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得峴
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健康落地,需要綜合考量當地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對策來達成。強化領導重視力度、加大政策宣傳與普及、解決退耕地認定并及時調整、提高政策補助標準和確保經費能夠專款專用是解決新一輪退耕還林更快落實的主要措施。退耕還林領導小組所屬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新一輪退耕還林的重視,科學理性應用相關措施促進新一輪退耕還林的順利推進。
一、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面臨的問題
1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的問題
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規劃建設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并且立足于農民的切身利益,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林種、樹種,對植被進行優化配置,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聯。
2農民自愿與政府引導的問題
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應關注民生,重點考量農民的意愿,選擇性退耕,合理選擇林木品種。在還林方面,農民可以將林地流轉給大戶、合作社或者公司,農民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行選擇還林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及林業部門不能因此而降低退耕還林管理力度。
3統籌規劃與突出重點的問題
按照中央領導的要求以及《新一輪退耕還草總體方案》中的要求,2020年必須將全國嚴重沙化耕地以及滿足相關條件的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另外,還應科學制訂退耕還林總體實施方案,合理安排年度任務,明確退耕還林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治理對策。對于生態環境脆弱、集中連片的困難區域,可優先安排退耕還林。
4退耕還林與耕地保護的問題
退耕還林退的是25°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甚至出現沙漠化問題,糧食產量較低,對于糧食生產的影響比較小。但是,這類耕地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如沙塵暴、泥石流等,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生態治理和保護對策,就會導致農業生產水平不斷下降,甚至會對糧食生產起到限制作用。
5工程建設質量與數量的問題
在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質量控制。過去,林業發展重點關注林地面積、林木密度、成活率等因素,而現如今,應重點關注林地的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結構形式、林分結構等因素,獲得林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豐收”。
二、對策與建議
1高度重視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工作
一是繼續實施好鞏固成果專項的掃尾工作。對退耕還林工程進行優化設計,對退耕還林成果進行規劃。二是切實抓好自查驗收問題的整改,對不合格面積及毀林復耕的問題,要制定整改措施,進行跟蹤監督,確保面積不減少并成林成材。三是強化政策支持。第一,與資源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對于已經符合國家和地區公益林要求的項目,納入中央、地方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中。第二,有些經濟林、速生豐產用材林以經營收益為目標,沒有納入公益林范圍,可以允許農民合理經營或者依法流轉。第三,加快發展后續產業,綜合考慮當地市場因素、管理因素、人才條件、技術條件等,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同時,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把廣大退耕農戶與市場聯結起來,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第四,嚴肅紀律。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宣傳教育,使得農戶能夠明確自身職責和任務,禁止毀林復墾,合理合法地進行林木經營。對亂征亂占退耕還林地、擅自復耕等行為,要嚴厲查處并通報、曝光,以期起到應有的警示作用。
2準確把握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根本目的
退耕還林工程的主要目標是增加森林面積,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對此,應堅持生態優先、兼顧經濟的原則,對于生態水平比較低的區域,重點推進工程建設,使得退耕還林工程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另外,在林地建設樹種的選擇方面,要首選涵養水土效果好的樹種,以鄉土適生樹種為主,特別是陡坡耕地上要引導農民多種植生態效益好的林木。
3適當調整實施范圍
建議國家在實施范圍上不以25°以上陡坡耕地為強制標準,按照坡耕地所處的位置、農戶的意愿做為實施退耕還林的基本條件,以達到突出連片治理效果、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實現生態脆弱地區坡耕地應退盡退,確保退耕還林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4提高補助標準
一是提高種苗造林補助標準,解決苗木質量不高和施工勞務費用偏低所造成的造林成活率低、工程質量差的情況;二是提高現金補助標準,改善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和退耕后續發展。
5加強對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指導
新一輪退耕還林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前期的土地丈量、作業設計以及后期的施工、檢查驗收等環節要求比較嚴格,對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的政策業務水平及能力有較高要求。基層林業技術人員普遍存在著業務不熟、工作目標不清晰、工作措施不到位等情況,在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應加強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和指導,提升其政策業務技術水平,從根本上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規范實施及工程質量。
6強化部門協同,合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
新一輪退耕還林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發改、財政、林業、國土、水利、扶貧等諸多領域和部門,這些部門須加強協作,研究解決影響工程推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統籌安排扶貧、農業、水利、交通等財政專項資金和地方生態建設投資,整合資源,集中資金,突出整體治理效果,改善退耕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戶收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7開拓創新,提高退耕還林的質量效益
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中,要引導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式多種多樣,要因地制宜,鼓勵退耕還林林地林權依法流轉(指森林或林木所有人或是林地使用權人將其森林、林木的所有權或林地使用權依法全部或部分轉移給他人行為,形式包括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和抵押等)。
總之,針對工程存在的問題,采取適當提高提高農戶的補助資金、加強對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加強部門間協調聯動等措施,確保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確實發揮保護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
(作者單位:125200 遼寧省綏中縣林業工作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