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蓮
[摘要]目的 探討改進式折刀側臥位在術后壓瘡預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4例長時間行側臥位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2例。觀察組采用改進式折刀側臥位,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比較兩組術后的壓瘡發生情況和患者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壓瘡平均面積為(0.43±0.11)cm2,明顯小于對照組[(11.31±3.57)c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進式折刀側臥位應用于手術患者,能減少患者因長時間側臥位引起的壓瘡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折刀側臥位;壓瘡;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4(a)-022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mproved folding knif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in prevention of pressure ulcer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124 case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ong-term lateral decubitus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the improved folding knif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Postoperative pressure sore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verage area of pressure ulc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0.43±0.11) cm2,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1.31±3.57] cm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folding knif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in surgical patients can reduce pressure ulcers caused by long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Improved folding knif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Pressure sore; Effect
壓瘡又稱壓迫性潰瘍,是指在多種促成因素或混合因素條件下,患者身體局部組織因長時間受到壓迫,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組織缺氧、缺血和營養不良,發生組織壞死或潰瘍的現象[1]。壓瘡的產生主要和手術采用的體位、受壓時間長短和麻醉方式有密切的聯系。研究數據顯示,采用長時間側臥位手術的壓瘡高發人群,發生率為4.7%~60.0%。其中手術時間越長發生的概率越高。壓瘡的出現不僅嚴重影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加劇了醫患、護患的糾紛。目前臨床研究顯示,治療壓瘡無好的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2-3]。本研究在預防壓瘡的應用上采用了改進式折刀側臥位,取得了顯著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4例長時間側臥位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2例。觀察組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22~64歲,平均(45.60±7.31)歲;手術時間1~6.6 h,平均(3.11±1.45)h。對照組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20~66歲,平均(47.12±6.90)歲;手術時間1~6.8 h,平均(3.23±1.44)h。兩組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采用側臥位手術>3 h的患者;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所有患者均在18周歲以上,無手術禁忌證、無皮膚?。虎芩谢颊邿o重大臟器疾病和心腦血管疾??;⑤意識清晰,能正常交流。排除標準:①手術失敗患者和術后恢復不佳的患者;②術前患有壓瘡和嚴重營養不良患者。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兩組的手術和麻醉方式接近,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后在骨突處墊啫喱墊,保護受壓的身體部位,術中用恒溫毯,溫度保持在33~36℃。觀察組采用改進式折刀側臥位。在常規麻醉后,固定頭部,在患者胸部距離腋窩兩橫指處墊一塊50 cm×40 cm×10 cm的軟墊,選擇90°側臥位,在胸腹部和背部固定一個圓墊,頭部放置頭圈,將耳廓置于頭圈中空處,避免受壓。上肢向前平伸,置于托手架上。手術床在腰橋處對應11~12肋骨升高,強調低床頭床尾,手術床呈折刀位,暴露處胸腹部要手術的位置(圖1,見封四)。
術前行壓瘡評估測量:采用Braden壓瘡危險評分表對患者的壓瘡風險程度進行評估[4],包含感知、潮濕、移動能力、活動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術前壓瘡風險評分建立高危患者的報告制度,并告知家屬。壓瘡風險判斷標準:10分<評分≤12分為高危壓瘡;≤10分為難免壓瘡;手術時間評估>4 h為難免壓瘡。填寫壓瘡風險預警報告表,并通知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術前檢查手術床與配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新,在手架、腳架上墊上棉墊。保持患者皮膚和手術床的干燥整潔。注意在移動患者時避免拖拉,造成不應有的擦傷。給予患者用凝膠體位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抗壓凝膠墊,在容易受壓的部位貼康慧爾透明型潰瘍貼,降低皮膚受力。記錄術中患者皮膚發生的變化包括手術體位、皮膚溫度、顏色,壓瘡發生的時間、部位、面積、等級等。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術后壓瘡的發生情況,包括壓瘡發生率,壓瘡的形成面積[5-6]。采用專業壓瘡顧問小組(NPUAP)推薦的標準對患者壓瘡的發生情況進行評定。按照嚴重程度的不同分為1、2、3、4級標準。1級為正常,2級為皮膚呈淡紅色,3級為出現不均勻的紅色斑塊,4級為出現皮損或水泡。術后7 d由護理人員記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式調查方法,包括操作和服務態度等方面的評分。滿分100分,非常滿意為90分以上,較滿意80~90分,基本滿意為70~<80分,70分以下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9.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壓瘡發生率及壓瘡平均面積的比較
