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小學,是人生學習的起步階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上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語文教學中的大量生字、新詞、語段、篇章等,容易讓他們產生疲勞感。如何幫助低年級學生學好語文呢?有人說,言語是心靈的圖畫。換言之,圖畫也是生動的語言,常以其鮮艷的色彩、豐富的畫面感、生動的故事內涵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以圖畫為契機,助力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妙用圖畫,激發興趣
常言說:“萬事開頭難。”教學也是如此。如果一堂課在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喜歡美麗的圖畫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可利用課本插圖導入新課。以部編一年級語文教材為例,不管是在學前準備還是其后的拼音、識字、課文,每課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利用好這些插圖課,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升國旗》一課,可先利用課文插圖(一隊小學生對著飄揚的五星紅旗莊嚴地敬隊禮)引入新學內容,將插圖與學生在操場上舉行升旗儀式的場景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對祖國的敬愛之情。這樣一個畫面的引入,既調動了學生的舊知,又聯系了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助于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在這一冊的語文教材中,類似的圖畫引入還有很多,如《秋天》《四季》等。
除了課文中的插圖,教師也可利用其他圖畫來渲染氣氛,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開啟新課的學習之旅。比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中提到: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教師在課前可以搜集一些其他動物及其腳印,讓學生猜一猜哪一種動物會在雪地上留下這樣的腳印。以此引入新課,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學習。
二、借用圖畫,助記拼音
一個月左右的學前準備期結束后,學生最初接觸的語文知識就是拼音。拼音是識字的基礎,在語文學科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拼音教學容易流于單調枯燥,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之一。在部編一年級教材中,課文插圖的設計與要學習的拼音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可充分利用插圖來幫助學生識記拼音。
以拼音第1課為例,在課文的插圖中,一個小女孩扎著一個馬尾辮兒,在河邊練習唱歌,她發出“ɑ”的聲音,這讓她看起來就像韻母“ɑ”的樣子;一只大公雞在河對岸“喔喔喔”地啼叫,其發出的聲音就是“o”的音,而啼叫時的聲音越來越大,就形成了三個逐漸變大的圈,這就是“o”的寫法;河面上天鵝在欣賞自己的倒影,“鵝”字的發音就是“e”,而天鵝的倒影就是“e”的字形。這些插圖,可以讓學生在初學拼音時就從音、形上獲得最直觀的印象。
三、巧用圖畫,快樂識字
中國的文字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目前所使用的漢字,起源于古老的象形文字,這也是圖畫起源之說。在教學漢字時,很多教師會用看圖形識記漢字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新字。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從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因此讓他們先看圖畫,再聯系自己的生活情境識字,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部分的5篇識字課文中,有很多生字都可以利用圖文結合法進行教學。如在教“人”字時,教師可先出示一張一個人分開腿站著的圖片,再將“人”字和圖片聯系起來,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人”字。這樣,“人”字就很形象地凸顯了其特征,更便于學生記識。課后,還可開展“看圖趣味識字”游戲,既能激發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又可通過游戲識記更多漢字。
四、會用圖畫,促進理解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這充分肯定了圖畫類書籍對低年級學生的重要輔助作用。而將適于低年級學生的部分課外閱讀以繪本閱讀的形式展開,既符合課標要求,又符合學生實際。
例如,低年級繪本故事《狐貍爸爸鴨兒子》,以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又富有啟發意義的圖畫為主,以幾句簡單的兒童化語言為輔,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與表達的空間。課堂上,教師可運用書中的圖畫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在引入之后,出示其中的一個畫面和趣味句子,讓學生填空:狐貍一個箭步( )上去,( )住鴨蛋,迫不及待地把它( )進嘴里。有了前面的預設,學生就知道此時的狐貍肚子餓極了,再結合圖片,他們的奇思妙想就涌現出來了,“沖、抱、塞”“撲、抓、放”……一系列有趣的回答讓人眼前一亮。雖然很多與繪本上的文字不完全相同,但是卻加入了學生自己的理解。低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能力,教師要引導他們將這種能力慢慢向讀文過渡,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圖中的內容。
對課文的理解亦如繪本閱讀,也可以借助圖畫來展開。這里還須說到對古詩的理解。相較于一般的課文,古詩更不容易被學生理解。但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每一首古詩都配有一幅圖畫,詩畫結合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變得更容易了。在低年級的課文教學中,教師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五、善用圖畫,鼓勵表達
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有較強的表達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想表達”過渡到“會表達”。低年級語文的表達除了口語交際外,看圖寫話也是一個難點。雖然學生平時經常接觸圖畫,但是在看圖寫話時,卻常常缺乏對圖畫的敏感度,不能很好地抓住重點,難以表達自己對圖畫的理解。
因此,對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很重要,需要在課堂上反復訓練。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課文插圖、課外繪本等,讓他們去注意圖片中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結果怎么樣……同時,可通過看圖寫話訓練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可讓學生在看圖的同時可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某個情境,這樣會讓他們產生親切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以豐富寫話內容。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故在開始寫話訓練時,可給學生提供一些模仿的范文,再結合圖畫,讓學生使用范文中的句式,加入自己的想法。這樣,就能逐漸培養學生寫話的邏輯性,并激發其寫話的興趣。
綜上所述,圖畫與教材文本相輔相成,對小學語文學習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合理運用圖畫,使圖畫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多個方面、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