師在《“核心素養”語境下的語文課堂改革走向》一文中指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改革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的深度推進,靶向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落腳點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決勝環節在課堂。課堂重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所以要轉變教學模式,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學什么—怎樣學—學得如何”這一主題。這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下兩點:一要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和發展的時間與空間;二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人文環境。這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以北京十一學校的選課走班為例。學校通過大容量、可選擇的課程,不僅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個適合其自身發展的課程表,而且還組建了2062個不同的教學班和約260個社團。校長李希貴稱這種學習方式為“在適度失控中發現真實的學習”。值得一提的是,“適度失控”又有了一個好“幫手”——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這使學生不僅可以在教師的眼皮底下“失控”,還可以在廣大的網絡空間里“失控”。這啟示,無論哪種學習形態的存在,都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這是一個沒有圍墻的教育新時代,學習活動已經沒有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學生在與信息時代同步成長。技術上的領先,促使教育回歸本源。
除了“適度失控”的自主學習,還需要在教學中強調問題化學習。課堂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中間橋梁就是問題化學習。而“問”又使所有的教學行為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去開展,必須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同時,不脫離情景的教學活動同樣能促使學習真實發生,它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落實核心素養。目前,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低年級的“堂堂清”、高年級的“問題導引式自主課堂”就是在向這樣的方向發展。
未來的課堂離不開信息技術。新泰市向陽實驗學校推行或實施的信息化教學、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實驗受到了部分家長的阻撓。從這一角度講,核心素養的落地,也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三、立足教學管理,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生發點
北京師范大學的林崇德教授說:核心素養的落實,關鍵在校長,主體在教師。可見,教師是促使核心素養落實的中堅力量。具體來說,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家國情懷,正所謂“一位好教師,就是一門好課程”。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專業化發展上還存在一些誤區:一是看不見;二是看不起;三是看不懂;四是來不及。鑒于此,學校需要不遺余力地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當前,行之有效的舉措是搭建“自主+外推”平臺助力教師成長,如“走出去、請進來”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一是對教學機制和制度進行改良。這不僅能從外因上消除一部分教師的職業倦怠,讓他們重新找到歸屬感,而且也是對教師進行公平、公正考核評價的體現。
二是嘗試高校植入,跟進指導。可以邀請一些師范學院的專家教授對課題實驗進行診斷、指導,以便更好地提升課題的理論價值、實踐意義和實施規范性,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是城鄉聯盟,實地支教。這樣有利于教師通過城鄉對比,無論從工作環境還是教學本身出發,都能有所體驗和感悟,繼而改變對工作、生活的態度。為此,學校應推進與鄉村學校的聯盟,讓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促進教師的感悟與提升。
四是私人訂制,個性化服務到位。學校要努力滿足教師的專業成長需求,讓教師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豐富教學資源。如筆者所在學校的一位教師尤愛心理學,學校全力支持其參加進修學習,并提供資金支持。該教師通過努力,獲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當然,個性化服務的前提是教師本身有積極上進的要求。
五是教師要學會內省,制訂好專業發展規劃。這是教師最大的成長動力。作為教師,應該做到看清、看懂,盡早地進修、內省或反思,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好規劃。這樣,才能使教育改革的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綜上所述,在推進核心素養落地的過程中,有思考,有困惑,也有躊躇,但教師應堅信教育會越來越好。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的執行校長劉艷萍曾說:“教育沒有神話,有的只是一份‘人在中央的堅持。”在教育教學的變革中,不管教育者怎樣去嘗試,怎樣去探索,永遠不應忘記“人在學校的最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