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兵 徐永進
恩施市是茶葉的優勢生產區,種植面積30余萬畝,轄區出產的恩施玉露茶有色、香、味俱佳之特點,尤其富含硒元素,為恩施茶葉注入了新的活力。茶網蝽屬該區域茶葉生產重要害蟲,文章闡述了該蟲形態特征,在轄區內發生規律,提出在本市防治策略,即壓前控后,挑治當代,把防治工作重點放在冬季清園工作上的建議。
茶葉是恩施傳統農業,有色、香、味俱佳之特點,有提神醒腦、助消化、防輻射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之功效。在區域內,適種區域廣,區內17個鄉鎮辦均可種植,部分鄉鎮已成為主導產業,財政扛桿,尤其富含硒元素,為恩施茶葉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提高區域內茶葉產量和品質,茶網蝽是茶葉生產最大的障礙。2006年茶網蝽只在恩施市二高山紅土鄉零星發生,隨后發展到龍鳳鎮的杉木壩,目前擴展到全市普遍發生,呈多發暴發之勢,已成為區內茶葉生產上的主要害蟲。
茶網蝽:屬半翅目,網蝽科,冠網椿屬。可危害茶樹、油茶等。以成、若蟲群集葉背刺吸汁液,致受害葉呈現密集的白色細小斑點,遠看一片灰白。葉背現黑色粘液狀排泄物,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致葉片脫落,樹勢衰弱,茶芽萌發緩慢或停滯,甚至整叢死亡,影響產量和品質。
1形態特征
1.1成蟲
體長3-4mm,體小扁平,暗褐色,前胸具網狀花紋。翅長橢圓形,膜質透明,滿布網狀花紋。前翅有一縱粗脈,中間具2條暗色斜斑紋。
1.2卵
長橢圓形,乳白色,稍彎曲,上覆黑色帶光澤的膠狀物。
1.3若蟲
體形似成蟲,約5齡。5齡若蟲體長約2mm,黑色,復眼紅色,翅芽明顯,腹部背面第七、八、十節各有一突起物,邊緣暗白色,體節兩側有8對刺狀突起。
2生活習性
茶網蝽世代重疊非常嚴重。很難嚴格劃分出代別來。以卵在茶叢基部葉背中脈及兩側組織內越冬,低山茶園也可以成蟲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孵化,5月上、中旬為第一代若蟲盛發期,5月中旬至7月中旬為成蟲發生期,6月中、下旬為第一代成蟲發生盛期;第二代卵期6月下旬~7月下旬,7月下旬-10月下旬為第二代若蟲期,8月中旬進入若蟲盛發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進入第二代若蟲盛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第二代成蟲發生期,9月下旬至10月為成蟲盛發期,進入11月以卵或成蟲越冬。
3防治方法
茶網蝽的防治,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防針,堅持“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對茶網蝽的防治采用壓前控后,挑治當代。壓前主要掌握冬季清園,加強農業防治等技術。
3.1冬季茶園管理
3.1.1翻耕施肥
結合冬季施基肥對茶園進行翻耕,挖土深度15-20cm,以不傷茶根為宜,然后沿茶蓬邊緣滴水線開溝深施,科學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為輔,嚴格控氮增鉀,改善作物營養條件,促進茶樹健康生長,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耐蟲危害能力。
3.1.2選擇優質抗病耐蟲危害品種
新建茶園、低產衰老園,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選育抗性強、品質優、易于加工的好品種。如選種無性系良種茶樹品種福鼎大白、龍井43、鄂茶10號等。
3.1.3加強茶園管理
適時修剪,剪去受凍害枝葉,清除枯死病蟲枝,輕剪深度為3~5cm,深剪10~15cm,臺刈離地面40cm。對修剪的枯枝病葉帶出園外集中深埋或火燒處理,減少病蟲橋梁。
3.1.4藥劑封園
噴施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200倍液等防治越冬病蟲,特別是茶樹中下部葉片,要噴濕噴透。石硫合劑呈堿性,提倡單獨使用,不能與一般農藥以及波爾多液等堿性農藥混用,器具使用前后都要清洗干凈,防止出現中和現象,致使器具腐蝕受損。石硫合劑對人的皮膚有強烈腐蝕性,并能刺激眼鼻,使用時宜注意防護。
3.1.5利用生物調節劑,促進茶早生快發
施用“碧護”0.136%吲乙.蕓可濕性粉劑,每畝3克兌水50公斤噴霧,能夠打破茶芽休眠,活化細胞促進細胞分裂和新陳代謝,促進根和芽早生快發。
3.2采摘期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物別是藥劑防治嚴禁普遍施藥,對發生重的茶園采用挑治。
3.2.1物理防治
成蟲盛發期,每畝懸掛幼蟲黃板25-30張,黃板采用直角折面,懸掛高度為約高于茶叢頂部5-10cm。
3.2.2藥劑防治
第一代幼齡若蟲發生盛期是防治該蟲的關鍵時期。一代若蟲發生較整齊,群集性強,抗藥力弱,故防治效果較好。藥劑可選用20%甲氫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聯苯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噴霧。噴藥要求均勻周到,使葉片背面都能沾上藥液。隔15天左右再防一次效果更好,對控制全年蟲口作用大。施藥防治后,要達到安全間隔期才能采摘。
(作者單位:1.445000湖北省恩施市農技推廣中心;2.445000湖北省恩施市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