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琳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山西 晉中 030619)
高校音樂專業傳統音樂課程中,要求通過模唱、背唱相當數量的民歌,感受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美感與趣味、掌握傳統音樂理論,更好地進行音樂表演、音樂創作,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山西民歌的模唱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學生很多存在有唱得韻味不足、山西地域色彩感不夠濃郁的情況,甚至有些部分還不夠準確,學生就無法全面地感受山西傳統音樂的美感。為此,本文將對山西民歌模唱教學的方式進行一下梳理,分析各種教學方式的優點與缺點,從而尋找出更合適的、更好的解決方法。
山西民歌模唱的教學方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別:樂譜式的模唱教學方式、口傳心授式的模唱教學方式。
使用樂譜進行山西民歌的模唱教學,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有樂譜的情況下,進行理論分析較為方便,調式、調性、節拍、旋律走向、音樂結構、旋律與歌詞的配合等等,在譜面上都能輕易了解到。例如:
有了樂譜,學生不需要聽音響,即已可以開始進行一定的音樂分析,并可以輕易地分析出該民歌為七聲音階D徵調式,結構為整齊的一上一下單樂段結構、旋律進行方向基本呈現下行的趨勢,可能很好地反映出過去交城百姓的貧困、苦難生活等等。從譜面上學生已經對傳統民歌有了相當的認識了。
另外,因為有樂譜幫助,學習和記憶感覺較為容易,從學唱到唱熟花費的時間就會比較少一些,甚至有些曲目可以視譜自學。這種情形會給學生比較高的自我評價,學習的興趣會比較高,能唱熟的民歌數量會比較多一些。山西民歌運用樂譜式的模唱教學好處真的是很多。
樂譜式的模唱教學好處固然多,但也有其不足之處。最大的問題是,經常會出現學生只按平均律簡單地來視唱,忽視了民間音樂多彩的風格特色,忽視了傳統音樂的體裁特點、地域風格與民族特色等。如上面分析的《交城山》,學生對于民歌旋律中某些特色音,如其中的流徵會比較不重視,甚至于未發覺,唱得音不準,缺失了地域音樂色彩感;只求自己唱得開心,對本民歌中小調體裁的歌唱要求也漠不關心;甚至有極個別學生可能會唱得比較快速,還自以為自己的唱得熟,就是唱得好,就把音樂的情緒也唱錯了……。課堂教學控制得不夠好時,民歌模唱的質量會比較低。
而有時候進行一些無樂譜的、純音響的模唱,卻會把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對聲音、對音樂本質上的要求來。
模唱山西民歌,當采用口傳心授式的教學方式時,樂譜的地位就不是特別重要了,甚至有時可以進行無樂譜的,純聽覺式的模唱教學。口傳心授的方式,從古代到新中國成立前曾經一度是民間音樂流傳的主要方式。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說:“存在即合理”,口頭傳唱必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用于傳統音樂的教學也就有其一定的可取性。
1.口傳心授式、無樂譜的民歌模唱教學方式,在高校理論課堂上,有其天然的缺陷。但在民間以口頭傳唱的方式進行了上千年,表明其具有著必然性的優勢。
這種教學應用于課堂的缺點是客觀存在的,沒有樂譜的幫助,在模唱時需要大大延長時間,學生學會一首山西民歌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唱好,這樣會影響到學習山西民歌的總數量,降低課堂學習效率。因為人在生理上自身不可改變的一些特點,人獲取信息量效率最高的是視覺而非聽覺。“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視覺信息占60%,聽覺信息占20%,觸覺信息占15%,味覺信息占3%,嗅覺信息占2%。”那就是說,僅靠耳朵的聽覺,我們能獲取的信息數量是相當相當少的,盡管我們的學生是經過了嚴格的、系統的專業訓練的,對于聲音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敏感得多,但是我們依舊是人,不可能將聽覺與視覺獲取信息1:3的比例,太多地跳脫出來,將之改為3∶1,當然,盲人音樂家除外。
