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錦
摘 要:在市場共享、渠道共享、物流共享等資源都進入共享時代,零售業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越來越多的消費通過網購實現,實體店客流和消費量萎縮明顯。然而由于即時消費需求始終存在,因此實體店尤其是便利店的存在依然具有較堅實的基礎,其中社區便利店更是在共享時代具備升級換代的條件。本文首先分析了共享經濟時代零售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共享經濟時代下社區便利店面對的挑戰和機遇,進而探討在共享經濟時代下社區便利店如何以小博大。
關鍵詞:共享經濟;社區;便利;剛需;多元化
序言:顧名思義,社區便利店就是開設在居民生活區,提供便利消費服務的小型購物場所。傳統社區便利店主要是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費需求,提供的產品主要是生活日常百貨、蔬菜水果等。便利店的核心優勢在于距離,能夠滿足消費者即時消費需求,產品或服務的交付時間很短。然而,隨著共享經濟越來越發達,在共享的平臺下,一方面消費者的非迫切消費需求能夠在電子商務網中得到更好的滿足,另一方面市場和物流等資源的開放共享,使得社區外供應商具備了快速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客戶獨占性下降。盡管社區便利店在共享時代面對著與其他實體店一樣的挑戰,但其卻具備其他實體經濟不具備的優勢,即作為線上線下零售或服務的末端載體的價值。在共享經濟時代,任何共享的平臺、產品或服務,都必須解決最后幾十米的服務問題。因此社區便利店在共享經濟時代,具備以小博大的條件。
一、共享經濟時代零售業發展特點
共享經濟的發展是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壯大的,通過網絡和通信技術大大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和不充分、資源流動配置的問題。共享經濟的共享涵蓋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包括信息共享、渠道共享、市場共享、生產共享、物流共享等,通過各種資源的開放共享,使得交易的發生突破了時間、空間、人群、行業等諸多限制,在為供求雙方帶來無限刺激的想象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和迷茫,其中作為共享經濟下影響最大的零售業,已經發生并且還將發生令人驚嘆的變革。
首先是共享下的交易無邊界化。隨著電子商務系統網絡逐漸覆蓋每一個角落,無論是供給者還是消費者,只要有網絡信號,就能夠展開任何交易。共享下沒有了永遠固定的市場分割、沒有了始終牢固的客戶關系。只要供求雙方能夠通過網絡或者線下連接,就能夠實現所要的交易。電子商務平臺就是將貨源、客源、物流及信息等拉到平臺上來進行共享,從而實現了零售業的無邊界化。
其次是線下、線上融合化。借助網絡共享平臺實現了信息和交易渠道的共享,但最終產品是服務的交付及消費,絕大多數都要依賴于線下,因此線下必須有相應的服務載體。同樣,消費體驗除了網絡上的豐富刺激外,實體店消費仍然有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基礎,線下實體店也必須同時發展線上,更多地從共享平臺上獲取資源及營銷自己。
消費體驗兩極化。從共享經濟時代下的零售消費心理和消費需求分析看,消費需求及體驗出現了兩極化,一極可以稱為物質消費,另一極為精神消費。所謂的物質消費是指對產品或服務的實際用途的需求得到滿足,只要能夠及時獲得產品或服務即可,而不在乎消費的渠道或地點。而精神消費,聚焦的并不是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消費本身,而是名義上以購物為理由,而滿足活動身心、與人溝通等需求。因此,在共享經濟時代,零售業在極度提高資源和信息的豐富度、服務的效率的同時,還必須客觀認清消費需求的內在本質結構。
二、共享經濟時代下社區便利店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社區便利店與大型百貨、超市以及門市店相比,由于其臨近消費者,且消費群里規模、類型及活動規律都相對可靠,其受到的共享經濟的沖擊相對較小。但也正因為如此,便利店受限于經營空間和市場空間,其對社區居民的消費依賴十分明顯。共享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提高,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同時,在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如何進行創新發展也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共享經濟時代下,傳統社區便利店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
一方面社區便利店主營業務中很大一部分商品消費被網購替代。便利店的核心價值就是便利,能夠在短時間內讓消費者獲得真真切切的產品或服務,同時提供售后服務也十分便利。但在便利店主營商品中占較大比重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其消耗具有一定的周期規律性,并且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很高。因此社區居民不需要頻繁地且十分急切地進行采購,這樣一來網購平臺上共享出來的商家或貨源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個更好的選擇,目前的物流服務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這類商品的定期采購需求。實地考察社區便利店可以發現,這類商品的周轉率明顯下降,一不小心就會買到過期或者布滿灰塵的產品。
另一方面由于物流能力的共享和各種消費類APP的普及,導致社區便利店之間,以及其他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加劇。傳統便利店具備地理上的優勢,本社區居民作為目標市場相對固定,一般很少受到外來供應商的沖擊。然而隨著物流能力共享和消費信息的共享,更多的周邊供應商,無論是其他社區的便利店,還是百貨商超,甚至是其他街邊店,都能夠服務于臨近社區的居民。因此在非標準化的商品方面,如蔬菜瓜果等,社區便利店又被迫不斷提升性價比或者差異化。
因此,共享經濟對于整體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的分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從正面看也為所有供給者提供了更大市場,更多的渠道和信息。對于消費者則是提供了更多的消費福利,不僅是選擇權還是商家競爭帶來的消費成本下降。當然,共享經濟也同時給兩方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共享使得市場更透明,各種要素流動加劇,競爭十分激烈。而對于消費而言,消費的沖動和盲從加劇,在選擇上也更加迷茫。