觀察組壓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壓瘡平均面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8.39%,高于對照組的85.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壓瘡是皮膚或皮下組織由于長時間受到壓力、摩擦力或壓力聯合剪切力而發生的局限性損傷,一般情況下位于骨隆突處[7]。雖然國內外對壓瘡發生后的治療無好的方法,但卻一致認為積極的壓瘡預防和管理措施對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有明顯的效果[8-9]。
壓瘡一旦形成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要增加經濟負擔,同時還會降低護理的滿意度。預防壓瘡為手術患者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目前手術壓瘡的預防多以手術室護士術前評估壓瘡危險因素為主,根據評估結果對高危人群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因而選擇合適的評估工具,準確、動態、全面地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是壓瘡預防的關鍵。但在內科患者中,手術壓瘡的形成因素較為復雜,和患者自身、手術以及麻醉方式都有相關關系,在術前、中、后不同的階段所產生的因素也不盡相同,所以目前的評估對內科壓瘡的形成指導意義不大[10-11]。
手術體位是指患者為適應手術采用的一種姿勢,合理的手術體位是預防壓瘡的關鍵。側臥位是進行神經外科、胸腔術以及骨科手術中常使用的手術體位。患者采用該手術體位后,局部組織由于長期持續處于壓迫狀態中,容易發生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不暢,受壓部位組織長期缺血缺氧,堆積無氧代謝產物,導致細胞壞死,造成壓瘡的形成[12-13]。
本研究中采用的是改進后的折刀式側臥位,該體位使患者身體的主要受力點位于健側的胸壁、髂脊、髂前上棘、小趾外側、膝部外側、足外踝、股骨外側等部位,由于身體的全部重量都集中在這些部位,使較小的面積承受較大的壓強,且這些部位均為骨隆突處或肌肉、脂肪較薄處,因此受壓時間長易引起皮膚壓傷。改進后在擺體位前,根據評估患者全身情況及各個受力點,在各受力點或骨隆突處放軟墊或加棉墊保護。對術中護理措施進行優化,如采用凝膠墊透明性潰瘍貼、使用壓瘡護理記錄單、使用加溫床墊等措施。注意折刀位,頭板和腳板位置不能低于水平位15°,以免影響呼吸和循環功能[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改進式的折刀側臥位后患者發生壓瘡的概率和面積均低于使用折刀位的患者(P<0.05),對護理的總滿意度為98.39%,也遠高于為使用折刀位的患者(P<0.05)。
綜上所述,使用改進式折刀側臥位可有效降低壓瘡發生概率,并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鄭嫦娟,梁湘源.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術中壓瘡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5,29(5):603-605.
[2]趙丹.術中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側臥位手術患者壓瘡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5):148-150.
[3]從金霞.術中改良體位護理對長時間側臥位患者壓瘡形成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0):91-93, 100.
[4]馮睿.術中改良護理對側臥位患者術中壓瘡及舒適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83-85.
[5]張玉紅,蔣琪霞,郭艷俠,等.使用減壓床墊的壓瘡危險者翻身頻次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9):1029-1036.
[6]劉娜,何鳳英,劉瑩,等.側臥式折刀位在腹腔鏡肝切除術中并發癥的預防及探討[J].護理學雜志,2017,23(23):138-139.
[7]周玉潔,楊美玲,張洪君,等.壓瘡分期及其護理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7):683-686.
[8]宋艷芳,王青,楊依,等.國內外難免性壓瘡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4):438-442.
[9]高菊玲,胡翠蓮,李雯婷,等.品管圈活動降低手術患者急性壓瘡發生率[J].護理學雜志,2015,30(12):44-48.
[10]羅彩鳳,賈靜,柏素萍,等.圍手術期患者壓瘡評估及評估工具使用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4):409-413.
[11]許麗敏,郎云琴,詹才勝,等.壓瘡防范措施的改進及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21-623.
[12]Fukui K,Fujioka M,Ishiyama S.Sacral pressure ulcer-induced fournier′s gangrene extending to the retroperitoneum:a case report[J].Wounds,2018,30(1):E5-E8.
[13]鐘奕,鄭莉麗.護理干預在預防側臥位手術患者壓瘡形成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8):2054-2056.
[14]馬紅利,袁曉華,張文敏,等.術中壓瘡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J].重慶醫學,2016 45(31):4389-4392.
[15]肖樹維,舒惠萍,曾慧美,等.標準化防護流程預防心臟側臥位長時間手術患者術中壓瘡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4):119-120.
(收稿日期:2018-09-03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