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摘 要】現今,視覺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生活的主導,影視在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動畫作為一種視覺文化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日益顯示出其影響力和傳播力,越來越被各個年齡層觀眾所接受。與此同時,“全球化”對世界文化傳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包括動畫在內的任何一種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都無法回避“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傳播的巨大影響。2008年,一部在我國電影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對我們在全球化、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如何進行動畫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擬以《功夫熊貓》為例,通過故事主題、角色設計、場景設計、試聽語言等動畫創作與跨文化傳播理論的應用和關系的分析,來闡述跨文化傳播的創新應用以及對我國動畫創作的啟示。
【關鍵詞】動畫;跨文化;傳播;功夫熊貓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122-02
在各國文化模式和形態愈加趨同、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在大眾文化領域中,地域文化界限的含糊甚至消除,文化資源的共通,各類雅俗文化界限的消除等都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文化現象。動畫作為一種文化也不可能脫離出這一趨勢。文化全球化造成了人類各種文明的大交流、大匯集,也為動畫這一文化的傳遞、會通和交融提供了寬廣舞臺。美國動畫作為全球動畫領域的重要構建者,在推動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具有較突出的典型性。盡管美國各個動畫從業公司、工作室打著全球化的招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具有全球各地文化因素的視聽體驗,但在其動畫作品的表現形態、內涵等特征上顯現出獨特的美國文化。美國動畫將“各種族文化”作為原材料消化吸收,通過各種手段擺脫理性中心主義的約束,將其他文化替換為具有美國色彩的時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加上愛情、友情等全球共通的理念和主題,從而創造出具有美國色彩的全球共同語言和畫面。
2008年,一部在我國電影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對我們在全球化、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如何進行動畫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功夫熊貓》為例,試圖分析故事主題、角色設計、場景設計、試聽語言等動畫創作與跨文化傳播理論的應用和關系,闡述跨文化傳播的創新應用以及對我國動畫創作的啟示,并且對目前我國動畫的創作狀態提出幾點建議,民族性與全球化并存,外在與精神共同促進,傳統與現代共通,大眾與精英共舉。
一、《功夫熊貓》動畫創作的跨文化應用
2008年,美國夢工廠動畫公司上映了《功夫熊貓》動畫片。這個動畫片以中國獨有的動物——熊貓為藍本,成功塑造出了一個功夫熊貓的卡通形象。這一形象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全球都很受歡迎,成為夢工廠最具權威性的代表作。 2011年的《功夫熊貓 2》再一次在票房和口碑上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功夫熊貓》系列以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中國元素為主要手段,使電影更具有中國風情,這便是此系列電影取得成功和票房大賣的主要亮點。一部成功的電影的必備條件就是精心安排與設計好每一個細節。《功夫熊貓》是目前在行動本土化以及思考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動畫創作中最具典型的跨文化事例。
(一)角色的設計。在《功夫熊貓》系列影片中,美國動畫從業人員通過中國文化的內容架構,在角色設計的同時對常見的中國文化符號進行了重新詮釋,讓我們習以為常的中國傳統的符號意義,通過動畫角色表達出了新的含義,進而營造出了一種新奇感。
影片以極具中國特色的“功夫熊貓”為名,片中動畫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滲透出中國傳統武俠的神秘色彩與別樣魅力。主角阿寶是中國特色動物熊貓,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功夫互相契合。片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同樣帶有一定的中國元素,如烏龜大師作為一名具有高深智慧的長者,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既具備看透世俗的豁達性格,又擁有看穿未來的神奇法力;浣熊師傅作為烏龜大師的老朋友,卻因為心中對過去的弟子太郎牽掛而無法實現內心真正的平靜,從而也無法像烏龜大師那樣灑脫;虎、蛇、鶴、猴、蝗螂,浣熊大師的五大弟子作為新生力量的功夫高手,既忠心耿耿又一心向善。這五位動物形象,取材于中國南方著名的拳法,即以動物為模擬對象的“五形拳”,在影片中基本未進行修改。可能是因為好萊塢對以李小龍、成龍為代表的中國香港武俠電影印象極其深刻,本系列影片中出現的這些動畫人物形象和傳統的香港武俠影片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影片中的每一個動畫形象不僅外表不同,而且具有鮮明的性格與特征,讓觀眾不僅對影片中的角色印象深刻,而且感受到中國武俠獨特的魅力。
