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昱
摘要:綜合醫療改革、績效考核、養老保險變革改變了公立醫院的生存環境,推動公立醫院走上精細化成本管理的道路,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填補了傳統公立醫院成本管理的不足。文章從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步驟、應用實踐、應用保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公立醫院;成本管理
2017年3月28日,全國醫改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這是醫改的重要標志性成果。最新醫改政策在取消藥品耗材加成的同時,還加大了對公立醫院在降低患者費用方面的績效考核。公立醫院資金補償渠道的減少,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公立醫院不僅在資金補償上面臨壓力,周圍環境競爭加劇亦迫使醫院有效降低成本并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
一、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的內涵
根據2012版《醫院財務制度》,醫院成本核算首先要先做好科室分類,再通過直接成本歸集及間接成本分攤進行全成本核算,其中間接成本是將管理、醫輔及醫技部門的成本本著相關性、成本效益關系和重要性原則選擇分配參數,形成門診、住院臨床服務類科室的成本。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受科室屬性劃分、間接成本分攤系數、門診與住院間成本的劃分等因素影響,只重視要素管理,而忽視成本動因管理。在醫改大背景下,應進一步精細化成本核算,在重視要素管理的同時加強成本動因管理。
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是最新出現的成本測量方法,不僅在企業中成功應用,在衛生領域的應用亦較成熟。該方法基于“產出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的原則,通過作業分析確定關鍵作業,對作業中心各個環節所需時間進行可靠估計,以時間為成本的分攤依據,計算出單位時間成本率和單位作業成本動因率,然后得到各項作業應分配的總成本。
該方法的優點很多:計算程序簡單,通過直接測定單位作業耗時來替代估測資源分攤系數,將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過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成本核算結果的可比性,與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僅以時間作為資源耗用分攤參數,減少了因選取分攤參數不同導致的核算結果差異;預留變動空間,當作業中心流程更新或增加新作業時,不需將原資源分攤系數推倒重新計算,直接測算作業單位耗時即可;通過分析作業中心的各個作業,測算各個作業耗費資源,可針對各個作業進行成本動因分析,為管理者梳理作業簡化流程提供決策依據;將時間管理納入成本管理范疇,特別是鼓勵人力資源成本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增長的背景下,有利于合理調配工作流程,提高人員工作效率。
二、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步驟
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基本原理是測算兩個參數,即單位時間投入的資源成本和作業單位時間參數,二者相乘即為作業的成本動因分配率,進而計算出該項作業應分攤的成本。具體應用步驟有以下幾點
1. 確定核算科室、核算項目。分析科室概況,科室的選擇是時間驅動成本核算的基礎,選擇目標科室時應注意科室成本數據是否可準確獲取,日常操作流程是否簡單固定。
2. 收集核算科室數據。收入數據是指基本項目的收費單價以及收費總額,成本指科室所有成本,醫療項目數據為科室各項操作。
3. 確定作業并對作業進行必要整合。作業是指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或步驟。對作業的合理整合有助于簡化成本的分配和計算,注意執行時間的作業才能進行整合。
4. 確定產能成本率。產能是指執行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通常為人力資源成本、房屋設備折舊、物資消耗、物業費等。其計算公式為:產能成本率=部門所需的產能/實際產能所需的資源。
5. 估計作業時間。對相關專家進行訪談獲取。
6. 確定成本動因率。在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中一個作業的成本動因率是一個作業單元的產能成本率和所估計的時間的乘積。
7. 分配作業成本到成本目標。作業成本通過成本動因率乘以成本動因單元的實際數量來分配到成本目標中。
三、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案例分析
珠海市香洲區人民醫院在2017年引入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管理工具,經過近兩年的探索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結合在超聲科的應用進行分析。
1. 科室概況
超聲科成本數據可準確獲取,日常操作流程簡單固定。該科室現有專科醫生11人,分診人員2人。根據相關專家意見,將超聲科作業流程劃分為大概三個作業,分別為預約登記并分診、檢查及出具報告。
2. 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核算應用
(1)超聲科某月人力資源成本137,728元,衛生材料費1,769元,固定資產折舊、維修(護)費18,602元,水電、物業費6,816元,辦公用品費用11,764元,其他費用240元,合計176,919元。其中衛生材料消耗與檢查例數有直接關系,每例檢查均需消耗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床墊、一定量耦合劑等。因此衛生材料消耗可以直接計入該科室的三個檢查大類,即常規超聲分配1477元、產科超聲分配232元、心臟超聲分配60。其余資源消耗175,150元通過三個作業分攤后再計入各醫療項目中。
鑒于醫院服務的特殊性,超聲科全年24小時均需有值班人員,在計算理論工作時間時還應考慮非正常上班時間。超聲科工作人員每天上班時間平均約8.5小時,平均每月工作22天。則可計算出該科室的理論產能為:
理論產能=13×8.5×22×60=145,860(分鐘)
實際產能為116,688分鐘(145,860×80%)
產能成本率=176,919÷116,688=1.52(元/分鐘)
(2)確定單位作業耗時及成本動因量。經過深入調研,檢查和出具報告均由同一檢查醫生完成,故將打印作業單位耗時歸入檢查作業,超聲科作業所需的平均時間及各個作業成本動因量如表1所示。
(3)計算各個作業的成本動因率,確定超聲科各作業最終成本,如表2所示。
時間驅動成本核算可以更明細地呈現科室各個環節的成本,有助于科室梳理作業流程,減少不必要的作業。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超聲科在預約、分診環節消耗較大,預約、分診可借助信息化減少員工負荷,現有人員可協助醫生出具報告,提高超聲科工作效率。
四、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保障
1. 提高醫院管理層對相關工作的認識。隨著醫改工作的深入,公立醫院面臨巨大壓力,首先醫院管理層面要意識到醫院高速發展時代已成過去,新形勢下,公立醫院在財務管理上更應具備新思維,要加強精細化成本管理的意識,以成本管理為著力點提高公立醫院競爭力。
2. 信息系統配合。醫院資源計劃系統(HRP)是一套支持醫院整體運行管理的統一高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系統化醫院資源管理平臺。可運用時間作業驅動成本思想開發成本管理模塊,即通過信息化手段高效運用時間作業成本法。以手術室為例,還可輔助手麻系統提取各個作業時間,提高數據準確性。
3. 分步推進實施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對醫院的信息化水平、財務人員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的使用,由簡入繁,逐步推進實施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
參考文獻:
[1]KaplanRS,AndersonS.R.Time-DrivenActivity-basedCos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11).
[2]方培元,肖謙.軍隊醫院資源計劃與作業成本法融合探析[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4(21).
(作者單位:珠海市香洲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