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民族民間舞教育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民族民間舞教學具有獨特的內涵和要求。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能夠豐富幼兒對少數民族的認知,養成幼兒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接納之情,提高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舞教學的策略有:創設優良的民間舞學習環境;選擇恰當的民間舞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幼兒;舞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148-02
幼兒藝術教育是幼兒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進一步加強幼兒對于美的感受和體驗,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和傳遞美。”而舞蹈教育在幼兒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舞蹈教育能夠提高幼兒審美能力,鍛煉幼兒身體素質,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幼兒舞蹈教育的主要內容包含:自由律動、集體舞、歌演奏、民間舞[1]。民間舞又稱民族民間舞,是由勞作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并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2]。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在幼兒園舞蹈教育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這是因為幼兒教師對于民間舞的教育價值認識不到位、民間舞的表現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不親近、表現形式需要依靠較復雜的動作結構完成等。然而民間民間舞蹈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價值還遠遠未被挖掘,本文闡明了民族民間舞教育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價值、開展民間舞教學的可行性以及開展幼兒民間舞教學的策略。
一、幼兒民族民間舞教學的特點
幼兒民族民間舞教學是指在幼兒園中依據幼兒的特點而開展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幼兒民間舞教學吸收了學前教育學和舞蹈學的理論基礎,具體來說,學前教育階段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活動的教學特征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教學內容定位于初具階段,內容的選擇要以幼兒的接受能力為準,要貼近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二是教學目標不盲目追求幼兒舞蹈水平和藝術水準的提高,而是注重幼兒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鑒賞及表達能力的發展;三是教師的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要善用游戲、邊唱邊跳等形式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四是對學前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教學成果宜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指標,不單單是以學生舞蹈水平的提高為標準,還要考慮幼兒的藝術情感、社會適應等整體性的發展要求。[3]
二、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價值
(一)豐富幼兒對少數民族的認知
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能夠拓寬幼兒對少數民族的認識,增進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幼兒對少數民族舞蹈的興趣。少數民族舞蹈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舞蹈內涵極其豐富,其背后所展現的是各民族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甚至是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民族信仰等,學習少數民族舞蹈是幼兒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民族民間舞具備載歌載舞的呈現形式,載歌載舞的表達形式契合了幼兒的心理特點,成為幼兒較為常用的藝術表現方式。少數民族舞蹈應成為幼兒藝術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幼兒在學習民族舞蹈時,教師會向幼兒介紹舞蹈的音樂背景以及舞蹈動作的含義,幼兒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會對少數民族的人、事、物展開積極聯想,進一步增加幼兒對少數民族的親近感,從而提高其學習民族民間舞的興趣。
(二)養成幼兒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接納之情
少數民族舞蹈融合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地域特色,以獨特的民族音樂和民間服飾為支撐,幼兒通過學習少數民族舞蹈,可以間接地了解到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的認識與情感,讓幼兒不僅能夠基本理解本民族與他民族的差異,而且要使幼兒萌發“各個民族是一家”的團結友愛的積極情感,進而使幼兒學會理解差異、接納差異、包容差異。
(三)提高幼兒藝術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指“欣賞者在進行審美活動時所伴隨的一系列感受、理解、鑒賞和創造的能力。”[4]審美能力結構主要包括: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審美創造力。民族民間舞蹈中所具有的配樂美、歌唱美、服飾美、形體美、動作美和造型美,能夠有效發展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民族民間舞蹈中包含著的形式美、造型手段和輔助表現手段在培養幼兒審美理解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而有關民族民間舞蹈的繪畫、手工、表演活動則能夠提高幼兒的審美創造能力。[5]
三、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舞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優良的民間舞學習環境
