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柱
摘 要:隨著人們對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視,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主陣地也備受關注。學前教育的美術課程作為其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培養好幼師學生,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幼兒園美術教學等問題值得關注。針對學前美術教師師資結構、授課方法與內容安排等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術課程;學前教育;教學改革
伴隨著人們對學前兒童教育的日益重視,作為朝陽專業的學前教育專業備受人們青睞,學前美術作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受關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已經明確指出,學前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因其在啟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被人們所廣泛關注和重視。學前美術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幼兒繪畫、手工制作、美術欣賞等方面,幼兒通過感知身邊的事和物,為其成長打開一扇認知和探索周圍世界并與之交流的窗戶,進而豐富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學前美術活動是保障幼兒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1]。因此,做好高職院校學前教育的美術課程教學,培養具有扎實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良好的整體素質和審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幼師,是滿足兒童健康成長的需求,也是更好地為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服務的重要保障。
一、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職業化程度不夠
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的教師,很多都是來自藝術類專業院校,其自身繪畫基礎扎實,有一定的藝術審美修養和造詣,但缺乏對學前教育美術的整體認知,其本身對幼兒繪畫的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夠,專業定位也不明確,缺乏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使課程內容出現教授專業性太強、技法難度過高的現象,出現專業化、學院化的通病,致使學生一時很難接受。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了學前美術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妨礙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學生的造型基礎薄弱
高職院校幼師學生大多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和藝術審美素養,在授課過程中更多的是一種基礎性的基本功的練習,甚至在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上都要花費很大功夫,美術課程的創新創意方面則更難實現,也影響到本課程的進度和效果。
(三)缺乏合適的教材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的教材選擇方面存在很大問題。首先在本課程教學中缺乏系統的統編教材,只有個別自編教材,但多數仍然以美術基礎內容為主,依葫蘆畫葫蘆的教程,不能適應幼兒園的教學需求,沒有凸顯幼兒教學特色項目。
(四)教育教學方法單一、陳舊
很多學校仍然存在講授式的授課方式,老師畫一筆學生畫一筆的純粹臨摹模式,沒有把技能課的特色發揮出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沒有被激發,致使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
(五)在教學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幼兒園繪畫作品的正確評價
《幼兒園教育指示綱要(試行)》指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2]。很多老師在評價兒童畫時,大多仍停留在 “像” 與“不像”,顏色涂得“勻”和“不勻”層面,更有的籠統描述為“畫得很有感覺”“色彩很大膽”等等,如此評價使得學生一團霧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對幼兒成長和認知規律的了解。
二、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探索
根據學前教育崗位實際需求進行調整,應立足幼兒園和幼教機構對人才的職業要求,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職業化和學前化。
(一)“崗位互換”,實現美術教師隊伍的職業化
承擔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任課教師,應當是既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又具備美術學科專業知識的交叉學科教師。對美術類教師樹立新的教師發展觀,加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師資隊伍的再培訓,提出“我們不要美術大師,我們要幼兒美術老師”的口號,為其提供更多的校內校外專業培訓學習、參觀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掌握豐富的學前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學前教育教學方法。如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實行了與幼兒園教師“崗位互換”制度,每學期會選派1至2名美術老師去市直幼兒園掛職鍛煉,讓美術教師深入一線,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聽幼兒園的老師上課,并親自為幼兒園的小朋友上課,感受幼兒園的真正需求,這對教師的個人成長以及學前美術專業建設都有很大的作用。而優秀的幼兒園教師進入高校課堂帶來一線的實際經驗,與在校師生共同交流學習,來實現職業化的無縫對接,真正實現教師的學前化和職業化。
(二)師、生、園三方合力,實現因需施教
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基本功薄弱,美術教材單一陳舊的情況下,我們始終堅持“唯有源頭活水來”的理念,立足幼兒園和早教機構,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和幼兒成長、認知規律,將能夠提升學生美術造型能力的課程學時拉長,同時將指印畫、染紙、想象畫、吹畫、刮畫等富于想象力的內容進行篩選、整合,來充實我們的教材。例如,幼兒園小班的同學上手工課時,由于幼兒太小不能用剪刀去剪圖形,而改成了撕紙后再拼貼。鑒于這種經驗我們在手工課時就有意安排學生嘗試撕紙后的拼貼畫。我們來自一線的教學內容,經過思考、總結、創新,使學生能夠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兒童美術教學[3],最終能更好地服務于未來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
(三)掌握幼兒成長規律,全面、客觀地認識幼兒繪畫
幼兒的繪畫過程一直是伴隨著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的,更是幼兒感知、理解和創造力的過程。嬰幼兒的肌肉發育總是按著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的,先發育大肌肉群,如腿部、胳膊,再發育小肌肉群,如手部小肌肉。手部的精細動作要到5歲左右才能完成[4]。
立足于幼兒成長規律,人們將幼兒繪畫分為涂鴉期、象征期、形象期三個階段。涂鴉期幼兒總是用涂鴉的方式進行繪畫。這時候由于孩子的手部肌肉的力量較弱,點或線多是歪扭的和斷斷續續的,而且方向也不確定,所以畫面顯得很“雜亂”。比如,剛剛上小班的孩子,剛開始畫畫的時候,一個封閉的圖形都畫不好,此時我們該如何引導他的繪畫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為幼兒提供感受肌肉運動快樂的機會,如指印畫、涂鴉等。孩子們還能在“亂畫”的過程中體驗到自由創造活動所帶來的快樂和驚奇。這也將是幼兒繪畫興趣的動力之源。
象征期的幼兒能夠獨立地畫出一些形狀,還可以將多個形狀進行組合繪畫。孩子們會通過繪畫表達情感,同時把所畫的物體歸納成一種符號,并用擬人的手法去交流。作為老師則可以多聽聽幼兒講述畫面的象征和意義,引導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隨著幼兒的認知和動手能力的不斷成長,孩子已經能夠準確地抓住物體的特征了,從此孩子的繪畫就進入了形象期。而孩子在繪畫方面會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物體畫得比較大,次要的物體畫得比較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當我們了解了幼兒的成長規律后,就不會再用像與不像,色彩涂得勻與不勻來評價孩子的作品了,而是通過孩子的作品結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正確的引導孩子去思考,去發現,去創造。
(四)“兩見一實”進入真實幼兒美術課堂
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課程中,落實美術課程的“兩見一實”制度,就是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二和第四學期,安排學生到幼兒園觀摩幼兒美術課堂,并積極為幼兒園上2至4節課。通過見習同學們有了很大的收獲,進入現實幼兒美術課堂。他們發現,幼兒對美術課的興趣很濃,但專注時間很短,最多15至20分鐘。在內容安排上盡量放到點上,把一個問題引出,帶領同學們去思考。“一實”就是在第六學期的為期半年的幼兒園實習,是學生全面了解幼兒園常規教育的重要環節。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的美術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美術教師的職業化程度有待加強,教學內容太過專業化,教授方法和內容太過于單一等,與幼教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方式,立足幼兒園教學,全面認識幼兒成長和認知規律,采用新的美術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更好地滿足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工作,不斷提升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為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雨立.幼兒師范學前美術教育現狀及探究——以崇仁師范學校學前美術教育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鄒瑩.幼師美術教學應注重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1(22).
[3]楊文霞.另一種解讀——如何評價兒童繪畫[J].昌吉學院學報,2007(5).
[4]李小波.對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探索[J].美術大觀,2012(2).
作者單位: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