盡管《功夫熊貓》具有一系列的中國元素,但其核心還是好萊塢的思維與價值觀。熊貓阿寶只不過是一個長著熊貓皮的美國形象,比如影片中不時表現出的美式幽默。阿寶在剛成為神龍大俠時被師父帶入練功房里試試他的身手,面對不倒翁,他很自然地用美式幽默語言來化解自己的尷尬:“剛吃飽,還沒消化完,功夫可能會打折扣。”“看我的無影腳,沒轍了吧,來吧,看不清我的腳步吧。”“沒見識過熊貓拳吧。”
在影片開始,阿寶剛起床時模仿五俠的經典造型,然后鄰居突然出現時的尷尬表情,以及阿寶在和五俠一起吃飯的時候學師傅的樣子,當螳螂給阿寶進行針灸時,突然面部神經因為穴位的刺激而變形的樣子,等等,相信只要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對熊貓通過包子學功夫的那一段精彩片段印象都會極其深刻。每當阿寶快要搶到包子時,他夸張的面部變形特寫都會讓觀眾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式幽默手法,讓中國觀眾覺得《功夫熊貓》的中國元素親切的同時又感到非常特別有趣。
(二)場景設計。高度濃縮異國人文景觀用于虛構場景奇觀的建造,是美國動畫場景設計對異國文化的一種通常利用方式。影片中的很多細節都蘊含著令無數西方人沉醉的東方氣息,看完《功夫熊貓》這部電影后,也許你很難相信該片導演斯蒂芬森本人未曾踏足中國,甚至沒有見過活生生的大熊貓。《功夫熊貓》主場景和平谷的原型來自中國桂林喀斯特地貌風景,蜿蜒曲折的漓江山水;和平谷中的住宅建筑有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小青瓦,又有頤和園的紅墻碧瓦;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紅墻青瓦飛檐石獸、盤龍石柱等在場景建筑中隨處可見。影片把多種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印象的景觀通過對特征的強調和組合提純的方式進行拼貼,打破了原有地域上的自然、人文景觀的局限,從視覺上對中國的東方美學與意蘊進行了全新描述。
片中道具設計同樣具有濃厚的中國風,作為美食之國,諸多的“中國食品”也是該片的重要特色,面條、包子、豆腐、饅頭,甚至熊貓多次使用的爆竹也是中國人表現節慶歡樂的傳統節慶用品。片中節日的場面表現方式也符合中國的民俗,挑選神龍武士時的熱鬧喜慶,整個場景以中國人極其喜愛的紅色為主色調,圣殿里轎夫們抬著的轎子以及士兵們手中的兵器、浣熊師傅身穿的漢服、“龍之典”的卷軸設計等,這都是中國特色的代表性元素。在中國,桃木有著辟邪的含義,桃子有著長壽祝愿,所以烏龜大師手中的木杖是桃木做的,以及龜仙人仙逝時漫天飛舞著桃花。影片中阿寶與師傅的“筷子爭斗”的動作設計明顯是《蛇型弓手》中成龍和袁小田“搶碗”一段的動作重演,能夠給中年觀眾帶來一絲回味。
(三)視聽語言。視聽語言是由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來進行表達故事的方式,它通過鏡頭不同的組接方式來講述故事。中國武俠電影中,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非常擅長用遠景、空鏡來進行中國畫式意境的表達;《東邪西毒》用一天中不同時刻的光線進行氣氛的演繹,這兩部影片對視聽場面的表現都在暗合我國武俠文化傳統中寄情于景的情懷。
《功夫熊貓》不同于美國好萊塢英雄電影的傳統表達方式的快切鏡頭與跟拍打斗來表達斗爭的激烈,而是使用了較多靜態鏡頭與遠景景別,構圖強調“平遠”“布白”,較多運用晨曦、晚霞、月夜等各種光線傳達意境,色彩的使用偏向于中國畫色彩進行調和。比如影片中,水墨畫般的青山綠水在清晨的光輝下,阿寶和浣熊師傅師徒倆相對而立,形狀各異的奇石散落在櫻綠色的草地上。可以說《功夫熊貓》在各種不同的視聽場面的設計上都有明顯學習我國傳統武俠電影的表現手法與方式,處處散發著“平靜”“淡遠”的禪宗意境。影片中對東方美學的表達,主要是從西方藝術家自己的角度對東方文化進行理解和表達。
二、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也在不斷追求進步。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不同文化的融匯交流也在不斷進行著,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情況,對促進全球性的語境交流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功夫熊貓》這部用美國語言講出來的帶有中國味的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跨文化創作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充分利用一些現有的途徑,對不同文化進行融合,是達到跨文化交流的一種良好方式。
怎樣在全球化背景下創作出讓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能接受的、良好的跨文化動畫,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的成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對《功夫熊貓》的動畫創作藝術進行研究,探討其在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如何將異國故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創作并取得了成功。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動畫和中國文化的必然發展方向就是與不同文化融會貫通,其中學習和使用好跨文化的創作方式是至關重要的一點。結合跨文化的創作方式進行中國特色動畫創作,也許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許曉菁,鄭千里.從《功夫熊貓》看轉基因文化在動畫影視中的運用[J].裝飾,2008(8).
[2]吳冠英.動畫藝術的“語言”特征與審美價值[J].裝飾,2002(3).
[3]范黎明.中國動畫的昨天、今天與明天[J].太原大學學報,2001(9).
[4]段運冬.動畫文化的,石格探討[J].裝飾,2004(2).
[5]張世蓉.從電影《功夫熊貓》看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轉換現象[J].綏化學院學報,2010,(12):55-56.
[6]孫煥根.電影《功夫熊貓》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分析學[D].河北大學,2010.
[7]周毅.美國歷史與文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