在沒有樂譜可以依靠的情況下,學生短時間內聽不清、也記不住太長的音樂,會增加學習的困難,需要增加對每個樂句的聽唱的次數,學唱一首山西民歌的時間會變得更長,影響了學習的總數量。雖然高校音樂各專業的學生都曾經歷過一定系統的音樂訓練,但要求每個學生都擁有極強的音樂聽辨和重復能力、較長音樂的聽記能力,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具備的能力。長期只有純聽覺的民歌模唱,要保證學習的量,就不那么地可靠了。
2.口傳心授、無樂譜的民歌教學方式,有其天然的優勢。
(1)口傳心授、無樂譜的民歌流傳方式,在民間比較普遍,模唱效果相當好。
這樣的流傳方式,注重的是實際的音響,能把音樂的聽覺效果放大到最大、最好的效果。在高水平的山西老歌手的歌唱中,處處完美體現著:山西民歌的體裁特征、地域審美觀、民族審美觀;各種歌唱技巧,包括行腔特點、潤腔潤飾方法、力度變化、各種歌唱方法的轉變等等。本地人長期浸淫其中,能唱得富有韻味,每日樂于其中,享受著真實而全面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趣味。
因對于學唱者有著時間、環境等的要求,我們的教學設置需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進行田野工作,去民間采風,將能得到最真實的、最能表現地域音樂風格特征的學習機會。
(2)口傳心授的民歌模唱教學方式,體現著各地的方言,鮮明的地反映了地域音樂特色。
民歌都是用當地富于特色的方言來唱的,音樂因而有著鮮明的地域音樂文化特點。口傳心授式的民歌模唱教學方式,能嚴格反映各地的音樂風格,學生了解方言特征后,能模唱得更準確、更有地域特色韻味。舉個例吧,喬羽作詞張棣昌作曲的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常被當作民歌來唱了。它的第一句唱的就是:
以第二小節為例,歌詞為“山西”節奏為一拍一個字。晉中話讀作“sāng-xi”,兩個字的調型為下降式的。很明顯,本歌是使用晉劇音樂為素材寫作的,它所配的旋律“4 35 2 |”與太原、晉中話字調的調型基本一致。但是其他省市的人就不一定能立刻聽懂了,因為它的旋律走向與普通話是不一致的,普通話讀作“shān xī”,這兩個字的調型為平直的,旋律就不能是下落的,哪怕為了好聽加點兒裝飾,也應該是類似這樣的而如果是晉南人來唱這兩個字話,他會唱成類似這樣的為什么呢?因為晉南人口中的“山西”二字的讀音為“shán-xi”,兩字的調型呈現拋物線形,先是明顯的向上,然后向下拐一點兒。是不是會讓人誤解成“陜西”呢?不是的,晉南人口中的“陜西”讀作“shàn xi”!旋律得唱成類似這個樣兒的。如此一來,學生已經能很清楚地區分晉中音樂風格與晉南音樂風格了。
(3)各種裝飾、潤腔歌唱技巧等,更是可以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分辨得清、學得會、唱得好。
例如晉中《繡荷包》中唱到:
總之,為了擁有更好的教學效果,以教師的示范性的歌唱和道地的山西民歌的音響或音像資料,用口傳心授為重要內容的模唱方式進行教學,若能運用得好,學生情緒會很振奮,會有更活躍的課堂氛圍。同時,學生能更多地看到、聽到、了解到當地真實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增加了對民間音樂文化產生氛圍的了解,對其從理論認知、歌唱技巧、傳統音樂的審美等方面都會有更大的提高。
此外,口傳心授式的山西民歌模唱教學方式,可以是教師為主的課堂,也可以加入由外請優秀山西民歌手們進行的歌唱和講座。通過他們現身動情感人的歌唱,更能增加學生對山西某一地區音樂審美的感性認識;通過他們對自己方言的朗誦和本地歌唱審美追求的講述,學生可以從這一地區山西民歌中獲得更多的生活情趣,對山西傳統音樂的美感認知更全面,能學得更鮮活、用得更自然。