1.巧用明亮整潔的舞蹈教室。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舞蹈的環境對于培養幼兒對舞蹈的興趣是十分關鍵的,幼兒在優良的環境下更易受到教師的感染與保持積極愉悅的情緒狀態。一間功能良好的舞蹈教室應當包括較大面積的落地鏡、高度適宜的把桿、照明良好的燈光以及柔軟的瑜伽墊。在滿足了以上配備要求的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環境。比如這周的藝術領域活動主題是傣族舞,教師可以搜集傣族舞蹈的傳統服飾圖片、傣族的經典建筑照片、傣族舞蹈中的經典孔雀造型等,貼在舞蹈教室的四周供幼兒欣賞;教師還可以利用在以傣族舞蹈為主題的美術活動上 幼兒與教師共同制作的手工作品或繪畫作品,并將其布置在教室顯眼的位置上。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舞蹈的環境,幼兒能夠不自覺地加深對民族舞蹈美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民族舞蹈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讓幼兒欣賞優秀民族舞蹈作品。藝術作品是激發幼兒舞蹈天性的重要資源,幼兒在欣賞作品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審美意象可幫助他們在舞蹈教育中獲得表現靈感,以便使其對舞蹈的表現更加生動、豐富而有個性。幼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園所的多媒體資源,每周為幼兒安排一到兩次民族舞蹈作品的欣賞時間,所選擇的民族民間舞蹈應當兼具適宜性和表現美的特征。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引導幼兒思考,使幼兒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更好地去體驗舞蹈、創作舞蹈、展示舞蹈。[6]
3.在幼兒園其他活動中融入民間舞蹈主題。將民族民間舞蹈巧妙融入幼兒園美術、表演、社會活動中,能夠全面提升幼兒對民間舞蹈的認識、增進幼兒對民族文化的體驗,增強幼兒學習民族舞蹈的興趣。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藝術領域活動的主干之一,它在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中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教師可以在繪畫活動或手工活動中添加民間舞蹈的素材,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民間舞蹈服飾的特點和民族舞蹈的形態動作,接著讓幼兒展開畫一畫或者做一做的實際操作過程,在操作中幼兒能進一步感知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也能體會操作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社會活動向幼兒傳遞民族團結、互助互愛的思想,可以先為幼兒講一些民族故事或者風俗習慣,再進一步引導使其形成各個民族之間要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觀念。最后,教師可以利用表演活動讓幼兒穿上簡單的民族服裝,表演一些自己掌握的民族舞蹈,通過舞臺的搭建,幼兒充分展現了自己,鍛煉了舞臺表現力,也體會到表演的樂趣。
(二)選擇恰當的民間舞教學內容
1.選擇以幼兒接受能力為基準的形象有趣的動作。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的材料發生興趣。”民間舞蹈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激發與維持兒童的興趣至關重要。由于少數民族舞蹈的類型極為豐富,許多舞蹈雖然具備較高的觀賞性,但由于其舞蹈動作難度較大,而幼兒舞蹈基礎薄弱并且接受能力有限,如果選用難度較大的動作將導致幼兒在舞蹈學習過程中不僅難以掌握其動作的精髓,還可能打擊幼兒的自信心,降低幼兒學習少數民族舞蹈的熱情。因此,在舞蹈教材的選用上,教師應以幼兒的動作能力為基礎,挑選一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形象有趣的動作,以調動幼兒學習民間舞蹈的積極主動性。以傣族舞蹈《金孔雀》為例,其中經典的孔雀手形、模仿孔雀造型的身體形態以及孔雀低頭喝水的動作,既體現了民族舞蹈的優美與獨特,又滿足了幼兒對形象有趣的學習內容的要求。教師可以設置一定游戲情境,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美麗的孔雀,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會自覺進行模仿,這樣就確保幼兒能較快掌握民族舞蹈動作的要領,繼而提高民間舞蹈教學的效果。
2.采用節奏感強、明快愉悅的民間舞音樂。經研究顯示,節奏感強、輕快愉悅、節段出現較多重復的音樂類型更容易引起幼兒的興奮感,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因此在選擇民間舞蹈音樂時要注意選擇具有這樣特征的音樂。比如,中國舞蹈學院出版的民族民間舞考級一到三級的教材內容中的一些曲目就比較適合用來當作幼兒的民間舞教學教材,其中一級舞蹈《小紅扇》、三級舞蹈《企鵝》以及三級舞蹈《長辮子》,具備音樂節奏感強,情緒歡快的特點,選擇這樣類型的舞蹈音樂能夠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掌握民間舞的基本動作,提升幼兒的藝術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采用游戲形式增強活動趣味性。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的天性得到解放,幼兒的認知、情緒及社會性獲得發展,游戲還給予幼兒較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材料,并且使他們能夠不再被大人管制約束,這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采用游戲形式進行教學能夠對兒童施以有效的教育。教師在創編舞蹈教學活動時,應當注意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重視活動的情節化、趣味化,使幼兒能夠對游戲中的角色產生興趣;二是重視游戲動作的簡單性、生動性,降低幼兒學習舞蹈的難度;三是重視游戲情境的連貫性、真實性,使其能夠助力于幼兒學習能力的提高。[7]
2.運用動作示范教學法提升教學效果。模仿是幼兒的天性,在幼兒舞蹈教育中模仿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手段,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采用動作示范法開展幼兒舞蹈教學活動。由于幼兒的發展水平處于初級階段,教師應盡量降低動作的模仿難度,并增強動作的生動性,從而使幼兒樂于模仿,善于模仿,提升幼兒的舞蹈動作水平。教師還應注意示范方式的步驟性。若是純粹地將一套舞蹈動作示范給幼兒,很難保證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和連貫性。況且幼兒的記憶能力有限,不能完整地記憶一整套動作。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反復示范、重點示范、分動作示范等多種示范方法,充實示范教學。
3.適時鼓勵培養幼兒自信心。教師要善于利用鼓勵教學法,這對初學民間舞蹈的幼兒建立自信心有著積極正向的作用。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閃光點,看到幼兒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點滴進步,幫助幼兒體會學習民間舞蹈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的能力和發展水平,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有針對性地制定幼兒成長計劃,讓幼兒自信快樂地學習民間舞蹈。
參考文獻:
[1][4][5]鄭中建.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對幼兒審美能力影響的研究[D].2013.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74+214+206.
[3]羿千喜.論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必要性[J].大眾文藝,2014,238-239.
[6]杜玉.關于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舞蹈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6,118-119.
[7]羅棚.關于增強學生幼兒舞蹈學習興趣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5,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