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陳昶
摘要:全面準確認識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既要理性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軌跡,同時又需要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呈現的新特征呼喚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己經整體上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現實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這一重要論斷是對我國社會發展所呈現的現實變化的客觀反映,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換的現實依據,對準確認識并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指導意義。
一、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軌跡
歷史的進程是一個客觀的過程,時代的變化具有客觀的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準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的內容及特點,把握其客觀規律,就必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為基礎,對當代中國國情有著清醒的認識,正確把握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變化。可以說中華民族已經徹底完成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同時將逐步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性飛躍。“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三者不僅有其內在的邏輯關聯,也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時期所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而各時期階段性特征的運動和發展促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
從歷史變遷的軌跡來看,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逐步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化,在此基礎上黨的八大準確把握當時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明確提出了“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我們黨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內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現狀,做出的科學且客觀的判斷。
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時間里,我國的GDP總量增長了近十倍,國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但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仍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甚至于部分地區的人民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正因如此,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規范的表述,“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從十五大到十八大,我們黨結合社會實際問題,逐漸豐富了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使之超越了原初的設定與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更高更嚴的標準。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時代的發展趨勢,深切體察社會現狀后作出的科學判斷,這將會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變化,它深刻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新的發展階段的總體狀況以及根本要求,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轉化所呈現的重要標志。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新特征呼喚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在社會發展的各階段中,有且只有一種主要矛盾推動并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意味著我國社會發展已經呈現出了新的階段性特征,而新的階段性特征必然呼喚著主要矛盾的轉化。
經過了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快速發展時期,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顯著增強,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已發展到相對較高水平,2017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8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國的社會生產在各個方面已經位居世界前列,“落后的社會生產”早已與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所不相符。當前,我國雖然已進入世界經濟大國行列,但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發展動力仍過于依賴物質資源以及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長期以來形成的產業結構性矛盾以及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問題并存,人口經濟與生態空間之間尚未達到均衡,農業綜合效益以及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這些發展過程中所突顯出來的正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就發展的不平衡而言,主要表現在區域發展、領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個人發展和人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雖然目前我國GDP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已達到世界中等國家水平,但相較于世界發達國家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來看,目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這種發展的落差以及貧富差距的存在,使得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格外突出;從發展領域來看,目前我國的航空航天、高鐵、橋梁等技術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我國的制造業水平依然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部分產品質量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創造升級,因此在發展領域方面同樣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從個人與社會發展之間來看,大多數人仍處于以物的依賴為主階段,一些人在物的占有欲支配下,只看到物質利益,看不到勞動對促進人身心協調發展的作用,忽視精神生活的需要,忽視促進自身個性要素全面發展這一人的自為目的。因此雖然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沒有平衡發展,社會誠信、道德等問題還很突出,這種人民群眾內部的矛盾就使得個人的發展和人與社會的發展間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
就發展的不充分而言,主要表現在供給、民生、市場等諸多方面。在供給方面,目前我國雖然供給體系龐大,但多數只能滿足中低端需求,對高品質的個性化需求則供給不足,同時,供給結構對時代需求的適應性還不夠高,無法及時提供有效供給。在民生方面,由于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住房貴、就醫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同時,人口老齡化引發的居民養老問題需引起廣泛重視,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仍然艱巨。在市場方面,雖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性進步,但由于我國在很多領域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影響發展的體制障礙依然存在,使得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總之,我國現階段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征,內在要求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換,這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人民群眾的需求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要求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馬克思認為,需求的數量和滿足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生產決定需求,同時需求又反作用于生產。改革開放工作的深入推進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迅速騰飛,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同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滿足,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己經整體上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處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轉向將深刻影響并改變著社會生產,這也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供了其現實依據。
對于準確把握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把這種新的需要確立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從物質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與和諧社會需要三個角度進行認識和把握。
首先,從個人層面來看,它包括了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就物質生活需要而言,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的需要早已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而是有了更高層次的需要,穩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公平的教育以及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而就精神文化需要而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文化娛樂生活也已不再貧乏,電視網絡信息化飛速發展以及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使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因此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已經呈現出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其次,從社會層面來看,它包括社會安全需要、社會保障需要、社會公正需要等多層次的社會需要。人民群眾不僅僅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有著更高水平的需求,同時也希望社會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而提供更為廣泛、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全面推進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公共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更可靠的生活保障,同時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制度以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總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己經向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社會和諧、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拓展,人民的整體需求已經逐漸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化。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新時代社會需求的變化從根本上取決于社會生產的進步和發展,同時社會生產的發展又促使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所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的理論概括,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標志,更是我們黨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學且精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J].新湘評論,2012(1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