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阿加·阿布拉米提
本文章論述了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馬鈴薯甲蟲防治原則、特征和生活史、寄主范圍、危害情況、傳播途徑、防治措施等技術。
1防治原則
全面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的理念;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控原則。
2馬鈴薯在阿勒泰地區種植情況
阿勒泰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比較適易種植馬鈴薯,所以,馬鈴薯在阿勒泰種植歷史較長,近幾年地區與馬鈴薯甲蟲為害有加重的趨勢,使馬鈴薯的種植情況呈下降趨勢,即2016年種植面積為3.1465萬畝,2017年種植面積為2.95萬畝,2018年種植面積為2.73萬畝。
3馬鈴薯甲蟲特征和生活史
3.1特征
馬鈴薯甲蟲的成蟲體長9mm~12mm,體寬6mm~7mm,短卵圓型,后背明顯隆起,紅黃色,有光澤。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有五條黑色縱帶。頭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隆起,前胸背板寬為長的兩倍。1齡、2齡幼蟲暗褐色,3齡以后漸變鮮黃色、粉紅色或橙黃色。
馬鈴薯甲蟲的幼蟲紅色,豐滿,以葉為食,不易看見,在地下化蛹。每年1~2代,隨緯度而異。體長3.0-11.0mm,體寬4.5-5.5mm。橘黃色,頭頂中央具一黑斑,胸部與腹面散布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黑色斑塊,各足腿節端部、脛節基部和跗節黑色。每鞘翅上有5條黑色縱條,中縫黑色;觸角黑色,基部3或4節腹面淡黃色。頭部刻點稀疏,唇基略密,復眼后緣刻點明顯較粗、深;下顎須第3節向端膨粗,第4節明顯細而短,圓柱形,端末平截。觸角第3節約為第2節長的1.5倍,較低4節略長,端末5節明顯粗,每節端寬大于節長。前胸背板刻點稀疏,僅兩端略密。小盾片三角形,表面光潔;鞘翅肩部渾圓,表面刻點沿內側4條黑色縱帶邊緣排成4對縱行,其內側3個行距上光潔無刻點,外側2個行距上散布與行上等粗的刻點,以最外1行距上刻點為密。
3.2生活史
馬鈴薯甲蟲的成蟲在土壤中越冬,開春后越冬成蟲尋找合適的寄主作物,當找到合適的寄主作物時,越冬的成蟲開始取食、交配和產卵,鮮橙黃色的卵產在寄主植物和附近雜草葉片的背面,產卵期28d~35d,分批產下20個~25個卵塊,一頭雌蟲可產卵400粒~600粒。馬鈴薯甲蟲世代交替明顯,在阿勒泰地區一年內完成一個周期。
4寄主范圍
馬鈴薯甲蟲最喜歡取食馬鈴薯,其次是茄子和番茄,此外,也取食煙草及茄屬、曼陀屬的多種植物。
5危害
馬鈴薯甲蟲是馬鈴薯的毀滅性害蟲,幼蟲和成蟲常將馬鈴薯葉片吃光,一般造成減產30%~50%,有時高達90%,在適合的條件下,該蟲的蟲口密度急劇增長,常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6傳播
主要通過貿易途徑及風、氣流和水流進行傳播。
7防治措施
7.1加強植物檢疫
嚴禁疫區的農副產品外運到非疫區,特別是茄科農副產品。需要外運的農副產品以及活畜毛、皮等都要嚴格進行檢疫檢查或消毒處理。
7.2農業防治
7.2.1選用抗病品種
選擇適宜的品種,根據種植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來選擇具有高抗病能力的脫毒品種,以降低蟲害的發生幾率。選擇好品種后要對種薯進行處理,在切種時要對刀具進行消毒,可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7.2.2輪作倒茬
發生馬鈴薯甲蟲的地塊,應與其它非茄科作物輪作,可減輕危害。
7.2.3秋翻冬灌
為了縮小馬鈴薯甲蟲疫區范圍和保護非疫區的安全,當前茬馬鈴薯收獲后,立即進行秋翻冬灌,破壞害蟲的越冬場所。
7.2.4鏟除自生苗
鏟除田邊地頭自生的馬鈴薯及其它茄科雜草,以減少侵染源。
7.2.5人工捕捉
對小塊的馬鈴薯地塊,可2d~3d檢查1次,并且對各個蟲態都進行人工捕殺,及時消滅越冬成蟲、幼蟲,及時摘除葉片背面的卵塊。
7.2.6集中種植
對疫區要對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集中種植,以便于統防統治,提高防效。
7.2.7化學防治
選用無公害農業允許使用的殺蟲劑交替使用,以減少害蟲產生抗藥性。第一代幼蟲的防治可選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2500倍液,或20%啶蟲脒可溶性液劑8000倍液~10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第二代幼蟲的防治可選用20%氰戊菊酯(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功夫)2500倍液~3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樂斯本)1500倍液~2000倍液。也可選用2000倍液的蘇云金桿菌(100億孢子/g,每667m2用量50g),或用2.0%阿維菌素3000倍液~5000倍液進行防治。防治時要連續交替用藥3次~4次,每次間隔5d~7d。
(作者單位:8365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阿葦灘鎮農業(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