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虎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面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快速變革的時代背景,文化特別是基層群眾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本文為求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發展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240-02
群眾文化工作是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來說,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之中,不能墨守成規,而是應當在調研分析現階段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地的地域特色,設計出與之匹配和銜接的文化工作發展方略。
一、進行藝術院團改革,把握群眾文化工作的正確方向
不容否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在實踐中呈現錯綜復雜的現象,這又主要反映在人們的主觀認識上。有的人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觀念,認為“既要公雞打鳴,又要公雞下蛋”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認為在文化生產經營中,講社會效益就不能講經濟效益;反之,講經濟效益就不能同時講社會效益。這是把兩種效益對立起來的觀點。也有的人認為經濟效益好,就是社會效益好。這是把兩種效益混為一談的看法。還有,在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中,雖然在口頭上把經濟效益作為惟一的追求目標的是少數,但是以各種手段生產迎合人們低級趣味的偽劣作品或庸俗的演出方式,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卻是大有人在的。還有這樣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思想上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是清楚的,但出于經濟上的壓力,又沒有好的作品產生,于是在經營中,只能更多地考慮經濟效益。凡此種種,說明正確處理兩種效益的關系是必須始終注意解決的問題。不僅要在思想上克服各種錯誤認識,還要在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和深化改革的實踐中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認真對待和處理好這個問題,堅持群眾文化工作的正確方向。
我國藝術院團的改革,就是在正確處理院團整體改革與局部改革的正確關系中進行的。如文化部1996年提出的中央直屬藝術院團的改革,一是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二是要逐步推進,平穩過渡,在改革的進程上,有先有后,由淺入深。總體規劃做出后,具體的改革采取分步實施的做法,如音樂、舞蹈院團的改革先行,繼之是話劇和其他院團的改革。在改革的內容上,先是解決中直院團的生存條件問題,第二步進行布局結構的調整和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革,再進行建立社會綜合配套工程,并取得經驗,推向全國。為此,文化部在1997年召開了兩次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會議,重點介紹了中直院團改革的基本做法和經驗,討論并制定全國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和總體規劃,以指導全國藝術院團改革的整體推進和局部突破。在正確處理整體推進與局部突破的關系的同時,還要處理好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的關系。就是通過整體改革,逐步形成國家確保的重點,集中力量辦好重點藝術院團,鼓勵社會辦團,實行多軌并存,保護重點,鼓勵競爭,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形成重點院團和一般院團協調發展,相得益彰,共同為繁榮群眾文化事業發揮各自作用的新格局。
二、積極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促進群眾文化工作開展
從目前藝術表演團體發展的實際需要看,應完善這樣一些文化經濟政策:
第一,文化投資政策。在文化投資政策中,需要確定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文化投入比例,改變國家對文化事業投入偏低的狀況。各級地方政府也應根據本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逐步增加對文化的投入,提高文化撥款的比例,以緩解藝術院團發展資金不足的困難。同時,要改革文化投入機制,在投入方向、投入結構、投入方式和投入環節上進行改革,即逐步從靜態的生產前的不可控投入轉向動態的生產后的可控投入,強化財政投入的激勵因素,提高投入的效益,促進出人、出戲、出效益,避免出現新的“大鍋飯”。
第二,獎勵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的政策。藝術表演團體創作和演出優秀劇(節)目,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在國內外獲得大獎的劇(節)目和演員給予重獎。有條件的地方可分別設立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基金和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獎勵和補貼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作出突出貢獻的劇團和個人,資助創作排演反映現實生活和重大題材的劇(節)目的院團和個人。基金和專項獎金的來源,除了各級財政專項撥款外,可多渠道籌集。
第三,大力扶持重點藝術表演團體的政策。經過布局結構調整后需要保留一些代表國家、地區藝術水平和民族風格的院團,有示范性、實驗性的院團,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少數民族院團和為少年兒童服務的院團,各級財政應給予重點扶持。在核定其預算時,應增加補助項目和補助數額,或對創作演出實行專項補貼或政策性虧損補貼等。
三、重視城市群眾文化活動的研究,注重對廣大小城鎮及其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研究
雖然有史以來,藝術活動的中心一直在城市,城市人們享受到更多的群眾文化服務,但是,我國農村人口擁有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作為當代社會主義特色的群眾文化建設,不可忽視農民及農村,不可將廣大農民的審美需求置之不顧。特別是在當下,雖然政府實施了廣泛的公共和公益性的文化服務,使得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得到較大改善,但是,廣大小城鎮和農村在群眾文化活動方面與城市仍有較大的差距。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將會出現更多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特點,群眾文化理論研究理應將關注的重心,部分地轉移到以小城鎮和農村為基礎的大眾群眾文化活動上來,充分關照其群眾文化活動的規律,洞察廣大小城鎮居民和農民的審美方式、審美興趣,以及各地小城鎮和農村藝術活動的不同特點,挖掘當地的群眾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使之在當地藝術活動中得以充分利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對廣大農村及農民的文化服務,也會由基本全部的公益性服務,逐漸出現群眾文化產業及藝術市場的特征,轉變為公益性與市場性文化的共存。鼓勵農民在充分發掘本地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調動其創造意識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開展群眾文化的創新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升農民的審美文化素質,應是群眾文化理論研究不可缺失的內容。
四、既要重視群眾文化一般理論的研究,又要重視群眾文化教育理論的研究
發展群眾文化教育,不僅是出于為社會培養大量群眾文化人才及其從業者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推進群眾文化學科的發展。在當代,社會對群眾文化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群眾文化教育也應對社會群眾文化活動作出積極的回應,使之不斷適應變化中的藝術活動及群眾文化活動。特別是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群眾文化活動,人們不可沿襲計劃經濟下的老路。群眾文化教育應依據自身國家的實際,在群眾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論、學科與專業建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做出自身的構架。作為各地群眾文化教育的主體,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理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更為能動和有效地加快群眾文化人才的培養,服務于各地區群眾文化建設及其管理活動。
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高。文化部門任重道遠,只有深入了解到群眾的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才能真正滿足群眾的需要,實現文化強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文.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開創群眾文化工作新局面[N].中國文化報.2018-05-18(003).
[2]田勝利.堅定信念牢記使命勇于擔當,扎實推進群眾文化工作蓬勃開展[N].大同日報.2018-06-15(006).
[3]王云竹.全市群眾文化工作推進會召開[N].伊春日報.2018-08-21(001).
[4]李健武.群眾文化工作值得借鑒[N].東莞日報.2017-03-06(A08)(四)基本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