在共享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模式、定義被顛覆,同樣的社區便利店也將被重新定義。而在研究社區便利店如何在共享經濟潮流中劈波斬浪前,必須認清共享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和本質特征。無論共享經濟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都必須認識到:第一,消費的即時性和隨機性是消費的基本特征,不會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而消失。也就是社區居民盡管十分習慣于網購,但始終不會像機器一起,能夠始終對個人及家庭的所有消費進行精確地記錄和安排。尤其是對于同質化和價格標準化的產品而言,網購的消費體驗不足以超越隨性購買的愉悅時,隨需隨買的便利店反而是更好的選擇,更何況社區居民中還有相當比例的老人和青少年,他們更傾向于在便利店里購買隨機需要的日常用品。第二,便利店在即時消費類的商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生鮮類商品盡管也已經出現了快送,但相對而言便利店在保存和交付上都更能夠保障產品的品質,因此消費者對于能夠在離家最近的地方獲得最新鮮的蔬菜瓜果、奶制品等易變質商品的需求始終是旺盛和迫切的。基于此,社區便利店就有存在的基礎,而結合在共享經濟時代下便利店在共享系統中可能承擔的新角色,還可以探索升級換代的方向。
三、共享經濟時代社區便利店如何以小博大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社區便利店如果還是固守本社區以及傳統的經營模式,必然會在社區內外各種沖擊力量下難以為繼。社區便利店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必須充分挖掘自身在共享經濟系統中的發力點,順勢而為,以小博大。本文認為社區便利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第一,改變店面面貌和產品品質。傳統社區便利店大部分都是個體經營為主,規模大一些的是連鎖品牌,如華聯、蘇果、好樂買等。個體經營的社區便利店普遍裝修隨意,貨品擺放雜亂擁擠,實地消費體驗不佳。連鎖品牌相對好些,但也不能完全做到標準化。而在產品品質方面則更加糟糕,目前在消費者的印象中,個體經營的社區便利店已經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連鎖品牌也頻頻出現質量問題。在共享經濟時代下,消費者已經具備高度自由的選擇權,社區便利店首先必須解決的是統治產品的品質問題,以及對消費環境的優化。做好這項基礎工作,能夠大大抵消因為價格、品質方面帶來的競爭,而突出自身地理位置的優勢。
第二,實現線上線下“雙線”合作模式。一方面,社區便利店可通過與線上的電商平臺合作,補充線下商品的種類,拓展經營范圍,這不僅能給居民提供更多的商品選擇性,還能有效降低商品的成本和價格。另一方面,傳統社區便利店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社區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直接通過移動客戶端與便利店商家進行溝通、商品預定、支付以及取貨等問題,實現“線上銷售、線下自提”的模式,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下,面對全新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傳統社區便利店更應積極轉變經營理念。
第三,建立作為終極“驛站”的服務能力。在共享經濟系統中,社區便利店具備發展成為終極“驛站”的條件,利用自身是最靠近消費者的經營實體的優勢,便利店能夠作為共享經濟最前沿的服務陣地和營銷陣地,可以提供包括網購倉儲和售后、品牌營銷等服務。例如很多社區便利店已經加盟菜鳥驛站,提供收發快遞的服務。也有一些便利店加盟特定的網購平臺,如京東小店、天貓小店等。至此,社區便利店從傳統的代理零售,轉變為兼零售、物流服務、小型倉儲服務、售后服務、營銷服務等與一體的多元化社區商業實體。
第四,提升服務共享能力。社區便利店也可以通過連鎖標準化模式,將綜合化服務模式進行廣域復制,并建立基于社區便利店的共享服務網絡或平臺,從而將原本孤立在各自社區內的便利店進行整合協作,為更大范圍內的社區居民提供共享化的服務。從這個方面看,規模較大的連鎖社區便利店轉型的難度比較大,反而是傳統個體經營的便利店或者發源于共享經濟時代的新興便利店,更容易快速建立起綜合化的經營模式,因為這種轉變涉及店面布局、人員及設施配備等各個方面。
此外,社區便利店還可以嘗試在普通產品和服務銷售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距離優勢,積極拓展服務項目,一方面提升送貨服務到家的能力,進一步為社區居民解決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即時消費的需求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服務到門而附加一些社區服務的責任承接,尤其是針對老人和小孩的關懷、監看等,與社區物業、安防及居民一起構建起和諧溫暖的氛圍。概括而言,就是要豐富和提升社區便利店的服務和品質,從以產品銷售為主導的零售實體,轉變為以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社區商業服務實體,不斷擴大便利店在居民消費群體中的影響力,以此實現傳統社區便利店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郭俊輝.店內布局、顧客體驗與光顧意愿之間的關聯性——基于中日連鎖便利店的對比[J].中國流通經濟,2018(11).
[2]李易,邢渭來,曹昊,王飛燕,王少妍.基于比較視角的新型便利店問題研究——以羅森和蘇果為例[J].市場周刊,2018(10).
[3]林莉.移動互聯時代下國內社區便利店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7PS營銷理論[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
[4]梁妮.基于共享經濟思維的社區便利店創新發展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8(02).
[5]王青燕.基于快消品電商的“O2O+社區便利店配送”模式研究[J].中國儲運,2017(10).
[6]賈琳琳.互聯網時代我國傳統社區便利店的創新與發展[J].現代企業,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