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瑞昕
摘 要:首先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個方面,匯總和梳理近年來關于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機理的研究成果,然后整理眾學者在理念轉變、業務轉型、經營模式、人才培養等方面有價值的建議,同時嘗試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判。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金融監管
一、引言
當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目標客戶類型、消費習慣和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對商業銀行產生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使得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和價值實現方式亟待發生根本性變化,多樣性、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客戶追求越來越普遍。因此,鑒于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日趨強烈,在運營機制、商業模式和管理理念上都遭受到巨大的沖擊。對此,近年來學術界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豐碩。本文將整理和歸納這些成果,匯總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機理,同時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判。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近年來,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文獻,有定性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定量分析方面的成果。
定性分析方面,李佳(2015)從功能觀視角得出,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支付中介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功能,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本質在于對金融功能的復制,從而對傳統銀行業的競爭沖擊。蔣艷麗(2018)認為,互聯網金融近年來進入人們的視野,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呈現擴大化趨勢,其影響在于革新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源于互聯網金融的價格發現功能,通過雙方議價,對銀行利差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的沖擊最為劇烈,進而嚴重影響商業銀行整體盈利。戴光偉(2018)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表現在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方面是銀行業務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因為互聯網技術尊重用戶真正需求入手,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機構的收入方式,重視用戶體驗和個性化,獲得大量用戶尤其是網民的青睞;另一方面,銀行面臨著優勢被蠶食的風險。互聯網技術的特點就是便捷、高效和低成本,很容易把商業銀行的客戶給吸引過去。
定量分析方面,管仁榮(2014)發現,大部分文獻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影響都是基于定性分析給出研究結論,因此他從理論出發,利用DEA方法測度出了互聯網金融發展對11家商業銀行運行效率的量化影響,包括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綜合效率、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等方面。結果發現,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的影響為正,但是對銀行業整體規模效率為負。鄭志來(2015)基于“互聯網+零售”對傳統零售業經營業績、商業模式的視角展開分析,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和資產業務方面的影響路徑存在相似性。基于案例分析,趙清輝(2015)從資產、負債和利潤三個角度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羅長青(2016)研究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影響,互聯網金融通過中介作用對信用卡業務存在溢出效應,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吳芊惠(2018)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影響,發現這種影響存在一定負效應。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對策與建議
商業銀行的應對對策方面,學者們從理念轉變、業務轉型、經營模式、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建議,應該值得業界思考和借鑒。
管仁榮(2014)肯定轉變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重要性,商業銀行需要把“客戶中心主義”擺在發展的更突出位置,并實現客戶細分。其次,經營方式上要充分整合互聯網技術與銀行核心業務,提供“一站式”金融綜合服務,在資金管理、支付管理、資產管理、交易管理、信息管理和客戶管理等方面施行立體化、專業化的服務模式,積極開展線上與線下業務的整合,實時跟蹤和保障服務質量,征求用戶意見。
李佳(2015)認為商業銀行轉型,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工具和技術平臺,與傳統業務形成“互補性”融合,提升金融功能整合和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還需要加強金融監管,明確監管主體,制定合理的監管規則和監管法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利用先進的金融科技工具,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有效提升監管效率和監管質量,積極實施建立全行業監管無縫對接,利用市場力量,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全覆蓋的個人和企業征信體系,打破商業銀行固化模式。
趙清輝(2015)提出,要建設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共贏平臺,用來培育商業銀行利潤多元化機制,從而為企業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業務方面需要拓展小額批量貸款業務,構建商業銀行大眾理財平臺,利用商業銀行資源優勢、交叉銷售優勢、業務整合優勢,考慮與同業或非同業結構展開廣泛合作,與第三方支付、各類電商以及收單工具結成行業聯盟,形成全方位一體化的新型金融服務體系。
鄭志來(2015)指出,減緩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要優化商業銀行的現有市場結構和經營模式。通過電商平臺的整合與引導,有效促進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業務的結合,進一步發揮商業銀行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方面的天然優勢。同時,結合互聯網創新特點,進一步豐富拓展銀行金融服務渠道,通過為客戶提供信息終端、交易終端等應用產品滿足專業化高端客戶需求,提供更加貼身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增加中小型銀行數量,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
羅長青(2016)提出商業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重點需要利用大數據資源和技術,深度挖掘數據和信息的價值。同時,需要積極培養金融人才,包括金融產品分析專員、電子商務人員、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員等。重視大數據的統計作用,進行全方位統計和綜合,通過數據的采集、分類、提取,得到高精度的征信數據便于商業銀行選擇和風險甄別。
蔣艷麗(2018)認為,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首先要從掌握客戶消費習慣切入,同時加強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業務,提高效率,建立流程完備和數據交互緊密的金融系統產業鏈生態體系,加快業務協同創新。
戴光偉(2018)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上闡述了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戰略上積極順應和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實施“科技興行”的發展戰略,帶動業務延伸,促進信息技術與銀行業務深度融合。
四、結語
實際上,中國商業銀行近十年來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互聯網金融沖擊下,轉型之路任重道遠。對此,不僅政策界和業界充分重視該問題,同時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諸多學者對此做出全方位的探索和分析充分證明,商業銀行亟需轉變發展思路,刻不容緩。而未來的研究在具體業務和前沿方向上應當會有更大的突破,可能會圍繞互聯網銀行、產業鏈金融、線上支付全面普及等方向展開探索,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科技的利用也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1]王文娟,趙夢珂.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前瞻[J].中國金融,2018(20).
[2]胡曉.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現狀與趨勢[J].時代金融,2017(30).
[3]劉昊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管理觀察,2017(35).
[4]孫風艷.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01).
[5]鄧小月.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與合作分析[J].時代金融,2016(14).
[6]劉忠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J].財貿經濟,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